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新規下的中國資管體系

我們以資金的流動使用方向作為參照,來大致梳理資金的各個環節都有哪些角色出現,也就是資金的募集、運用、配置分別是什麼樣的一個過程。

首先是資金來源。

資金來源方面主要是央行、外匯佔款和居民企業存款,央行操作和外匯佔款的變化能直接影響銀行資金,大的銀行和小的銀行直接也存在同業拆借等動作。

其次是資金運用。

資金運用方面主要是金融行業的各類金融產品,比如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券商資管、信託計劃、同業理財等,其中,銀行資金可以通過私募、券商資管、信託、保險、貨基、債基進行表內委外操作,居民企業存款可以分流投向理財和上述金融產品,錢在銀行中則被稱為表內體系,錢在銀行外則被稱為表外體系。

最後是資產配置。

資產配置方面主要是根據實體融資需求,投向債券、權益、同業、ABS、配資、非標等,以此力求達到金融資產的預期收益率。

以上就是對於資金來源、運用及配置的整個流程,簡單說明錢從哪來、錢到哪去、錢要做什麼這樣三件事情。

而根據2018年4月份資管新規的落地,對於中國整個資管體系的影響是什麼?

首先,由於新規明確禁止保本保收益,因此固定的預期收益率模型受到拋棄,新規後的產品要求淨值化管理,可以預想到的是今後可能採取業績基準模式並將進行項目融資成本的披露,而對於銀行資金,將由表外轉向表內,對銀行業的一個較大影響則在於銀行子公司的籌備設立,這意味著銀行的投研將與基金公司、證券公司站在同一舞臺上進行橫向比較。

在場外槓桿方面採取限制結構化產品的方式,計算槓桿倍數採取以下公式:槓桿倍數=優先級份額/劣後級份額,如果含有中間級份額,中間級份額將計入優先級份額進行計算,一幫情況下,由銀行委外資金作為優先級,由有融資需求的自有資金作為劣後級,銀行委外僅獲取固定收益,較大的虧損或收益都由自有資金承擔。在新規以後,股票類、結構類資管產品的槓桿不得超過一倍,固定收益類資管產品的槓桿不得超過3倍,其他類資管產品的槓桿不得超過2倍。

在新規的重創下,多類金融機構的金融產品都在哭天搶地,不過其中有一支隊伍在整個行業受衝擊的同時反而逆勢而為,這就是券商的收益憑證,在限制期限和運作方式的大背景下,銀行理財大受衝擊,與銀行理財收益偏好類似的券商收益憑證作為一種債券,卻越發向好。當然,由於不能保本保收益,因此收益憑證也不能直接設定固定收益率,但是在強大的產品設計以後,能夠實現並非保本保收益,但也足以吸引到投資者的購買,這方面中信和中金兩家公司貢獻了不少力量,實在令同行人歎為觀止。

簡述新規下的中國資管體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