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館裡的「追」光者:「燈神」劉宏劍

美術館裡的“追”光者:“燈神”劉宏劍

劉宏劍

展覽照明成為近年來日益被重視的領域,從廣州美院雕塑系畢業後,劉宏劍進入紅日照明生產集團,開始涉足藝術展覽照明和燈光設計領域。其實自美院雕塑系畢業之前,他就已經開始涉足了專業照明領域的早期開發,共同參與了廣州當代藝術中心的籌建工作。

2011年,劉宏劍與紅日照明生產集團董事長冼德照相識,作為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中國最早從事專業照明生產和技術研究的冼德照先生,參與了國內早期的眾多傳統重要博物館的籌建項目,正是有賴於他的領路,劉宏劍得以有機會真正瞭解這一行業。

藉由國際當代藝術策展人李振華、馮博一、孫鼕鼕、尤洋、鮑棟、謝曉冬等的國際項目的接觸、共同探討研究學術型呈現,以及國內美術館館長王薇、謝素貞、欒倩、薛梅、張子康、田霏宇、趙趄、陸尋、劉秀儀、孫莉、藍慶偉等項目的合作中,劉宏劍得以接觸到埃利亞松、羅曼·西格納、勞申伯格、斯庫裡、小野洋子、彼得·多伊格、安藤忠雄、藤本壯介、曾梵志、展望、賈藹力、邱志傑、向京、周力、何翔宇、徐震、王鬱陽等等眾多知名藝術家並參與到其中多項重要當代藝術項目中。

在與大家合作學習不斷提升的過程中,劉宏劍發現一個空檔:“很多當代藝術家想要的東西,目前的照明系統恰恰實現不了。”

一年出差兩百次,他和時間在賽跑

進入紅日照明,劉宏劍從最基礎的知識開始學起,如何做好一支燈?從電學、光學原理開始瞭解專業照明的技術要求,後來他發現,照明這個行業在國內沒有明確的劃分、沒有規範,更談不上專業細化。2014年,針對當代美術館、當代藝術的照明技術研究與研發,他用一年時間,自費去全球美術館、博物館考察這一市場,藉助各種項目的機會與美術館、藝術家、策展人、設計師、建築師不斷的實踐與溝通……

入行7年,他參與負責了很多重要的美術館、藝術中心的展覽照明項目。包括:“不息”(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曾梵志:散步”、“威廉·肯特里奇:樣板札記”、“勞森伯格在中國”(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餘友涵個展(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敏行與迪哲:宋元書畫私藏特展”、“展望:境象”(上海龍美術館西岸館)、蓬皮杜現代藝術大師展(上海展覽中心)、羅曼·西格納巡展、“烏托邦·異託邦:烏鎮國際當代藝術邀請展”等等,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在藝術圈,他有一個頗為傳奇的名字——“燈神”,事實上,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工作狂,一位事事都要親力親為的勞模。

一年飛行、火車出差兩百多次,甚至一天要穿越三座城市,尤其當他曬出他自己密密麻麻的行程單據,你簡直不敢相信:這一個人竟然可以把時間充分利用到如此極致。

美術館裡的“追”光者:“燈神”劉宏劍

“想象突圍現實——龍美術館藏亞洲藝術作品展”

為了保持高負荷的運作精神狀態,他說自己的工作習慣很自律:“每天早上5-6點晨跑,剋制調整到自己達到最佳的狀態,把時間充分利用,讓自己在早上八點鐘就滿負荷、全身心的對接自己的工作。”

但這種緊迫感並非偶然,早在他進入這一行之前,他就一直在和時間賽跑:大一就開始創業,經歷了傳媒、家教、廣告行業,種種經歷讓他深知創業的難度,更知守業更難。

“習慣了這樣的工作節奏之後,就會特別充實”劉宏劍很滿足這種工作狀態:他甚至可以晚上坐高鐵的臥鋪從深圳到上海,開好上海的會議,中午趕午班機,落地北京去798和藝術家、策展人開會,晚上見設計師談下一個項目,然後晚上再出發,趕去下一個城市。”

他是隱藏在展覽背後的奉獻者,在2018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國館即將開幕之際,他又帶著團隊,奮戰在展覽的第一線。

每一次,都在“迷宮”裡解決“光”的問題

“燈神”得以獲得藝術專業人士的認可,並非一句恭維話,這是來自於對他工作專業、敬業態度的認可。

他一直把“解決問題”放在第一位,如此高效率的工作方式、親力親為工作方式深得客戶的信任。他本人同樣也樂在其中,藉助交通網絡的便利,他甚至將工作室設在全國多個城市,以方便快速的為客戶解決問題。

