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鷹故事|楊金婷:學習尤努斯,也是在成爲自己

小鷹故事|楊金婷:學習尤努斯,也是在成為自己

正文共:4801字 預計閱讀時間: 7分鐘


小鷹故事|楊金婷:學習尤努斯,也是在成為自己

楊金婷

2012級“小鷹”,畢業於內蒙古財經大學,“小鷹計劃”期間服務於湖北建始綜合農協。專注參與農村社區發展和農民合作組織的內部資金互助領域;2013年獲得友成創業咖啡·SAP中國社企實踐種子基金“優秀大學生創業項目獎”;14年底加入宜農貸款項目團隊至今,對農村合作有較多的觀察和實踐。

楊金婷有山東女孩潑辣爽朗的性格,有一種很有擔當的一姐風範。對於公益,從好奇到興趣再到專注,她不斷地汲取導師給予的能量,也在不斷地探索自己的公益道路。他人給予的再好的東西,她都要反覆咀嚼然後成為自己的東西。如果說公益成就了她,不如說,在這條道路上,她是在漸漸塑造自我,成為自我。未來她有志於在農村金融服務領域發展,我開玩笑說,你以後就是中國的尤努斯啊,她說,尤努斯是我學習的榜樣,不過我還是要做更好的自己。

一無所知——初識公益

我來自魯東農村,從1997年開始,家鄉開始大力發展蔬菜大棚,我家是第一批加入到發展的隊伍的,雖然那時只有7歲多,但已經開始幫著爸媽在大棚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到初三,記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放學之後到大棚裡面蓋保溫膜、鋪草氈子或者幫著摘蔬菜。農業種植同樣面臨著“大小年”的困擾,在經濟學裡有個專屬的名詞“豐產不豐收”。印象最深的是1998年,當時我小學二年級,當季大量種植的西紅柿滯銷了,新鮮的果實摘下來,只能堆在地上,大人們都很發愁。我很愛吃西紅柿,每次家裡種西紅柿我就很開心,因為總是可以吃很多的西紅柿。但因為那個夏天西紅柿的滯銷,讓我很長時間對西紅柿提不起興趣,當時我十分不理解為什麼會滯銷呢?

爸媽都是樸實的農民,對於我們下一代的期望就是以後我們可以不用像他們一樣面朝黃土、背朝天。正是在農村的成長經歷,讓我一直對農村人懷著一種特殊的情感,有時會想,我長大以後可以為像父母一樣的老百姓做些什麼呢?這個問題一直無解,直到步入大學校園。

可能是天性使然,我很不適應當前的應試教育,記得當時老師對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你要是把腦子用在學習上就不用坐在這麼靠後了”。因為當時高中是按學習成績排座位,所以可以想象我學習成績……不過還好,高考超長髮揮,進了一個二本學校。

進入大學之後,有種一下子被釋放天性的感覺,你可以選擇你想學的課程,可以去圖書館看自己想看的書,可以參加各種各樣的社團,在離家1000多公里的陌生環境裡,認識那些可愛的同學,可以有很多選擇,好奇心徹底被釋放。

大學中有很多社團,因為2008年的地震,我第一次瞭解志願者這個群體,所以第一個報的是學校的志願者協會。當時第一次參與學校組織學生到呼和浩特敬老院的活動,我來做敬老院對接和外聯工作。首先我需要找敬老院及其負責人,和他們溝通活動相關流程,基本談妥之後,就去尋找贊助商。當時學生考駕照是一個很火的市場,因此從駕校入手是不錯的選擇。於是我就找到了一個駕校,贊助了一兩千元,但有一個前提條件,我需要幫助他們在學校進行推廣代理,即在校園中發傳單、貼海報。由此,我也開始了我的第一份兼職工作,做駕校代理,從而收穫自己的第一桶金。這份工作當然也很辛苦,記得有次一晚上跑了兩棟宿舍樓,出來之後嗓子都說啞了。

第一次正式志願者體驗是在2010年內蒙古自治區第12屆運動會,在接受了正規的社交禮儀、賽事服務培訓之後開始了為期15天的正式志願者體驗。這次難忘的經歷使我更深刻的理解志願者的意義,同時也為我參加“小鷹計劃”埋下了伏筆。

小鷹故事|楊金婷:學習尤努斯,也是在成為自己

我的好搭檔曉淳

2012年4月份,“小鷹計劃”

到內蒙古大學宣講。當時我並不知道,後來在一個明媚的午後,路過我們宿舍樓宣傳欄時看到兩個同學在貼一張天藍色海報,貼完後就走了,但沒太貼牢,海報一個角耷拉了下來,我就想幫忙貼回去,在翻開整張海報的那一刻,立馬就被那蒼鷹翱翔的畫面吸引了,然後就開始收集在此之前沒有接觸過的友成基金會的資料,登錄網站了解“小鷹計劃”這個項目,填寫報名申請後開始了緊張的等待,最後終於如願拿到錄取的offer。

