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乡风物】努尔哈赤驾崩地——寺在昔时名迎水,堡从何处号挨金

【屯乡风物】努尔哈赤驾崩地——寺在昔时名迎水,堡从何处号挨金

大挨金堡村碑正面(拍摄日期2017.11.4,下同)

【屯乡风物】努尔哈赤驾崩地——寺在昔时名迎水,堡从何处号挨金

大挨金堡村碑正文

【屯乡风物】努尔哈赤驾崩地——寺在昔时名迎水,堡从何处号挨金

小挨金堡村碑正面

【屯乡风物】努尔哈赤驾崩地——寺在昔时名迎水,堡从何处号挨金

在细河南岸向北拍摄小挨金堡临岸的村舍

读《东三省古迹遗闻续编》奉天省沈阳县条,有沈阳城西四十里大挨金堡“关帝铁像”遗闻一则,现摘录如下: 

刘德修云:沈西四十里之挨金堡,逼近浑河。有古刹,原名迎水寺,不知建始于何代。父老传说,当清初重修时,河水暴涨,冲刷河岸,现出古佛一尊。高约五尺余,系关帝铁像,后面字迹模糊,仅辨明“大元”二字。遂位于庙中,改为地藏寺。余于民国八年春,曾题一联云:“寺在昔时名迎水,堡从何处号挨金。”意在存古,不计工拙也。

这段文字大意是说,大挨金堡的地藏寺清初之前叫迎水寺,但村名“挨金”却不知其来历。围绕着挨金堡,历史与传说杂陈。

大挨金堡的地藏寺据民国六年(1917)《沈阳县志》记载,建于清初。按照《东三省古迹遗闻续编》说法系清初重修迎水寺后更名为地藏寺。庙的形制不详,位置在村东南浑河坝内旧村址老小学位置。据《于洪区教育志》载,大挨金堡小学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三月,是沈阳县西部最早建立的第一批新式学堂之一,小学堂的教室就设置在地藏寺内。听村里人说,老小学操场附近有两块地藏寺遗留的石构件,1989年出版的《于洪区地名录》说大挨金堡地藏寺碑尚存,现在均不知所终。

【屯乡风物】努尔哈赤驾崩地——寺在昔时名迎水,堡从何处号挨金

昭和七年(1932)地图中的大挨金堡(矮金堡)

【屯乡风物】努尔哈赤驾崩地——寺在昔时名迎水,堡从何处号挨金

2007年谷歌卫星地图中的大挨金堡

大挨金堡居于浑河北岸,隶属于铁西区翟家街道。南部隔浑河与西苏湖堡和杨孟达堡相望;北部与小挨金堡分守细河南北两岸,一桥相连。按《于洪区地名录》载其村名来历:清顺治时田姓由山东迁此居住,并有李姓也来此定居。最早占荒户是闵、卑二姓,朝鲜族,闵姓家谱载已繁衍五十代,据传是高句丽征占辽东时迁此。努尔哈赤在回京途中驾崩于此。现在村中大姓有田,李、许、闵、张、陈等。由于努尔哈赤驾崩于此,大挨金堡在史界有一定知名度。《清太祖武皇帝实录》是这样记载的,天命十一年(1626)“……七月二十三,帝不豫,诣清河温泉休养。八月初七日大渐,欲还京,遂乘舟自代子河而下,遣人请后迎之,于浑河相遇。至瑷鸡堡,离沈阳四十里,八月十一日庚戌未时崩。”而《东江疏揭塘报节抄》中载毛文龙在天启六年(1626)九月二日向朝廷发出的奏稿说,“老奴……在威宁堡狗儿岭汤泉洗疮……(八月)十一日,急急要归沈阳,上船行至辽阳西古城堡河边,本日午时命绝。”毛文龙的奏稿所说的努尔哈赤驾崩时间与《清实录》记载的时间仅仅相差一个时辰,说明毛的情报及时准确。而宁远的袁崇焕这边比毛文龙晚了二十多天才得到消息,明朝廷是在九月二十九日才收到袁崇焕的奏稿,据《明实录熹宗实录》天启六年九月戊戌所记:“……回乡络绎皆云,奴酋耻宁远之败,遂蓄愠患疽,死于八月初十日。奴屡诈死懈我,今或仍诈亦未可知。”袁崇焕得到的消息属于道听途说,不仅努尔哈赤死亡相差一天,而且还不完全相信其真死。《清实录》中此地地名为瑷鸡堡,毛文龙奏稿为古城堡,后世又将此地推演附会出“哀驾堡”、“哀姬堡”的地名传说,同时又有“矮金堡”、“倭家堡”、“埃金堡”几种写法与叫法,最后乡人觉得“挨金得金”寓意吉祥,才定名为挨金堡,但是此地名的原始来历还是不明。

【屯乡风物】努尔哈赤驾崩地——寺在昔时名迎水,堡从何处号挨金

浑河大堤路上的路牌(大挨金方向)

【屯乡风物】努尔哈赤驾崩地——寺在昔时名迎水,堡从何处号挨金

废弃的大挨金小学校门

【屯乡风物】努尔哈赤驾崩地——寺在昔时名迎水,堡从何处号挨金

废弃的大挨金小学教学楼

关于此地形成村落时间,似乎要比《于洪区地名录》考释的清初时期要早。

其一,按《东三省古迹遗闻续编》说法,迎水寺早于清初就已经存在。此寺与辽阳之迎水寺(慈航寺)同名,一个临浑河,一个临太子河,寺庙正迎水头,有镇压洪水之意,故有此名。挨金堡迎水寺关帝铁像背有“大元”字样,疑似元代;辽阳迎水寺弥勒佛背部刻有“正德十九年制”的字样,说明辽阳迎水寺至迟建于明代正德年间或者更早。

