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镇-市的轮回——柳市“小城市”成长记|“小城故事”②

市-镇-市的轮回——柳市“小城市”成长记|“小城故事”②

市-镇-市的轮回——柳市“小城市”成长记|“小城故事”②

编者按:实施中心镇培育工程、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作出的重大决策。2007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启动实施中心镇培育工程,为加快中心镇转型发展,怀着“让农民在家门口过上城市美好生活”的美好愿望,2010年底起省委、省政府分别在省级中心镇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择优选择集聚辐射能力作用的特大镇和县城创新开展小城市培育试点,加速新型城市化,至今已开展3轮,在全省布局了69个试点,它们犹如一颗颗明珠镶嵌在富饶的浙江大地。

小城市培育试点以三轮的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以体制创新为核心,以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功能集成、资源集约为手段,以建设“有大城市的功能设施和现代气息、大自然的田园风光和生态环境、大幅度的要素集聚和高效利用、大批量的农民转移和稳定致富、大力度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现代化特色小城市为目标,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浙江时代特征的新型城镇化路子。

8年来,通过强镇扩权、补全功能、提升管理,一个个“特大镇”因赋权活能而蝶变成“小城市”,通过繁荣经济、体制改革、创新制度,一个个“农民”洗脚上岸变身为“市民”。小城市培育试点改变了浙江城多镇少、城镇结构不合理的现状,构建了城乡发展新格局;破解了浙江人多地少、要素不足的制约,建立了要素集约利用新机制;解决了浙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匹配的矛盾,探索了政府职能转变新模式。

今年正值改革开放40周年,为了宣传好小城市培育试点成效,为小城市培育增添正能量。浙江在线联合省发展改革委,特别推出“践行八八战略·献礼改革开放40周年”浙江小城故事系列宣传报道,锚定小城市,笔墨大繁华。

往期回顾

市-镇-市的轮回——柳市“小城市”成长记|“小城故事”②

柳市全景

温州乐清柳市镇,名字里便透着江南乡镇的富饶与美丽。据《乐清县志》记载,明朝隆庆年间,独龙冈(今龙岗山)风光旖旎,岗下有一龙首桥(今虎啸桥),桥畔大柳树浓荫如盖,乡人聚集在柳树下交易,久而久之得名柳市。

瓯江口北岸,一座因低压电器而闻名的小城镇静静矗立,沉静之中蕴含力量。

这座名为“柳市”的小镇,头戴多顶“国”字桂冠。然而,在“中国电器之都”“中国百强名镇”的美誉之下,这座小城镇随着经济迅猛发展和城市日新月异,城市发展的资源要素困境也日渐显现:因行政职能权限不匹配、土地要素短缺、基础设施滞后等问题,柳市发展日渐捉襟见肘,城市品级亟待提高。

市-镇-市的轮回——柳市“小城市”成长记|“小城故事”②

苏吕小微产业园

2010年年底,柳市入选为浙江省首批小城市培育试点的试点镇之一。2015年国家发改委下发文件,柳市成为国家首批开展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的四个镇级单位之一。在小城市培育试点驱动下,柳市深入推行“建管并重”发展模式,高水平编制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并科学运用智慧城市管理方式,营造城市地方特色,将小城市原有乱哄哄的繁荣局面转变为有序繁荣格局,继续在东海之滨、瓯江以北延续“柳下集市”的富与美。

在小城市培育试点过程中,柳市更是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2017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7.1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38.9亿元;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15平方米……

市-镇-市的轮回——柳市“小城市”成长记|“小城故事”②

传统节日市民划龙舟比赛

站在城镇转型的历史转折路口,从省级层面到国家层面,柳市镇开始实现由“镇”向“城”的跨越——从工业经济走向城市经济,化整为零稳固产业,城市形象和管理得到有效提升,由“镇”向“城”蝶变的历史新机遇正在向柳市走来。

化整为零

拓展企业新空间

直到今天,乾友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卢岳友还是很难想象,公司所在的这片干净整洁的柳市苏吕电器产业园,原本是个“脏、乱、差”的棚户厂区。

这本是隶属于村集体的土地,柳市以苏吕村集体股份合作社为开发建设主体,对零散土地进行整合。原先占地约83亩的脏乱棚户厂房得到清理,一方面为企业发展提供了物理空间,另一方面又为村集体增加收入。

园区竣工投用后,入驻企业达到40余家,产值6.5亿元,利税7000余万元,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收入2000余万元。

乾友科技有限公司正是搬入柳市苏吕电器产业园的一份子。在入驻之前,乾友科技和众多同类企业们面临着同样一个问题——“螺蛳壳里做道场”。

市-镇-市的轮回——柳市“小城市”成长记|“小城故事”②

中国电工电器城

柳市除了龙头企业外,多为小微企业。广阔的小微企业在大量吸收劳动力的同时,也面临场地限制的难题——技术升级需要装备,新装备需要空间;要进一步扩大生产、形成规模化运营也需要空间……

