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培民:生命最後一刻還在囑咐司機「別闖紅燈」

【編者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4月5日清明節,紅網、時刻新聞從這一天起,推出“為了民族的復興•英雄烈士譜”大型系列報道,紀念為了民族復興事業而奮鬥、犧牲的英烈,弘揚傳承英烈精神和社會正氣,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紅網時刻記者 吳公然 實習生 李姿 整理報道

他是一個高官,但他更像一介平民。

他是一個深愛妻子和兒女的普通男人,他更是一個忠心耿耿的人民公僕。

為了帶領湘西群眾脫貧致富,他爬過湘西最難爬的山,走過湘西最難走的路,去過湘西最窮的村子,住過湘西最窮的人家。

他就是湖南省委原副書記、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鄭培民。2002年3月11日,在工作中,鄭培民突發急性心肌梗塞,在趕往醫院的路上,他囑咐司機的一句“別闖紅燈”成了最後的遺言。

“你是第一個能深入到我們海拔1700米高山陡坡上的省委親人”

當下,脫貧攻堅戰正在如火如荼進行,作為湖南脫貧攻堅主戰場的湘西,鄭培民曾在這裡帶領百姓與貧困進行過不屈不撓的鬥爭。

“1990年你不辭勞苦親自爬上了我們崇山峻嶺上的苗寨視察,訪貧問苦,你是第一個能深入到我們海拔1700米高山陡坡上的省委親人……”2002年春節,一封字跡不太工整的信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鳳凰縣米良鄉叭仁村發出,收信人是鄭培民。

1990年5月,時任湘潭市委書記的鄭培民被調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出任州委書記。鄭培民一上任就問:“哪個村子最窮啊?”隨後,就去了當地最窮的叭仁村。

“叭仁”是苗語,意思為山頂上。要到達這個三面懸崖一面山的村寨,首先要從湘西吉首坐車到鄉里,然後,再手腳並用,徒步走上4個小時12公里的陡峭山路。苗族群眾之所以十幾年後還記得鄭培民,是因為他是在這裡住過的最大的領導。在他之前,只有鄉幹部爬上過這個山頭。

叭仁是個為水發愁的村莊。滴水貴如油,接濟不上時,村民之間寧願出借糧食,也不願讓鄰居拎走一桶水。鄭培民去實地調查後,政府為村子通了水,拉了電。村民們再也不用拎著重重的木桶,走到8公里之外的山溝去提水了。

兩年多的時間,鄭培民跑遍了湘西218個鄉鎮,住過30多個鄉鎮。這只是一個粗略到鄉鎮,尚不包括村寨的統計。除去在省裡州里開會、辦公需要的時間,在“開門見山”的湘西,這是一個沒有喘息之機的數字。

妻子去湘西看他,一進屋,地上扔的是一雙粘滿泥巴的膠鞋,唯一一套出國時置辦的西裝,在櫃子裡已被蟲子蛀滿了洞。鄭培民攔住要幫他刷鞋的妻子:“天天都要穿,一出門,還是要粘泥的……”

他坐在堤上就著洪水吃著盒飯,度過了自己55歲生日

時下,正是汛期,很多湖南人的記憶不時被拉回到1998年那個夏天。滔天洪水席捲三湘大地,大量捨身忘死的英雄衝在抗洪第一線保衛家園,鄭培民便是其中之一。

1998年,湖南常德市安鄉縣,受到長江和澧水、沅水三大水系夾擊,導致該縣安造垸潰垸。當時這個垸子裡,有縣城和5個鄉鎮、一個農場,共18萬人,其中四分之三的人口和財產,集中在安鄉縣城。如果縣城不保,那麼洶湧而來的洪水可以一直淹到人們住房的三樓。

在這危急存亡之時,時任省委副書記的鄭培民來到安鄉,安營紮寨,住進“水圍子”,與百姓一起抗擊洪水:趕在洪水撲到之前,搶修了一條11公里的隔堤,保住了安鄉縣城;指揮堵塞書院洲潰口,用血肉之軀扼住了洪水之喉;湖北境內的黃金大垸潰決後,統帥抗洪大軍進行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北大堤保衛戰,拒千里洪峰於湖南重鎮常德市之外……

抗洪期間,鄭培民迎來對自己生命的極限挑戰:在自己患有高血壓、心臟病和糖尿病,急需修養的情況下,他平均每天只睡兩個小時,情況緊急時甚至還要衝上去搬麻袋搶險。

鄭培民自己有病在身,關心的卻是他人。聽說一位同志因為血壓高而住進了醫院,他連忙去看望。從醫院出來,知道鄭培民病情的同志心裡酸酸的:人家低壓高到了95就可以休息了,可低壓已經升到105的鄭書記,卻還要天天在凌晨兩三點的時候,到大堤上查管湧。

在大堤上,鄭培民整整待了60多天,瘦了足足20多斤,400公里的長堤不知道踏過多少遍。大戰之下,就著堤外滾滾洪水,鄭培民坐在堤上,吃著盒飯,靜靜地度過了自己的55歲生日。

始終伴隨他的兩個雅號:“三不書記”“三民書記”

幾十年中,鄭培民的職位一直在變動,而他妻子楊力求的工作單位只變動過一次,就是從湘潭市新華書店調到了省新華書店,職務仍然是一名普通職工。

調到長沙後,楊力求多年來一直堅持走路上下班。鄭培民託人為妻子買鞋,指明買那種柔軟的、平底粘膠的鞋子。但這個有情有意的丈夫卻從不讓妻子搭他的順路車。

妻子敬重鄭培民的為人,更注重維護丈夫的形象。楊力求有個“三不”原則:不幫人向鄭培民帶任何信;不傳口信;不接受任何禮品。在廉政問題上,丈夫把前門,妻子守後門。

鄭培民常在兒女面前說的一句話就是:“成由節儉敗由奢”,告誡孩子們要“甘於清貧,守得住清貧”。

在女兒結婚的時候,鄭培民只把雙方的父母和親人請到一起,一桌人吃了一頓飯。沒有送給女兒一點嫁妝,只送給他們夫妻倆一句話:希望女兒女婿做到“五有”:有志氣,有事業,有家庭,有身體,有愛國心。

兒子在湘潭大學讀書時,有一次鄭培民從長沙去六七十公里外的湘潭開會,正在家中休假的孩子,便想搭便車去學校。誰知鄭培民一上車,看到已經坐在車裡的兒子,立即嚴詞厲色、毫不留情地把孩子從車上轟了下來。

良好的家風為鄭培民做好一名人民公僕打下了堅實基礎。無論是當市委書記、州委書記,還是省委副書記,兩個雅號始終伴隨他:一個是“三不書記”——說他不唱高調,不做表面文章,不搞政績工程;一個是“三民書記”——說他愛民、親民、一心為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