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長平之戰30年後,趙國才被秦國所滅?

薛佩萁

之所以很多人會提出這個問題,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大家這樣一個普遍的心理共識:長平之戰之後,趙國精銳主力大軍遭受重創,趙國國力被嚴重削弱,幾乎是奄奄一息,滅掉這樣一個奄奄待斃之國,應該是輕而易舉的。

而歷史的事實表明,長平之戰後,秦昭王又連續發動了三次滅趙大戰,全部失敗,直到秦始皇的滅趙戰爭為止,這個奄奄待斃的趙國一直頑強的支撐著。這其中的原因究竟何在呢?

具體、全面地回答這個問題,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談一談:

  • 長平之戰,為何秦國沒能一舉滅趙?

  • 半年之後,秦昭王再次連續發動滅趙大戰,為何全部失敗?

  • 秦昭王末期、秦孝文王、秦莊襄王時期,秦國又陷入了怎樣的低谷困境,被迫收縮防線,暫時無力東出,更不用談滅趙了?

  • 秦昭王末年之後,秦國陷入一系列政治危機,需要全面應對內政,無力顧及外事。

下面分別來具體說一說:

長平之戰,為何秦國沒能一舉滅趙?

相信熟悉戰國史,或者讀過史記的朋友,應該都清楚,長平之戰並非一次普通的攻城掠地戰,而是秦趙兩國之間的大決戰,說的更白一點就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而且這一戰的成敗直接決定了誰能最終統一天下。按照魏國平都君的說法則是:

秦趙久相持於長平而無決,天下合於秦則無趙,合於趙則無秦。
---- 《戰國策.魏策四》

正是這場戰爭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秦趙兩國幾乎都是舉全國之力而戰,雙方投入精銳大軍各50餘萬在長平對峙三年,面對強大的趙國,最後秦國依靠戰略策劃、國家組織、長期對峙、間諜滲透、邦交分化、戰略迷惑、戰場戰術、地形利用、兵種合成、將帥心理等全方位立體籌劃,才最終取得勝利。趙軍被秦軍包圍之後,在彈盡糧絕的困境下被迫投降,最後40餘萬降卒被秦軍全部坑殺,趙國精銳主力大軍由此被全面摧毀。

按照武安君白起的謀劃,本應挾長平大戰餘威,以雷霆萬鈞之勢一舉滅趙,然而,當時的秦國丞相范雎接受了山東縱橫家魯仲連的遊說,向秦昭王提出了不宜連續攻趙,而應該撤退養息的戰略。

秦昭王最終採納了范雎的主張,否定了白起的謀劃,由此錯失了一舉滅趙的大好戰略機遇。

半年之後,秦昭王再次連續發動滅趙大戰,為何全部失敗?

長平之戰結束後,秦軍從上黨高地全面退兵,開始了整軍養息。然而半年之後,秦昭王又改變了這一整軍養息戰略,提出了再次大舉攻趙的戰略,結果遭到了連續失敗,簡要描述如下:

  • 秦昭王四十九年(公元前258年),秦昭王不顧白起的反對,任命大將王陵為秦軍統帥,大舉進攻趙國都城邯鄲。然而王陵進攻邯鄲大不順利,秦昭王派重兵支援,結果王陵又損失了五校人馬(一校大概8000人),攻趙失敗。

  • 王陵攻趙失敗之後,此時白起的病剛剛好轉,秦昭王欲請白起代王陵再次攻趙,白起以“兵出無功、諸侯生心、外救必至”為由,斷然拒絕。秦昭王只得又派范雎去勸說,白起仍稱病不前。於是秦昭王以王齕代替王陵再次攻趙,結果,遭遇魏國信陵君發動山東六國合縱救趙,秦軍再次大敗。

  • 兩次攻趙失敗之後,晚年的秦昭王幾乎失去理性,固執己見,於是又接受了丞相范雎的推薦,任命范雎的故交恩人鄭安平為大將,率軍第三次攻趙,結果,完全不通軍事的鄭安平,遭遇趙軍伏擊,損失慘重,不久率軍二萬投降趙國。此戰,首開秦軍將領戰場投降的先例,是秦軍歷史上最為恥辱的一次戰役。

滅國之戰,不在一時,大半年而已,如何便遭到連續慘敗呢?