小微企业的企业主们对厂房建设的用地颇为渴求,然而这并非一己之力能够完成。

柳市苏吕电器产业园这类小微产业园成为摆脱瓶颈的一次绝佳契机。

市-镇-市的轮回——柳市“小城市”成长记|“小城故事”②

中国电器文化节开幕式

如今,搬入苏吕电器产业园内的乾友科技,生产面积扩大了一倍,2017年产值达到一亿元,2018年预计增幅接近50%。“生产规模扩大了,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就连上门洽谈生意的客商都觉得我们有档次了。”

物理空间上的释放,带来经济空间的提升。推进小微企业园建设,让更多的“卢岳友们”有空间盛放梦想。

目前,柳市的苏吕小微园、浙南众创园等5个总面积达7.5万平方米,集专业市场、企业展览、电商集聚、众创空间和综合服务于一体的小微园区正逐一揭开“面纱”,成为小微企业主梦中的“新娘”。

从1到6

工业经济走向城市经济

近年来,柳市通过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逐渐向现代农业“第六产业”尝试,以增强城市经济的活力。

在这个“温州模式”的发祥地,工业是柳市的立镇之本。从赫赫有名的正泰集团到德力西控股,柳市现有近8000家企业,其中3家中国500强企业、6家上市公司,地区生产总值达267亿元,财政收入达38.95亿元。

纵使曾经的辉煌历历在目,柳市这片土地上的人依旧要向前走。

按照“强企业、强创新、强平台、强投资”的发展思路,在产业转型春风吹拂的今天,柳市镇提前布局,计划投资300亿元,重点推进德力西、人民2个产业项目和七里港等4个小微创业园建设,力争到2020年,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70亿元。

市-镇-市的轮回——柳市“小城市”成长记|“小城故事”②

柳市夜景

为了进一步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柳市镇还千方百计从紧张的土地指标中划出1082亩,用于建设正泰物联网传感器产业园、德力西智能电气产业园、人民电器高新产业园等省级重大产业项目。

目前,总面积25万平方米、总投资17亿元的中国电工电器城已部分建成投用,有效融合了技术交易平台、原材料采购等生产性服务功能。

市-镇-市的轮回——柳市“小城市”成长记|“小城故事”②

德力西集团生产车间员工工作时照片

与此同时,柳市现代广场购物中心、三里一路名品购物街、钢材市场、气动市场相继建成营业,中楠御府、人民一品、新聚丰园、华京大酒店等一批精品楼盘、星级酒店相继建成投用,巴度电商孵化园、浙南众创园等创意园相继开园,瓯江物流园启动建设,城市经济效应更加明显。

推动农业向“第六产业”发展,鼓励农村休闲旅游等新经济新业态发展,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29个,现代农业观光园3个,农村土地经营流转率达85%以上,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变乱为美

城市形象焕然一新

曾经的柳市,是出了名的“脏乱差”。比如,几年前的苏吕电器产业园的厂房还都是铁皮房,安全设施几乎为零,火灾等事故也时有发生;专业市场周围车乱开、道乱占、摊乱摆、线乱拉现象突出。

小城市培育,不仅仅“强壮”了小镇的经济实力,本质上还是要让当地居民过的更加幸福。

如今的柳市,沈海高速复线、市域铁路S2线、瓯江口北大桥及温州绕城北线二期建设如火如荼,柳青南路、溪桥路等一批城市主干道建成通车,城市东西南北变通达。大兴西路、三里一路等城市核心区域完成景观改造。白天,美食一条街、服装一条街、购货一条街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夜晚,彩灯通明、琉璃璀璨。

市-镇-市的轮回——柳市“小城市”成长记|“小城故事”②

柳市中心菜市场

蟾河、荷堡、柳南、长虹、岙底等公园如漫天星辰,散落在柳川大地。柳市还成功创建省级园林镇、省级卫生镇,田园风光与城市设施相融相合,处处绿意盎然,生机勃勃。黄杨木雕、石雕、象牙雕、细纹刻纸、龙档……柳市工艺美术品种繁多,能人巧匠辈出,涌现出王笃纯、高公博等六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

客运中心、现代广场购物中心、垃圾焚烧厂、第三人民医院等一批公共服务设施建成投用。中楠御府、一品花园等高档小区相继崛起,宜居宜业不再是梦。

市-镇-市的轮回——柳市“小城市”成长记|“小城故事”②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

柳市城市面貌的改变,是六年以来精心谋划,宏观擘画蓝图,微观精准执行的日夜结果。

通过“一核两带两城”规划导向,以城市综合服务区为核心,瓯江沿江时尚休闲产业带和象阳时尚文化产业带为两带,柳白新城和滨海物流新城建设如火如荼,柳市全面打造“经济升级版”。

云间柳市,繁华之城。历经了小城镇培育后的柳市,朝着“业强宜居小城市·全面小康标杆镇”的目标,一个多姿多彩、魅力十足的瓯江口北岸宜居品质新城已经展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