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裁判,看得见的公正|畅想世界杯

6月18日晚,在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F组小组赛韩国对战瑞典比赛中,瑞典队凭借主裁判依靠VAR技术判定的点球,一击即中,最终以1比0小胜韩国队,在F组出线形势并不明朗的情况下,为自己赢得出线的希望。开赛以来,第一次应用在世界杯赛场上的VAR技术已在多场比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令亿万球迷格外关注。

VAR,即视频助理裁判,通过使用视频、网络、数据分析等多种先进技术,帮助裁判实现更精准的判决。俄罗斯世界杯的视频助理裁判团队有13人,随机4人一组负责单场视频助理裁判工作。12座球场全部64场比赛的现场视频信号,都会通过光纤网络传回视频助理裁判所在的工作场所。33个摄像机位中,有8至10个慢镜头角度,以让视频助理裁判辨别每个进球的过程。一旦遇到问题,当值主裁判将示意需要进行回看来决定判罚是否正确。视频助理裁判不会作出判决,而是将自己看到的一一告诉主裁判,由主裁判做出最后的判决。

VAR技术首次被运用于国际赛事,是在2016年9月意大利与法国的足球友谊赛中。澳超则是世界上第一个引入VAR技术的顶级足球联赛。德甲、意甲、葡超和中超,以及世俱杯和联合会杯都成为了VAR技术的试验田。数据表明,VAR技术效果明显,以意甲为例,启用该技术后短短一个月,发生了21次改判,至赛程过半,VAR共纠正了主裁判的45次错漏判,另外主裁判还利用这一技术判罚了18个点球,取消了7个点球和9个越位进球,纠正了助理裁判的3次越位误判。国际足联的研究还表明,VAR帮助裁判关键判罚的准确率从93%提高到98.9%。

这一技术的应用,源自国际足联近年来“以问题为导向”的不断改革创新。众所周知,足球历史上因为裁判站位、视角或其他因素导致关于犯规判罚或进球是否有效的悬案与冤案并不罕见,在一些重大赛事中出现的争议判罚,往往导致优秀的球队饮恨赛场、折戟沉沙。如在1966年世界杯决赛英德之战加时赛中的一粒入球是否真正进门的“千古悬案”,2010年南非世界杯意大利队进球被误判、英格兰队兰帕德进球冤案等,都影响到小组出线、淘汰赛晋级甚至是决赛夺冠。随着鹰眼技术、门线技术的发展应用,进球的问题在2014年巴西世界杯时已得到较好解决。而类似马拉多纳“上帝之手”的犯规判断或是点球、红牌判罚的争议,正是本届世界杯国际足联寄希望于VAR技术能够解决的“严重失误”问题。

不负众望,视频助理裁判VAR系统和升级的门线技术在本届世界杯上屡立战功。在16日C组小组赛中,也是凭借着视频回放技术“助攻”的点球,以及门线技术的判定,法国队2比1战胜澳大利亚,拿下开门红。不少法国球迷赛后心有余悸地说,要不是有VAR,可能澳大利亚已经1比0爆冷了。同时,因为有了VAR技术的“全过程、全覆盖、无死角”的“监督”,一些球员过去搞“小动作”隐蔽犯规占便宜或者靠“假摔”博同情等种种“阴谋诡计”难以得逞,一旦视频曝光更令人不齿,这也打消或降低了球员想靠“歪门邪道”走捷径的企图,不得不说,这也是一种“震慑”。

然而,新生事物的出现,难免会引来质疑或挑剔的目光。有些人就认为VAR的运用令裁判流程过于复杂,干扰了比赛的流畅和完整性,削弱了比赛的精彩程度,耽搁比赛时间,甚至影响球员的情绪。但更多的人认为,与比赛的完整、精彩相比,公平公正更为重要,这是竞技体育乃至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原则。从裁判佩戴可即时被提醒的手表到短暂固定任意球位置的“喷雾”,从智能芯片足球到球员数字化可追踪系统,科技的发展成为我们追求公平正义、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助力。对于VAR来讲,这项技术未来也需要完善和进步,比如何时引入录像回放,如何缩短比赛被中断的时间,裁判人脑判断与科技如何更好地衔接融合等等。要充满希望地看到,改革代表着前进的方向,让类似的“悬案”“冤案”不再发生,让比赛更加酣畅动人而又不失公正公平,让胜利属于真正的胜利者,让经典成为永恒。(转自《中国纪检监察报》 聂新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