時光雖只半年,形勢卻已經大變了,長平大戰後秦軍尚未班師時,趙國朝野震恐,秦軍士卒人懷一股而下之心,雖只有三十餘萬大軍,卻是泰山壓頂之勢。一旦大軍班師,士卒之氣大洩,需要長期修整才能恢復。

長平大戰雖秦軍獲勝,但是也傷亡過半了,一鼓作氣猶可,若班師後再出,就只能以尋常戰力計。如果此時趙國死守邯鄲,秦軍若急切不能攻下,加之秦軍長平之戰後殺降,山東六國憤怒了,必定來援,秦軍情勢必危。

況且秦國大軍在長平征戰四年未歸,將士家小望眼欲穿,剛剛班師回國,方能享受短暫的天倫之樂,今非國難而緊急召回,何有戰心?

秦昭王末期、秦孝文王、秦莊襄王時期,秦國又陷入了怎樣的低谷困境,被迫收縮防線,暫時無力東出,更不用談滅趙了?

從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之後整個秦國的歷史發展脈絡來看,秦國保持了歷史上極為罕見的長期的政治穩定,國力持續穩定增長。這一現象背後的根本原因就是:秦國一直奉行商鞅時期確立的兩大基本國策:尊奉法治、廣納人才。

在這兩大國策的基礎上,秦國每一代國君又紮紮實實的完成了三大階段的歷史跨越,分別為:

  • 秦孝公,任用法家名士商鞅,變法崛起,收復河西高原以及整個秦東地帶。
  • 秦惠文王,任用縱橫家名士張儀,推行連橫戰略,成功突破山東六國的合縱封鎖,大出山東。
  • 秦昭襄王,任用謀略家范雎,推行遠交近攻的邦交戰略,全力發動對山東六國的軍事進攻,紮實的拓展了領土。

然而自長平大戰後,秦昭王一系列的決策失誤,大體脈絡為:退兵失機、攻趙一敗、攻趙再敗、謬殺白起、攻趙三敗、收縮盤整,使得秦國陷入變法以來的首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強國困境。

這一強國困境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首先,人才凋零,由於范雎多次舉薦人才不當,秦昭王逐漸疏遠了他,范雎於是便辭相離去。范雎離去之後,秦國總攬國政者第一次出現了缺乏大政治家的乏力狀態,恢復國力一直沒有堅實的計劃和舉措。

  • 其次,將領層普遍老化,後繼乏人。秦軍將星如雲的強大氣象,一時大為蕭疏。

  • 三則,軍力嚴重損耗,兵員傷亡巨大,急需補充重建。秦昭王病逝之時,秦軍可戰兵力一度只有二十餘萬了。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一個基礎原因,就是秦國經濟基礎還遠遠不夠堅實,三敗而衰,經不起大的震盪。詳細分析就不再這裡闡述了,感興趣的讀者可以關注我之前寫的相關文章。

秦昭王末年之後,秦國陷入一系列政治危機,需要全面應對內政,無力顧及外事。

秦昭王末年之後,秦國陷入一系列政治危機,分別如下:

  • 秦昭王晚年立儲危機。任何一個國家,權利繼承問題解決不好,都是嚴重的政治危機。長平之戰後,儲君問題已成為秦國政局中最為顯著、最為重大的政治問題。為了妥善解決這一有可能從根本上威脅秦國國運的問題,秦昭王只有採取戰略守勢,以安定大局為上。秦昭王四十年,體弱多病的太子嬴悼出使魏國,卻突然死在大梁。儲君突然死去,年近60的秦昭王已無力再慢慢培養一個合適的儲君,最後無奈的冊立了另外一個庶出子安國君贏柱為太子。