當然最後加入“小鷹計劃”並非一帆風順,因為當時正是大四,按照規定,如果我在離校的一年時間出現任何意外情況,學校是要承擔一定責任的。參加小鷹計劃的事情首先是跟班主任徐老師說的,她很支持我,然後領我到院長辦公室,院長在詳細瞭解了友成基金會以及這個項目之後,對我說,我來給你擔保,如果出現任何意外,我來承擔責任。正是幸運地遇到如此負責和開明的班主任和院長,我才有機會得以提前一年離開學校,參與到“小鷹計劃”中去。

親身實踐——為民奉獻

我的項目點在湖北建始縣的一個美麗的山村,這是我第一次來到長江以南,初到的小半月,經常會被河水坪的風景美到。在新鮮感過後,我開始沉下心來觀察這個慢慢熟悉的村子。

跟現在大多數農村一樣,青壯年勞動力都出去打工了,村裡很少看到20歲左右年輕的面孔,大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還有婦女和小孩子,這讓我對《一個村莊裡的中國》中提到的“六一三八九九部隊”有了更深的認識。當然,外出打工也是當地最主要的經濟收入。

我們所在的機構,建始縣河水坪新農村綜合發展協會成立於2008年,為實現“創造綜合生產力,積累綜合資本,培育綜合農協,建設希望之鄉”的目標,建始縣委、縣政府特邀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香港光華有限公司和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四方,基於組織創新與治理創新相結合、本土實際與外域經驗相結合、農協主體與政府指導相結合的原則,以戰略合作聯盟方式在建始縣三里鄉河水坪村進行全國第一個農村綜合發展協會試點,並輔之以較為完善的支持體系。

但運作五年,農協在當地的接受度並不高。有一天,農協對門阿姨在聊天時問我“你們農協是搞麼子的嘛?”聽到這句話我的心裡十分不好受,也就是從那時起我開始思考,類似的農合組織在鄉村建設中應該是怎樣的一種定位?經過教村裡婦女們跳舞、跟著理事長髮展蔬菜大棚,在來到建始大半年後我將重點放在了當地的生態豬肉上面。一開始,開拓渠道是非常難的,在當地的一個好朋友的幫助下我自己出錢買了一頭豬,屠宰並取樣冷凍後,我連夜乘車從宜昌趕到了上海,把樣品送到從微博上聯繫到的趙老師家。這位當過老師,有經營企業經驗的趙老師是生鮮電商最早的一批開拓者之一。現在依舊記得當時在九亭別墅群那個小院裡聊天的場景,他很欣賞我能有這種做事的魄力,希望以後可以有更深入的合作,可惜最後讓他失望了,我最終沒有從事這個行業。

2013年年底,因為機構要求我必須結束建始工作回北京,生態豬肉的事情便由理事長負責,他現在做的很有起色,不僅重新註冊了自己的商標,而且還在當地建立了加工廠和養殖基地,我在這裡面只是起到一個引子的作用吧。其實後來想想,我最開始的目的其實就是想鋪這樣一條路而已。

小鷹故事|楊金婷:學習尤努斯,也是在成為自己

終期培訓,教小夥伴跳舞

與目前所在的宜信公司結緣,是在2013年3月。我們在四川彭州的大坪村進行第二次中期培訓,當時宜信的企業社會責任總監,也就是現在我的大boss徐秀玲老師對我們進行培訓,第一次接觸到宜農貸這個項目,聽完徐老師介紹的項目操作模式後,我就在想,既然MFI可以做這個項目,那我們合作社是不是也可以嘗試一下這個項目?

培訓結束後,我和徐老師溝通,徐老師也認為我的想法可行。後來我給徐老師發了郵件,將目前農協資金互助的一些情況反饋給她,她為我聯繫了宜農貸的負責人,在詳細瞭解機構背景、經營狀況後我們建立了合作。

正是在接觸宜農貸這個項目的過程中,讓我開始逐漸發現自己真正的興趣所在。在農村空心化問題嚴重的今天,留守婦女群體的數量在逐漸增加,同時婦女的話語權也在逐漸提升。教育子女、贍養老人和增加家庭收入的重擔也就落在她們身上,她們承擔了比以前更多的責任,可能她們學歷不高,也可能沒有走出過縣城,但並不能說明她們沒有創造更好生活的潛質和能力,有時候,她們缺的往往只是一個機會而已。而宜農貸正是以幫助偏遠地區的農村婦女自力更生為目的,通過“出借非捐贈”的方式讓這群優秀的農村婦女去有尊嚴的獲取資金。