其二,大挨金堡老户闵姓自称为高丽人,附近村屯老人都称其为高丽煞子,意为遗种。闵姓为挨金堡最早居民,自称系唐太宗征东时古代高丽人之孑民,说有家谱佐证,这个肯定是无稽之谈,牵强附会,此说不确。但是此传说也并非空穴来风,也大致透露了闵姓祖先的高丽人身份,此高丽人并非隋唐之前的高句丽。考察闵姓的来源,似乎应该在13-14世纪蒙元时期洪福源率领高丽移民移居辽阳、沈阳的大背景下来思考。据《钦定续通志》载,“……元初,平辽东,高丽国麟州神骑都领洪福源率西京都防龟州四十余城来降,各立镇守司,设官以抚其民。后高丽复叛,洪福源引众来归,授高丽军民万户,徙降民散居辽阳、沈州。初创城郭,置司存,侨治辽阳故城。中统二年,改为安抚高丽军民总管府。”而据《辽东志·地理志·古迹》记有“旧辽阳城”,注:“沈阳城西北八十里……”,即今新民市辽滨古城。按《元史·地理志》,“总管府所辖者曰:新城州,辽城州,哥忽州,建安州,南苏州,木底州,盖羊州,代那州,沧藤州,磨米州,积利州,黎山州,延津州,安市州。以上十四州,并无城郭,是高丽降众,各以其酋长领之。” 这些四十余城几万人口的高丽移民分布可想而知,或依水而居,或择居高岗之处。以上所说的十四州并无城郭,高丽降民悉由酋长领之。十四州确切地点殊难考证,应该大致不会超出现在整个辽阳、沈阳地区。因此,辽河以东,以及沈阳城周边此类带有“高丽”字样的地名或遗址传说是有史实背景的, 13-14世纪蒙元时期洪福源所率四十余城的高丽降民应该与此有很大关系。

综上,高丽人是农耕民族,况且浑河岸边有水路灌溉捕鱼之便,在此似可形成村落。古代高丽人也有关帝信仰,建关帝庙,设立关帝铁像也不足为奇。况关帝铁像背后有“大元”二字,貌似元代国号“大元”。据此,似有此村此迎水寺建于元代之臆测,当初或高丽人或高丽与汉杂居于此,后来又有努尔哈赤驾崩此地,从元代以至于明季,地名与村落尚存,或可说明此村一直是有人居住。而网络上一位叫李东红的先生于2012年11月17日发表的文章称挨金堡即是古朝鲜语“阿吉卜”的谐音,意为“第一次落脚的地方。”此说新颖独到,惜没有进一步的考证。

【屯乡风物】努尔哈赤驾崩地——寺在昔时名迎水,堡从何处号挨金

细河挨金桥

【屯乡风物】努尔哈赤驾崩地——寺在昔时名迎水,堡从何处号挨金

细河挨金桥(北岸小挨金堡)

【屯乡风物】努尔哈赤驾崩地——寺在昔时名迎水,堡从何处号挨金

细河挨金桥北望小挨金堡主街

清代,辽河水系航运业较为发达,大挨金堡是浑河沿线较大的码头之一。据民国《海城县志》卷三,“……牛船积八十石者……浑河流水大时,至奉天南埃金堡(亦称矮金堡、大挨金堡);水浅时,积载少,亦可至长滩。”《海城县志》所载的文字表明,在浑河平时水大时,大挨金堡作为浑河上游埠头;平水时,以长滩为浑河上游埠头,而下游埠头则设在营口。即使浑河水大时,载量大的漕船也不能到达大挨金堡,也只有载重八十石(清代的一石约合28公斤,八十石约合2吨多)牛船可至。

长滩,位于辽中县城东北五十里,沈阳西南九十里,位于浑河右岸(北岸)。据《海城县志》卷三,清末“长滩、奉天间平水时不通舟楫。”也就是说,水浅时,从营口来的货船停泊在离沈阳最近的地方就是长滩。民国后,离沈阳最近的浑河码头再一次南移,迁至长滩南五十里的妈妈街(属辽中县管辖)。

据当地人讲,在大挨金堡村西南浑河岸边有一方圆百八十平方米的高台地,河岸以及河底残存大量残砖碎瓦和碎瓷片,很明显是一处码头遗址,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还可见到。惜洪水及浑河沿岸的挖沙将这一高台地彻底破坏,今已了无踪迹。据岁数大人讲,外地贩运货物的老客(沈阳过去对关内或南方生意人的习惯称呼)经靠大挨金堡码头,是因为沈阳南十里码头过于拥挤或者水浅,老客常常将货物分装成小船航行至沈阳南罗士圏浑河码头,或者将货物租放在附近挨金堡民房并长时间租住当地人家里,之后雇佣附近村屯大车把货物拉往沈阳城内的一些商号货栈。

【屯乡风物】努尔哈赤驾崩地——寺在昔时名迎水,堡从何处号挨金

深秋的细河

【屯乡风物】努尔哈赤驾崩地——寺在昔时名迎水,堡从何处号挨金

小挨金堡村卫生室

象挨金堡这样知名度颇大且有几百年历史的老村,历经沧桑,不仅仅留给我们的是只言片语的传说,沉淀下来的历史也一样厚重,这里面很多的老故事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发掘。

返回时,路过村北路口旁那棵粗大开裂两半的老柳树,生命力还是挺顽强的,还在那静静地守护老村,几代人每天从她身旁走过,在她臂膀下纳凉,每个乡亲谈到老柳树神情都是那么亢奋,她似乎变成了老村的一个符号,承载着挨金堡人的故园情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