  • 太子贏柱立嫡危機。雖然贏柱被立為太子,秦昭王仍然憂心忡忡,主要在於後續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贏柱被立為太子時也已年近40,算是老太子,身體狀況也很差。二是,這個老太子很少參與國事,遇事缺乏主見,大事主要靠正妻華陽夫人做主。三是,華陽夫人不能生育,沒有生下一個兒子,後面的繼承人又成為問題。好在,在商人呂不韋的幫助下,從趙國迎回了質子贏異人立為嫡子,才解決了這一危機。

  • 秦孝文王贏柱突然病逝,秦國陷入第三次政治危機。熟悉的老國王死了,熟悉的老太子繼任了,自然不會有什麼大的震盪,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老太子贏柱--秦孝文王即位三個月之後便病故了,這是一個無法預料的變數:秦昭王強勢政治所造成的後期真空,驟然越過了秦孝文王一代,要直接有長期做人質而在根本上疏於秦國廟堂的嬴異人來主持解決,這無疑是一種極其複雜的政治局面。好就好在出了一個呂不韋,他不但是一個非凡的商人,而且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在呂不韋的最後策劃和安排下,嬴異人即位後,迅速穩定了局面。

  • 秦莊襄王贏異人又早逝,秦國陷入第四次政治危機。嬴異人去世之後,此時的太子是13歲的嬴政,這是君主制時代典型的政治格局之一,稱為“主少國疑”,國君年少,朝野不安。這一格局,從來都是典型的政治危機。事實上,後續確實發生了嫪毐之亂,好在英明神武的秦王政一舉剿滅。

正是由於這一系列的政治危機,使得秦國根本無力發動對外大戰。
綜上所述,雖然很多細節並沒有一一細細展開,希望對各位讀者能有所幫助。

積翠古亭

秦國滅趙國,是長時間一些列的軍隊對抗活動,絕對不止長平之戰一場戰役,很多人都知道長平之戰秦國坑殺趙國四十五萬人,卻不知道長平之戰中,秦國傷亡二三十萬人,長平之戰後的邯鄲之戰,又傷亡二三十萬的事實。

所謂,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連續兩場大規模的戰役,秦國也很疲勞,尤其是邯鄲之戰後,秦國多年東出的成果,包括河東郡,太原郡,上黨郡等地全部被瓜分。如果當時,齊國和燕國積極一點,估計能反攻秦國一把!

所以,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後將近三十年滅趙國,已經是很有實力的事情了!

史論縱橫這裡分析一下秦國在秦昭襄王罷免魏冉之後,做的一系列的政策得失吧!

秦昭襄王親政之前,是戰國時期群雄爭霸之時,趙國胡服騎射後開始強大,齊、楚都是傳統強國。可以說當時戰國的形勢是四家爭霸!

秦國所有軍國大事都是由宣太后和魏冉來決定的,白起也是魏冉提拔起來的,魏冉執政期間,打敗楚國,佔領了楚國的首都郢,使楚國開始虛弱;並且在燕國、趙國和齊國發生矛盾的時候,果斷加入樂毅伐齊的隊伍,最終使齊國滅國,從此一蹶不振。

是魏冉和白起,使秦國成為西方的大國,而秦國始終沒有和趙國發生大的衝突,這是明智的,當時的趙國在趙武靈王的主導下,是不斷崛起的過程,此時與趙國發生衝突其實是不明智的。

秦昭襄王罷黜魏冉親政(60歲親政的君主,我估計歷史上也沒幾個),在范雎的建議下,先攻打韓國,在秦昭襄王四十五年,也就是長平之戰的前兩年,白起攻佔了韓國的野王,上黨被切斷。

這樣的情況下,韓國的上黨沒有向秦國投降,而是將上黨獻給趙國。急於做出成績的秦昭襄王於是發動了長平之戰。很多人都認為上黨獻給趙國是秦國的陰謀,說秦國為了和趙國打長平之戰而設計的陰謀,史論縱橫只能呵呵,在戰國時期打仗不講究原因的,想幹就不幹,不用藉口。