眾多的項目與實踐無疑為他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每一次,他碰到的“難題“都不一樣:安藤忠雄中國個展“引領”中,安藤忠雄要求在不改變燈效的前提下,重新改造燈的結構;“曾梵志:散步”展覽中,針對曾梵志老師工作室提出的如日本安縵酒店以光還原環境自然感的想法,劉宏劍就帶著技術團隊和同濟大學博士、擁有15年照明規劃、設計、研究經驗及深厚專業背景的胡國劍共同合作研究,不斷和曾梵志工作室實驗、試驗,做作品和空間對比研究,結合曾梵志的繪畫理念、安藤忠雄展陳設計想法,想盡一切辦法去營造天光之感,包括如何在展廳裡“藏”燈起來,如何能見“光”不見燈具等諸多細節都一併考慮其中。

“烏托邦·異託邦:烏鎮國際當代藝術邀請展”中,門類眾多的作品涉及繪畫、裝置、影像、多媒體,時間緊、空間高、項目挑戰難度大,劉宏劍就帶著團隊,只有一個星期時間,把本來已經做好設備的空間重新改造,令日本物派藝術家菅木志雄工作室的作品現場光效獲得了很多媒體攝影師的親睞……

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舉辦的“勞森伯格在中國”展覽中,如何能把藝術家歷時近20年的鉅作《四分之一英里畫作》(1981-1998)190部分組成長度約305米,還原到一個照度、亮度、色溫都要在一體的整體狀態中,劉宏劍說:“根據圖紙是沒辦法調試的,只能根據現場經驗去調試。”

“解決問題”是他工作的興奮點,找到問題的答案就是他的原點,他圍著這個原點轉來轉去,而這些難題,就像“迷宮”一樣,讓他時刻有緊迫感,不停在思索、在尋找出路,劉宏劍說:“我其實很享受在迷宮裡面轉來轉去,找答案。我總想著不惜一切代價,要把事情做完,一個點一個點找空缺,在這裡面再找新的機會。”

“早期創業的經驗告訴我:顧客認不認,銷售用不用,對手恨不恨,從方法論開始分析結構,分類,聚焦,再分類,迴歸到本質還是給客戶解決問題。”劉宏劍也會把這些問題及時反饋到研發、生產、設計、銷售團隊,去找到新的答案。

找到行業未來的“共性美學”模式

藝術展覽照明和燈光設計領域這個行業未來如何生根?劉宏劍認為目前在社會層面上只有很籠統照明設計專業,包括歐洲也沒有細分的領域。在這一點上,中國在技術層面更新的非常快,他試圖在為這個行業尋找新的共性美學,這一“共通點”,是基於美術館、畫廊、博物館、雙年展等多者應用場景的不同的所需而設計的。

但這一行業動手能力要強,很多從業人員在從白領轉藍領的過程,實踐上會有很多現實的困難,所以也有人反對他的想法:不可能有一套照明系統能滿足所有展覽項目的需求。

“解決問題是第一位的,踏踏實實的勤奮是最關鍵的,怎麼能用理性行動加感性的思路去找一個新的商業模式,這是我要做的”劉宏劍說。

從他試圖為這個行業設計細分規範開始,他就在不斷延伸並放大自己感興趣的點,將這一領域從光學、藝術學、形態學的縱向研究開始,再與橫向結合,從中找到相互之間的邏輯關係。

“提高整個行業的生態鏈,運用模式找規律,把它變成規範,讓很多人能夠接受它。”劉宏劍一直在用加法的方式在行業裡找到更多的機會,中國製造轉型的趨勢下,傳統模式如何實現個性化定製,這也是對未來美術館在藝術展覽照明和燈光設計方面更為節能的考慮:“這是對未來美術館提出的需求,一個美術館真正靠展覽才能為贏,但前期在基建上投入太大的費用,往往在後期運營上會有問題。”

美術館裡的“追”光者:“燈神”劉宏劍

劉宏劍在展覽工作現場

但這種“共性美學”模式不僅僅依靠某一個個人,而是有靠於整個行業的共同參與:“未來的美術館行業是個性化定製化的,不是由某一個產品、廠家決定的”劉宏劍表示。他試圖從傳統的製造業渠道、商品、儲存、售後模式中找到新的模式,打造行業轉型升級的試驗田:“新的模式就是未來新的製造業,更多的消費者就是消費本體,他們更多的參與設計與研發,包括美術館、策展人、設計師、藝術家等共同參與,這樣出來的方案更節能、更實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