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科普|臉上爲什麼會長脂肪粒?

專業科普|臉上為什麼會長脂肪粒?

何為“脂肪粒”?

這個詞兒只在美容領域和生活領域出現,因為如果放在醫學上,就太不嚴謹了,因為它絕不單單是“脂肪長成了粒狀”。

簡單地來描述一下,它是一種長在皮膚上的白色小疙瘩,約針頭般大小,看起來像是一小個白芝麻,一般在臉上,特別是女性的眼周。

從醫學角度而言,有兩種可能:

一是粟丘疹,或是汗管瘤,但大多數是指前一種,因為後一種要大一些,顏色也不是白白的,已經算是一種良性的腫瘤。

還真不是眼霜惹的禍

粟丘疹,也就是脂肪粒,被很多人歸結為是眼霜惹的禍,其實真沒那麼簡單。

它的起因多是皮膚上有微小傷口(這些傷口肉眼不可見,很可能是磨砂甚至風塵引發的),而在皮膚自行修復的過程中,多餘的修補成分就會生成一個白色小囊腫。

另一種可能是由於皮脂被角質所覆蓋,不能正常排至表皮,從而堆積於皮膚內形成了一顆顆白色顆粒。

眾所周知,眼睛周圍是全身最薄的皮膚,約0.07毫米,又沒有皮下腺,不能很好地進行新陳代謝,加上人眼一天頻繁眨動,特別容易缺水、乾燥、疲勞,所以比其他地方更容易出現堵塞問題。

專業科普|臉上為什麼會長脂肪粒?

形成脂肪粒是肌膚的問題

那在這個過程中,眼霜有可能會增加肌膚表層厚度。

同時,很多女性在使用一些營養型的眼霜時,常常不進行按摩,直接將眼霜塗抹在眼睛周圍,致使營養物質沒有被全部吸收,這些殘留物堆積在毛孔裡,就更加讓皮脂排不出,加重了顆粒的形成。

因此,此時的眼霜可以算做一個誘因,但主導仍然是肌膚自身的問題。

按摩來促進眼霜的吸收

眼霜在乾燥季節是必須的,可太薄了效果不明顯,太厚了又擔心脂肪粒,建議以按摩來促進吸收,減少表層殘留。

日本著名美容大師田中宥久子的塑顏按摩手法簡單有效,就很值得推薦。先將適量眼霜勻稱點在眼周,而後以雙手的中指指尖從外眼角開始,經下眼瞼移動至內眼角,再向上直至眉頭,然後再沿眉骨下方慢慢向外眼角移動。

整個過程中要適度施壓,但不能感覺到疼痛為好,同時保持手指不離開肌膚,並且只橫向平緩滑動。

手指最終在太陽穴停下,再次施壓,感覺微酸後停住三秒,再向下經耳前移至鎖骨。重複幾次,直至產品被八成吸收掉為止。

專業科普|臉上為什麼會長脂肪粒?

挑掉脂肪粒,是個小技巧!

對於已經長出的脂肪粒,還真不可能等它自動消退,只能依靠外力。去美容院做護理的時候讓美容師幫你挑一下,一分鐘搞定,基本都用加錢的。

如果覺得去美容院嫌麻煩,也可以學著自己解決。

原則是一定要輕和淺,因為一旦傷及真皮層,就需要很長的時間來複原,反之如果手法正確,三天就可以恢復平整且沒有色素沉著。

方法是拿粉刺針針用酒精消毒,而後用針尖慢慢地將脂肪粒的邊緣挑破一點,用乾淨的圓環端輕壓粉刺粒,將裡面的白色濃粒拱出來,然後再用棉籤沾點酒精在傷口處消毒,這步很重要,因為傷口受了感染就容易留疤。

在接下來的兩天,一定要讓傷口避開高油分的護膚品,只以爽膚水和乳液保持適度滋潤就好了。

(本文及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專業科普|臉上為什麼會長脂肪粒?

專業科普|臉上為什麼會長脂肪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