其實,史論縱橫認為,韓國將上黨獻給趙國,那就應該和趙國以外交的手段進行交涉,如果是魏冉在的話,會策劃五國伐齊那樣的情況,再策劃一次四國伐趙。

且聽史論縱橫給你分析這個四國伐趙。

當時,趙國的實力完全可以和秦國比較,在崛起的過程中,趙國對周邊的齊國、燕國、魏國都有矛盾,如果趙國完全接收上黨,則發動輿論攻勢,與其讓趙國坐享其成,不如聯合其他幾國對其進行瓜分(當時趙國做大,周邊幾國也沒跑)。

首先,有秦國牽頭,燕國肯定是車前卒,如果許諾將趙國的土地瓜分給齊、楚、魏,三國也會出手。很多人認為他國不會幫秦國,其實秦國的國緣遠比趙國好,這也是趙國在長平之戰時跟人借糧都沒人借他。

如果大計可成,長平之戰的時候,基本就是秦國的統一戰爭了。


所謂上兵伐謀,用外交和政治去擊敗對手才最厲害的手段,在魏國和齊國的隕落中,其實都有謀略的成分,尤其是齊國當時國力強盛,因為吞併宋國,給各國造成口實。

趙國吞併上黨又何嘗不是一樣!

秦昭襄王押上了國運來和趙國進行決戰,本身就已經輸了,在外交環境如此好的時候,你卻竟然押上了國運!如果長平秦國敗了,估計秦昭襄王將是歷史上最恥辱的君王了。

就像鬥地主,你手裡四個二,一個三,你非要先出四個二,外面要是有王炸,呵呵!


史論縱橫

長平之戰秦國名將白起殺死趙國四十多萬將士,可以說就是那一仗,幾乎把趙國的年輕有力的小夥子全部給殺光了。

可以說這時候,若是秦昭襄王聽從了白起的意見,立刻去攻打趙國都城邯鄲,說不定三兩下就把趙國給滅掉了。

可是當時秦昭襄王聽從了宰相范雎的意見,沒有立刻把趙國給一舉殲滅。

作為戰略家的白起明白這個有利的戰機一旦錯過,再想把趙國給滅掉,那可就難了。

不是說趙國的青壯男子幾乎都被殺光了嗎?

為什麼過一段時間,秦國再來滅趙國就不行了呢?

原因不在趙國,而在趙國的鄰國,比如魏國、韓國、齊國、燕國、楚國,他們會眼睜睜 的看著趙國被秦國給滅了嗎?

要知道這幾個國家都是有能人的,唇亡齒寒的道理他們也是懂的。

更何況趙國還有戰國四公子之稱的平原君趙勝,趙勝門客那麼多,這些人可不能小覷。他們雖然不能上戰場打仗,但是,他們能想鄰國去求救。

至少魏國和楚國,都是被平原君趙勝說服,來救援趙國的。

到了秦昭襄王再次想滅趙國的時候,這時距離上次長平之戰已經有半年了。

秦昭襄王還是想讓白起去帶兵來滅趙。

白起知道此刻的趙國已經滅不了,他就稱病說自己不能帶軍前去滅趙了。

沒辦法秦昭襄王只能派大將王陵去攻打趙國,這次攻打趙國果然有上次那麼順利,因為魏國和楚國的援軍已經到了。

為什麼魏國和楚國的聯軍會到呢?

在秦國去打趙國的時候,秦昭襄王已經和其它國家打好招呼了,我這次去滅趙國,你們誰都不能去援助,否則,滅掉趙國之後,我的大軍一調頭,就去把你們給滅了。

當時的各國君主都害怕急了,魏王本來派大軍來援助趙國了,可是當大軍行到半路的時候,魏王得到了秦昭襄王給的密信,他就不讓大軍前行了。

魏國的公子信陵君,賬下門客三千人,他知道趙國一滅,緊接著魏國也會被滅的,所以他很想去救趙國。

再一個就是趙國的公子平原君和信陵君有親戚關係,平原君的夫人是信陵君的妹妹,對於信陵君來說於公於私他都要去救趙國。

可是,信陵君沒有調兵權呀,他即使想救趙國也沒法。

這時候信陵君本來是想帶著他的門客來趙國和秦軍決一死戰的。

可是,他的門客能有多少人呢?去了也不是白白送死嗎?

