騰訊前高管:年輕人收入達到城市前25% 才能不焦慮

此前發佈了一篇文章:《“我家庭年收入100萬+,但焦慮情緒讓我時刻處於崩潰邊緣”》,評論區熱鬧非凡,突然發現,無論收入高低,都一樣的焦慮。

剛畢業的職場新人,很容易陷入收入困惑,在不斷跳槽中越來越迷茫,到底什麼樣的工作才是好工作?到處都是畢業3年年薪30萬的文章,彷彿自己一時之間失去了所有自信,全世界都是成功者,只有自己是個沒方向的loser。

畢業幾年後,終於在職場上殺出一條血路,在公司有了一定地位,卻發現買房、結婚等人生問題一個接一個的向自己砸來,原本還算滿意的薪資,又一次在現實面前讓自己感到捉襟見肘,盲目加班帶來的除了有數的加班費之外,還有不斷透支的體力和不再健康的身體。

終於熬到中年,年薪、生活都逐漸平穩了,卻發現身邊人討論的都是學區房、二套房、二胎、以及人人想要的財務自由。

成年人的社會,真是讓人心力交瘁,似乎從來到這世界,就不能有喘息機會,一旦稍有鬆懈,就會被同齡人遠遠趕超,再也追不上。

曾在朋友圈做過一次小調研,詢問大家面對什麼問題最焦慮,評論中聲音最高的,是房產焦慮。

無論是一線,還是二三線城市,目前的房價都已經遠遠超過薪資水平,除了房價,衣食行在各個城市的成本卻是大體相同。

這不是大鍋飯時代,有人有很多套房,就註定有人沒房住;有人年薪百萬,就註定有人要領取月薪幾千。

不幸的是,你永遠無法逃避這個時代帶給你的一切壓力。

幸運的是,任何事都有兩面性,時代帶給你壓力,也同時給了你無數的機會和可能。

騰訊前副總裁吳軍曾在文章《吳軍:那些為買房節衣縮食的年輕人,路走錯了》中提到:

“大家不需要再盯著自己的工資單,而是確保自己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城市裡,貢獻和收入成為前1/4的人。北京和上海的房價再貴,也需要讓它的貢獻者住得起,否則沒有人貢獻,這個城市就會衰落,房價就會下跌。房價之所以撐得住,是因為有很多貢獻者。因此,大家唯一要做的是,確保自己的貢獻在前1/4。”

若想不焦慮,你必須躋身於城市收入前1/4。

有人說,我月薪3000,那麼多年薪百萬、千萬的大神同樣也奮鬥在一線,我何時才能成為這前1/4?

縱觀身邊買得起房、生活質量不差的年輕人,大多避免了吳軍對於“人生馬拉松”的4個誤區。

第一,人生是一場長跑,不要簡單的看眼下,還要著眼於未來。

若想要在一座城市紮根,需要做的是持續的努力,做到這個城市收入的前1/4,這樣你就不必再焦慮,因為沒房住、沒飯吃跟你再無半毛錢關係。

在這一點上,我身邊有人是這樣的做的:在一線努力許久,依然做不到前1/4,那就在附近的二三線區買房生活,平日裡在一線工作的收入,足以做到二三線的前1/4,一線賺錢二線花的生活方式,讓他們瞬間富足了許多。

第二,要學會利用資源,而非積累資源。

這一點我再認同不過了。許多年輕人認為,我現在拿不到高薪,是因為我積累不夠多,於是開始瘋狂報名英語等培訓班,在職考研究生,甚至出國留學一兩年,然而一切結束後,發現自己還是那個分值不高的自己,並沒有因為這些而提高起點。

原因就在於,他們一直在積累資源,而非利用。每個人,無論出身背景、學歷高低,一定有自己的閃光點,就像灰色理論裡說的那樣,你要避開你的短板,不斷髮揚長處,才能在短期內獲得提高與進步。

這一點大概是很難一時間融會貫通的,但希望未來的我們,都能在大腦裡多留一個利用資源的概念,否則你積累再多,也不知如何化作現實價值。

第三,不要在意一時得失。

我有位35歲的hr朋友,經常跟我吐槽他們公司的90後員工,常常是一言不合就辭職,甚至很多連辭職信都不遞交,連離職流程都不走全就沒影了,他說最頭疼的就是這些難管的90後。

70、80後生活在一個物質相對匱乏的時代,而90後則是被寵大的,所以但凡工作有點不順心,同事鬧點小矛盾,升職加薪沒輪上,可能第一反應不是如何解決,而是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還有一些剛入職沒多久的職場新人,喜歡按照所謂的職場寶典去計算“時薪”,最終結果是領導喊其加班滿是牴觸情緒,節假日偶爾在家辦公也是敷衍了事,幾年下來在“時薪”上沒虧,卻在整體薪資上也因為沒有業績而停滯不前。

職場如同戰場一般,如果斤斤計較眼前得失,註定拿不到高薪,也走不到更高的位置,只有不斷主動的豐富自己的技能,才能有機會做到城市收入前1/4。

第四,在意全程成績,而非階段性的勝利。

馬拉松之所以那麼受關注,是因為它考察的是耐力,而非簡單的爆發力。有些人起點很高,工作也很好,但幾年後卻越來越不如別人,一手好牌打爛的例子比比皆是,也有人起點並不高,最初薪資也很低,但長跑下來,卻能堅持到最後。

無論是能力的積累,還是資本的積累,都需要一個可持續、超強耐力的過程,如果你指望某一天發橫財解決一切生活花銷,那就只能在沒實現之前依然每天焦慮,但還有一種方式,是利用每一天去努力,利用每一分錢去做資產增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