在基層的近兩年的實踐也為我今後從事農村金融方向打下了基礎,讓我對農村環境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城鄉二元結構使得我們不能照搬城市的金融模式,需要我們去了解、適應農村大環境。和正規的金融機構完全不同,在農村,條文與制度是基本等同於一紙空文,而怎樣利用這個熟人社會的社交網絡和正在變革的農村土地三權分置的政策來有效防控,是需要所有進入農村金融市場的先行者去探索的。

小鷹故事|楊金婷:學習尤努斯,也是在成為自己

農合之家一參會

公益讓我成為自己

社科院的楊團老師對我的影響很大,讓我有很多機會去摸索。她教會了我不要害怕犯錯,而要從錯誤當中總結經驗教訓。楊團老師擁有一顆赤子之心,十分注重青年人的培養。她十分善於引導我們用積極、樂觀、正向的思維來看待社會中不公平的現象,為我構建一個正確的價值觀,打開一個新視野,讓我從一個更高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楊團老師亦師亦友。

性格倔強——溝通與碰撞

父母現在也很支持我目前的工作內容和工作地點,這幾年,我和父母在思想溝通上有了很大的進步,性格倔強的我跟父親先是摩擦、碰撞,最後是溝通、磨合。記得當時我幫農民們賣豬肉,可是發貨用的箱子一直不到,買家又催著發貨,當時我快崩潰了,就給爸爸打電話,還沒有說話眼淚就止不住地流,哭得說不出話來,他那邊一直不說話,最後說了句,你自己選的路,要自己走完,我這麼遠也不能幫你,然後就掛了電話。

爸爸一直在我面前塑造堅強的形象,很少會表現出柔弱的一面,長大後我慢慢了解到他的另一面,2009年我要去大學報到,爸爸送我到車站,我屬於神經比較大條的一類,沒有感到氣氛有什麼變化,越是快到檢票進站就越高興,心想第一次去那麼遠的地方,好開心。檢完票拿過爸爸手裡提的東西就跟平時去上學一樣說了句”我走了哈”,然後就頭也不回地進站了,後來才知道爸爸回到家眼睛還都是紅的。正是因為離家遠了,反而逐漸與爸爸的溝通多了起來,我們討論的話題特別廣,從學習、生活、工作、感情,然後到一些農村或者社會上的熱點之類的。

在我成長過程中,爸爸對我的影響一直是最大的。當然,不管是好的方面還是不好的方面,例如我倔強的性格,用我媽媽的話說,我們就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做志願者的時候會經常出去培訓,當時認識了當地一個水泥匠人,他十分喜歡樂器,自己學會了笛子、古箏、二胡,我就從北京為他帶了金鐵霖老師的書,他十分高興,當天晚上還來給我送水果,裡面竟然還偷偷地放了錢。我跟爸爸說了這件事,他讓我把錢退回去,說你的回報是要跟你的勞動付出成正比的,這是順手幫忙的事情,水果你可以留下,但如果錢收下性質就變了。父親就是通過類似的這種生活中的點滴影響著我。

腳踏實地——未來規劃

小鷹故事|楊金婷:學習尤努斯,也是在成為自己

宜農貸公益寶貝活動

在宜農貸,我希望能掌握更多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我有一個短期的目標和大致的方向,但並沒有具體的計劃,因為具體的計劃需要隨機應變,隨時做出調整。在宜農貸雖然薪水並不高,但這裡有個很好的相互促進和學習的環境,有強大的凝聚力和很多機遇與挑戰。我喜歡北京的環境,可以滿足很多精神上的需求,可以用多元化的視角來了解社會,彌補我在某些方面的缺失。我也很享受現在的狀態,每天過得都很充實。

目前有深造的需求,一直很想去德國,因為德國是合作金融的一個發源地。我現在的工作也是一直在積累專業的知識,希望有一天可以如願去德國深入學習。

摘自郭宇寬主編、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

《上了哈佛又如何?人生的另一種修煉》

當代青年精英的口述史,公益青年和創業青年的成長指南

現已在京東、噹噹網等平臺發售

小鷹故事|楊金婷:學習尤努斯,也是在成為自己

小鷹故事|楊金婷:學習尤努斯,也是在成為自己

小鷹故事|楊金婷:學習尤努斯,也是在成為自己

14 天

共建美好鄉村,創造無限可能 | 2018小鷹招募令

後臺私信關鍵詞【報名】

掃描二維碼即可在線填寫報名表!

報名截止5月31日

QQ群:264677526

小鷹故事|楊金婷:學習尤努斯,也是在成為自己

小鷹計劃是友成基金會發起的青年發展與培養項目,旨在發現和支持具有天下襟懷的青年,沉潛中國鄉村,用一年時間,開展社會創新實踐,從而超越自我,認識社會,成長為行動力和影響力兼具的領袖型人才。

小鷹故事|楊金婷:學習尤努斯,也是在成為自己

執行主編 | 張羽漫

顧問 | 葛繼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