這時候信陵君門客裡的高人就開始指點他了。

這個高人告訴信陵君,你只要聯繫一下魏王的小妾(當時這個小妾是魏王最寵幸的,而且信陵君對魏王的這個小妾有恩),讓她把魏王的兵符給偷過來。

只要你有了兵符不就等於有了兵嗎?

你手裡有了兵,豈不是就可以援助趙國去抵抗秦國了嗎?

信陵君依計行事,魏王的小妾果然盜來了兵符,信陵君也有了士兵。

就這樣這些人來到了趙國的都城邯鄲,一起和趙軍抵抗秦軍。

同時平原君趙勝還帶人去了楚國遊說,本來去楚國的時候,平陽軍沒有叫毛遂的,可是平原君一直沒有湊夠人。

這時候毛遂就主動的站了出來,他說他可以前往去說服楚王。這也就是歷史上的毛遂自薦。

平原君是不大看好毛遂的,因為他並沒有為平原君出過高深的謀略,至少之前是沒有的。

可是,這次說服楚王出兵的就是這個不被平原君看好的毛遂,最終楚王讓大軍跟隨趙勝他們來到了趙國。

秦國終究是沒有打敗魏、楚、趙聯軍,不要忘記這時候趙國的名將李牧還在,他本來是在北方抵禦匈奴的,可是如今國家即將不保,他也被調來參與首都保衛戰了。

趙國有了鄰國的幫忙,秦國在滅趙就很難了。

再說了隨著時間的推移,趙國的年輕人一批又一批的補充上來了。

所以,這時候秦國在想滅趙國,就是難上加難了。三十年的時間沒把趙國給滅掉也是正常的。


史學達人

前262年,秦趙長平之戰爆發,這是我國曆史上最早且規模最大的圍殲戰,是關係秦趙兩國國運的大決戰。


此戰,秦趙兩國動用軍隊民眾高達100萬人次,最終趙國不支,45萬降卒被活埋,趙國元氣大傷。

但是,經此大難的趙國卻沒有徹底滅國,而是堅持了30多年,直到前228年才被秦國消滅。

那麼,趙國為什麼可以堅持30多年?“靜夜史”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趙國“狡兔三窟”

和其他六國不同,只有一個政治中心不同,趙國一直以來,都有三個中心,即:晉陽(太原)、邯鄲和代郡。


因為趙國境內地形破碎,難以統一協調,所以逐漸形成了三個政治中心,也可以等同於三個軍區。這三個中心分別對應著三個方向:晉陽應對秦國、韓國,邯鄲應對魏國、齊國,代郡應對匈奴、燕國。

長平之戰發生在上黨地區,這裡屬於山西省中南部,也就是晉陽軍區的範圍。

趙國的破碎地形對於國內的調兵和後勤非常不利,但是卻可以保證趙國不會被一招擊殺。長平之戰的慘敗,主要是晉陽軍區的巨大損失,對於邯鄲以及代郡,沒有造成致命影響。

所以半年後秦國再次氣勢洶洶而來,但三次攻趙都大財而歸。


長平之戰後,燕國以為趙國將亡趁火打劫,被廉頗揍得滿地找牙。趙國的堅韌可見一斑。

很多人將秦國無法消滅趙國歸結於秦昭王聽信宰相範睢讒言,沒有一鼓作氣拿下邯鄲導致趙國起死回生,這是不對的。且不說短短半年趙國能不能恢復元氣,作為第一線的主帥,白起深知趙國元氣尚存,滅趙不易,所以寧可自裁也要忤逆秦昭王。

所以,狡兔三窟的趙國能夠繼續存活30多年,絕非偶然。


2、六國縱橫捭闔

前258年,秦國經過休整,再次大舉攻趙,邯鄲被圍,局勢危急。

關鍵時刻,戰國四公子之一的魏信陵君竊符救趙,調集8萬魏國精銳,擊退秦軍,解了邯鄲之圍。

這個故事高速我們,秦攻趙,六國可以作壁上觀,但是秦要滅趙,六國是不會坐視不管的!

