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斯底里的母親和怯懦的孩子背後,是失職的丈夫和父親

歇斯底里的母親和怯懦的孩子背後,是失職的丈夫和父親

早晨送兒子去幼兒園,回來的路上遇到了一位正在大吼大叫的母親。

孩子大約上小班,一隻手上包著打吊針後的紗布,另一隻手抹著眼淚,不停地求饒:“媽媽,我不想哭,媽媽,我不哭了。”可是小小的身體止不住抽泣,母親就用手指著他,大吼道:“你還哭!哭死你!哭死你!”

幾個圍觀的爺爺奶奶說,這樣的大吼已經持續了一個多小時,旁人怎麼勸都不行。

看孩子太可憐了,有圍觀的人忍不住報了警,警察到來,確認是親身母親,也沒有虐待行為,教育幾句後也只能離開。警察一走,那位母親就故態復萌,依舊指著孩子大罵。孩子默默地抹著眼淚,小身體不時抖動幾下。

在母親的叫罵中,我逐漸聽明白,起因是孩子不願意去幼兒園,一種哭鬧和拖延,從家門口走到小區門口,媽媽終於爆發了,不顧往來的人群,當眾責罵孩子,並且隨著孩子的情緒失控,她也陷入了一種歇斯底里的狀態。

我和其他幾個家長開始在各自的鄰居和小區群裡發信息,試圖找到這個孩子的爸爸或者認識的人來勸解一下。但接下來知情人的回覆卻更讓我大吃一驚。

這樣的情況,在這個孩子家裡,經常發生。他們所在樓的好幾家都聽到過家裡大打出手的吵鬧聲,甚至勸解我們這些圍觀的群眾,不要去勸這位母親或者試圖找到父親,因為除了讓這兩夫妻再打一架以外,對孩子沒有任何幫助。

孩子終於在母親的推搡和罵罵咧咧中上了一輛出租車,兩人一起走了。相比較周圍人對那位母親的指責,我卻有些理解這位母親的壓力了。

歇斯底里的母親和怯懦的孩子背後,是失職的丈夫和父親

有很多育兒文章和理論都告訴我們,母親的情緒穩定、正面管教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但當你身陷具體場景的時候,就會知道這樣的穩定和平和是多麼難以做到。比如:

孩子8點10分要到學校,而自己9點要到公司。孩子不肯起床得拖起來穿衣服,結果晚了10分鐘;

吃早飯的時候磨磨蹭蹭還把牛奶打翻灑在了衣服上、桌子上和地上;

忍不住罵孩子幾句,老公卻嫌棄你吵到他睡懶覺;

強忍住要發出來的脾氣好不容易出了門,孩子卻跟上了發條一樣哭個不停,不論你怎麼威逼利誘堅決不肯上校車;

結果生生錯過校車,只能打車送他,但早高峰時期這樣短途的車子根本打不到;

除了大吼出來,我無法想象那時候自己還能保持冷靜和淑女,做一個溫柔的媽媽。

歇斯底里的母親和怯懦的孩子背後,是失職的丈夫和父親

沒錯,母親的情緒管理很重要,但母親也是人,還是一個剛剛從女孩轉變到母親角色不久的女人,她卻一直在處在人生、工作、家庭和孩子的壓力的最前線。這個時候,這位前線的戰士,需要精神上和行動上的多重支持,這些支持來自於很多地方,但最重要的,是孩子的爸爸,自己的丈夫。若此時,家裡的這位男士不僅沒有幫到忙,反而整體責怪、吵鬧甚至大打出手,有什麼理由要求媽媽保持理智呢?連自己都無法拯救了,還怎麼顧及到孩子?

如果這種情況一直繼續,我幾乎可以預見到這個孩子不開心的未來,他或許會越來越怯懦,變成一個不敢反駁不敢拒絕的討好型人格;他或許會把這種暴虐壓抑起來,在自己有一點點生存能力的時候變本加厲地爆發。但我們無法指責他,正如那位知情人讓我們不要去指責這個孩子的母親一樣,錯,不在他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