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后来又在多种场合进一步阐述并丰富这一概念的内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着很多短板,其中农村还有几千万人口的贫困则是最突出的短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精准扶贫,我认为要因地因人施策,需要做到以下“三准”。
校准脱贫的“发力点”
校准发力点,就像点穴,须练就识功,要在深入调查、反复核对、认真分析上,对贫困情况、致贫原因、潜力所在一清二楚、了然于胸;更须练好点功,发展什么、怎么发展,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要因地制宜、审慎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在形成精准扶贫思想时就提出扶贫要实事求是,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切忌喊口号。首先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有效的扶贫工作方案,出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切实可行的扶持性措施,做到“一村一规、一户一策”精准帮扶。其次,基础投入项目要力戒好大喜功,要立足现实需要和长远利益,奠定脱贫解困的坚实物质基础。再次,产业发展要引进培育经济效益明显、对贫困户带动作用大、影响力强的产业。
祛准致贫的“心头病”
“茶壳火,红薯饭,除了神仙就是我”,在贫困农村,不思进取,安贫无为的人确实不少。“政府扶贫项目不需要,给点钱粮就够了”,这种心态的人很难将扶贫进行到底。“扶贫先扶志”,改变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提振信心,激发参与脱贫的内生力,这才是扶贫成败的关键。要帮助贫困家庭成员振作精神,保持乐观进取的良好心态,珍惜家庭,善待人生,以昂扬向上的姿态积极融入主流社会;要深入细致了解贫困户的情况,分类进行思想转化、心理疏导,积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鼓足生活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信心;要积极向贫困户宣传党和政府有关扶贫的政策措施,让他们克服“等、靠、要”的思想,树立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观念,实现从“他扶”到“我立”的转变。
找准发展“领头羊”
扶贫项目和政策,存在一个最终由谁来落到实处的问题。当前,农村有很多“空壳村”,很多家庭是举家外出务工或搬迁,人走户留,留下的多是一些留守老人和儿童。人是发展的第一要素,群众参与是脱贫攻坚好坏成败的关键所在。首先要加强与在外求学、务工和创业人士的联谊,让他们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同时也号召他们回家乡、建家乡。其次,加大返乡创业、就业的支持力度,为他们提供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对有意向、有好项目的创业人员提供创业担保贷款等优惠政策和实实在在的帮扶,支持返乡人员投资劳动密集型、资源综合利用型产业、乡村旅游业和服务业。再次,结合和谐秀美乡村建设,鼓励农民参与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和农副产品加工、销售企业。(作者:樊专砚)
閱讀更多 膠東在線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