商鞅變法後,秦國迅速強大,對東方六國形成咄咄逼人的態勢。在六國惶惶不可終日時,蘇秦開始推銷自己的“合縱”理論。


事實證明,在秦國的強大威脅下,六國是可以抱在一起的,在張儀的“連橫”大行其道前,六國因為抗秦的目標,組成一個強大的整體,秦國東進的腳步暫時被遏制。

合縱的目的是防止秦國一家獨大,同時也要保證東方六國中的任何一個,都不會被率先滅國。

所以,六國不會允許趙國被秦國消滅,信陵君竊符救趙就是最好的證明。

所以一旦趙國被滅,就意味著多米諾骨牌的提前倒下,這是六國不能接受的。


3、趙國人雄冠天下

自古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

白起長平之戰凱旋歸來,秦昭王問他,此戰最大的收穫是什麼?白起答:“殺掉趙括”!

一直以來,趙括都是紙上談兵的代表,是高分低能的典型。但是我們想一想,帶領彈盡糧絕的45萬趙軍堅持40多天陣型不崩潰,並能夠組成四五隊對秦軍進行輪番衝擊,這難道還不能說明趙括的能力嗎?

而趙括,只是趙國將領中的普通一員,此時的趙國,還有廉頗,還有李牧,這是趙國能夠恢復戰鬥力的堅強核心。

長平之戰後,趙惠文王痛定思痛,重新啟用老將廉頗,正是這一正確決定讓廉頗指揮取得了邯鄲之戰的勝利,並且徹底打碎了燕國想要藉機揩把油的無恥行徑!


與此同時,李牧經營代郡,擊破匈奴騎兵十幾萬,匈奴數十年不敢南下,隨後趙軍取得了北方的主導權,這一趨勢直到趙國滅亡。

從趙武靈王開始,趙國主動向胡人學習,巨大的戰爭潛力被挖掘,成為戰國後期唯一能夠和秦國抗衡的力量。趙武靈王時代,趙武靈王甚至有從代郡出兵,南下滅秦的大膽設想。

長平之戰後,趙國損失的45萬大軍中,有相當數量的是後勤的民工,真正的戰士遠不到此數。但是這也讓趙國人血性爆發,會同魏國大軍,三次擊敗秦軍進攻,為趙國成功續命30多年。

壯哉!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一枚酷愛歷史的妹紙,歡迎關注!


靜夜史

謝邀!關於長平之戰的種種疑團《海馬叔叔說史事兒》一直是作為重點探討歷史事件之一。關於為何長平之戰30年趙國才被秦國所滅這個問題,可說有人為和運氣兩大因素在影響趙國的命運走向,人為何人?魏國公子信陵君魏無忌;運氣為何?時值秦國秦昭王去世后王位更替速度太快給了趙國喘息的機會。長平之戰後,秦昭王曾三次發兵邯鄲都以失敗告終的原因在於:魏無忌積極的聯合諸候增援趙國,沒有魏無忌的積極抗秦,趙國能不能槓住秦軍兩次攻趙還真是個未知數。

下面重點講一下趙國為什麼在長平之戰30年後才被秦國所滅人為的方面,眾所周知的典故便是“信陵君竊符救趙”故事。秦國大勝強趙於長平之後,列國畏懼秦軍都不敢公然與秦軍正面交鋒,時值秦國因趙國長平之戰毀約不肯交割城池惹秦王大怒繼續攻擊趙都邯鄲,趙國不得不派人求援,趙國平原君向魏國求派援兵解秦軍圍攻邯鄲之圍時,信陵君力勸魏王出兵救趙,然魏王懼怕趙國被秦軍攻破後移兵攻魏,一面答應趙國請求支援的要求,一面派大將晉鄙率領十萬魏軍駐紮在離邯鄲不遠的鄴城觀望,並無救援的意思。邯鄲眼看就要被秦攻破卻遲遲不見魏軍的到來,信陵君得知此情況後屢屢請求魏王出兵救趙,但都被魏王拒絕了。無奈之下,自己負氣率門下賓客湊足一百多輛車馬去和秦軍決一死戰,和趙國共存亡。

走到半路時遇到了候生,候生獻計讓信陵君通過魏王寵愛的侍妾如姬盜取魏王的兵符後,到晉鄙的軍帳前殺死晉鄙接任軍中最高將領一職。後進軍攻擊秦軍,擊退秦軍,才保全了趙國。魏王得知信陵君盜符殺將私自率軍攻秦軍的事後,大怒。信陵君很楚自己的所為惹惱了魏王,打退秦軍解趙國之圍後,便派一名將率魏軍回國,自己和門客留在了趙國。

秦國雖然懼於信陵君不敢發兵繼續征戰諸候,但並沒有放棄清除統一路上“拌腳石”的努力。利用信陵君昔日盜符殺晉鄙的事,花重金找到昔日晉鄙的門客,利用他們仇視信陵君的心裡,大肆在魏王面前製造謠言低毀信陵君,說:“信陵君逃在外十年,現在做了魏國的大將軍,各諸候國都將隸屬於公子的麾下,現在各諸候只知道有信陵君不知道有魏王了。公子也想趁機稱王,各諸候也正打算共同擁立他為魏王。”與此同時,秦國多次派人去實施反間,朝賀信陵君,不斷在魏國大臣中刺探是不是要立信陵君為魏王。三人成虎,魏王天天被“信陵君要擁立為王”的謠言包圍著,不能不信,果然派人代替了信陵君的將軍職務。信陵君得知魏王因聽信謠言將他廢置不用時,從此託病不朝,天天飲酒縱慾作樂,醉生夢死生活了四年後,因飲酒過度患病致死。

信陵君死後,也正值在位半個世紀的秦昭王離世,秦國王位更替之時,其中,秦孝文王、秦莊襄王在位時間太短,根本無法制定征戰諸候之策,加上秦王嬴繼位之時還是個少年,秦國軍政大權直接掌控在相邦呂不韋的手上,秦國內部王位變更及人事變動頻繁也直接給了衰弱的趙國多存在二十來年運氣。

題外話:信陵君魏無忌死後的五十年,漢高祖十二年,邦劉征伐英布在迴歸的路上經過魏國故都大梁時下令讓當地五家百姓世代為已故的戰國時期的魏國公子信陵君守墓並要求後世每年四季按時奉祠信陵君。足見信陵君對當時社會的影響力有多大。


海馬叔叔說史事兒

長平之戰是戰國時代的經典戰爭,是軍事力量最雄厚的兩個國家的命運之戰。秦國攻下長平,佔領上黨是打開東方門戶的基礎,擊垮東方六國中唯一在軍事上可以挑戰秦國的趙國,是秦國統一六國的基礎,也就是說,秦國要想統一六國,那必須先打開東方的門戶,並擊垮趙國。而趙國如果不接受上黨地區和秦國做對,那就是等秦國佔領了上黨地區變得更強大的時候再進行決戰,那時趙國會更被動。所以長平之戰是必然會發生的,這是歷史的必然。

長平之戰,秦國和趙國都是傾舉國之力決戰的一次大戰,關乎秦國是否再有能力統一六國,關係東方六國國運興衰的存亡之戰,兩國都是傾盡全力去戰。長平之戰後,趙國損失巨大,達45萬人之多,而秦國也傷亡達30萬人,之後秦國想一下滅掉趙國,又派遣軍隊進攻趙國都城邯鄲,而趙國雖然在長平之戰中損失慘重,但國力尚在,在邯鄲發生的兩次戰役,讓秦國再次損失了30萬人,最終在楚國等國的幫助下擊敗了秦國在邯鄲的軍隊。

而此時秦國大將白起已經死了,國力也不能再支持派大軍去和楚國等進行大的戰爭了,趙國不僅復國,而且重新獲得上黨地區。但是由於戰爭發生在趙國境內,損失慘重,趙國經過這次戰爭,已經再也不是可以和秦國一戰的軍事強國了,直到最後被秦國擊敗,國力都沒有恢復多少,而秦國雖然也損失慘重,不過秦國國力尚存,並且很快就恢復,30年後終於擊敗趙國。



樂水者樂山人

根本的原因:長平之戰後秦昭襄王拒絕白起乘勝追擊攻打趙國,而是選擇休息幾個月再繼續攻打。而長平之戰後白起也拒絕再次任將攻打趙國。


因為秦國在長平之戰後元氣也大傷,所以就要休養幾個月,而留給趙國幾個月重新組織防禦的時間。而且趙國人心更為團結並決定死拼到底。因為知道秦人會殺降。既然這樣那還不如拼死抵抗。雖然趙國在長平之戰損失了幾十萬人,但並不代表這趙國奔潰了,最起碼還有預備役部隊,而且這時的趙國全民皆兵,所以後面秦攻打趙國而不勝。

也有外部原因,得到了列國的支持。最直接的表現就是“信陵君竊符救趙”,而其他國家雖然沒有直接出兵,但應該也暗中支援,如支援糧食或者對秦國施壓外交壓力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首先,趙國經過胡服騎射,軍力不弱於秦國。但處於兩線作戰,匈奴和中原。

其次,趙括不是弱雞,而且軍隊大致相同白起用運動圍困,雖然趙軍損失40萬,但秦軍也死傷約20萬

再次,秦王不用白起,錯過時機攻打趙國(趙國防守匈奴精銳回調成功),秦軍死傷10萬以上,投降部分

最後秦趙兩弱。秦國國力強盛也需要時間恢復,趙國就難以恢復了。


豐月破春

秦軍在邯鄲保衛戰虧到家了。秦軍前後五年,從打韓國開始,然後打廉頗,打趙括,再打廉頗援軍,長平之戰後徹底平定還花了一年,打趙國各城市並圍攻邯鄲整整兩年,傷亡慘重,最後被趙魏楚圍毆,邯鄲城下損兵三十萬,兩萬投降。所以白起說長平以來損失過半,國庫空,不肯領軍,他這句話是在秦國圍攻邯鄲不克兩次援兵損失過半,秦王要他領軍時說的。白起被秦王逼死,邯鄲之戰也大敗,秦國求和,把上黨還給趙國,河東還給魏國。


中國歷史探索者

秦國和趙國是戰國後期兩個最強大的國家。長平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役之一。秦國出動軍隊50萬人趙國出動軍隊45萬人。秦國略佔上風。秦國經過五世的餘烈從一個西部邊陲之國逐漸成為威脅東方六國的虎狼之秦。趙國是從春秋時期大國晉國三家分晉出來的國家,魏,趙,韓三家。趙國通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迅速成為東方六國唯一能於秦國抗衡的軍事強國。秦趙大戰不可避免。長平之戰以後,接著爆發了邯鄲之戰。秦軍連續損兵折將,秦將鄭安平和兩萬秦軍投降了趙國。魏國,楚國發兵助趙。最終邯鄲保衛戰贏得勝利。但是趙國元氣大傷。秦國也開始修養生息,擴張的腳步放慢。後來秦趙兩國發生了多次局部戰爭。秦國有名將王翦,趙國有名將李牧,互有勝負。但是後來的秦國國君越來越英明神武,趙國的國君越來越昏庸無道,特別是最後的國君趙王遷自毀長城害死了李牧。李牧死後沒過多久趙國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