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与腾讯之间的竞争,争的是什么?

前年,2016年12月的时候,华为发布了荣耀Magic手机,这款手机主打的卖点是智慧助手,在获得用户授权后,Magic手机可根据微信聊天内容,自动加载地址、天气、时间等信息,通话购物等时候,也能提示相关服务信息,而这正是华为手机与腾讯微信产生争议的源头。

华为与腾讯之间的竞争,争的是什么?

腾讯认为,华为不仅在获取腾讯的数据,还侵犯了微信用户的隐私。华为则在随后的声明中否认侵犯用户隐私,表示其是在获得用户授权的情况下,收集用户活动信息,如今用户数据越来越被视为互联网竞争的金矿,此前的菜鸟和顺丰争议的背后也是数据。2018年6月1号,菜鸟直指顺丰突然关闭对其数据接口,随后顺丰声明称,信息接口并非自己切断,而是菜鸟先单方面切断了蜂巢的信息接口,之后国家邮政局介入调停,双方于2018年6月3号12时起全面恢复数据传输。

在《央视财经评论》的演播室里,DCCI未来智库专家 胡延平表示,这个事在业内看来的话并不偶然,比如说苹果和腾讯之间的,关于微信的打赏,比如说京东和天天快递之间的,以及顺丰和菜鸟之间的,这些都不偶然,为什么呢?因为当互联网企业,手机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他们的业务就开始出现一些交叉,这个并不偶然。

华为与腾讯之间的竞争,争的是什么?

当这个人工智能成为手机发展的一个必然方向,也成为原来的一些互联网服务的一个必然发展方向的时候,大家都要做这一块,都要做的时候,那毫无疑问它就会用到很多用户的这种数据,那这种状况下,用户是怎么样,去更进一步的去开放这些数据,比如说给到华为,或者是给到腾讯。从大的趋势来讲,越智能越意味着开放,越智能越意味着这种数据的一个权力的一个让度,但问题是在这个过程里,大家有没有规则,大家有没有按照一些尊重用户权益的角度去做事情。华为尽管在做一个大势所趋的事,但是是有一些简单粗暴,急于求成,而腾讯的话是且战且退,有口难辩的状况。

华为与腾讯之间的竞争,争的是什么?

央视财经评论员 刘戈表示,其实大背景就是AI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可能大家都预期在短时间内会有一个大的爆发,所以各家对于数据的拥有,现在就比以前更加看重了,因为这个数据实际上就是人工智能的一个基石,所以现在大家抢这个东西,但是它的边界在什么地方? 所以华为说,得到了用户的授权,但是这个用户的授权,其实我觉得这里面可能就是有一个灰色地带,这个灰色地带就是你的数据就完全属于你吗?所以我觉得数据它具有一定的公共属性,它不仅仅是某一个人的,不是说某一个人授权,然后其他的某一个机构就可以用到。

1

DCCI未来智库专家 胡延平表示,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而且是有实际的数据支持的,其实大部分的手机用户,在安全隐私保护方面是小白用户,因为有47%的用户,从来不曾介意过自己手机里面的各种应用,在抓取自己的数据,包括通讯录,包括短信聊天记录等等,这是一个数据。另外还有96%点几安卓里面的应用,其实都在拿,各种形式的在拿你的通讯录,拿你的短信内容,拿你的位置信息,在拿你关键的隐私数据等等,96%点几,而其中25%都已经不是在拿了,是直接在偷。他尽管也告诉你在拿,但实际上他拿走以后,那些数据和他提供给你之间的一个服务,其实根本是没有关系的。

华为与腾讯之间的竞争,争的是什么?

因为我们每年从一千多个应用的最常规的扫描检测里,都在看相关的一个情况,可以讲用户隐私数据的泄露,以及被非法越界抓取的情况,是触目惊心的。但是接近一半的用户,他是无意识的,包括很多用户,尽管手机里头他有安全管家,手机管家之类的东西,可以去把一些应用,抓数据隐私的一些权限给它关掉,但是就像我们数据表明的,有一半的用户,其实并没有去做这件做。

华为的这个产品,其实在国外也有类似的得多,包括国内很多做这种人工智能的各种产品的,比如讯飞,百度都在做类似的产品,但是华为这个产品相对于那些产品有区别的在哪呢?他是一个典型的工程师思维,他觉得只要用户一启用了,想拿什么拿什么,但实际上忽略了两个事,第一个事用户和腾讯其实是有协议的,这个协议是明文的规定说,未经腾讯同意,用户不得把微信所有的聊天内容记录,然后授权或者让度给其他的第三方的软件来去使用,所以这个是他忽略了的一个事,而且华为关于这个事,其实事先和腾讯不是没有协商过,只是协商未果,之后就强行通过。

第二个他忽略了这个信息的所有权属于用户的同时,其实很多用户本身对这个事情的性质是没有认识的,至少没有清晰的认识,而相关的一个立法,又是有盲区。

央视财经评论员 刘戈表示, 立法的速度赶不上企业创新的速度,因为我们的《网络安全法》是在今年的6月1号才开始实施的,但是我一看整个的有十几条都是对于网络安全的这个界定,但是我发现,界定不了华为的这个事情,华为在这个网络里面,以我的水平来去看的话,好像没有违反法律,所以这里面的确就是有所谓的灰色地带。

华为在他的表述里面说,每一个个体的消费者,拥有数据决定的权利,但是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消费者是作为一个群体,所以这个数据的拥有具有公共性,不是说某一个人,或者是和某一个企业之间,如果形成了一个约定就可以使用的。从法律的角度来说,这个问题可能需要去进一步的界定,也就是说数据的属性,它和平时我们对于财产属性的界定,是不是一样的,是不是需要新的描述方式来描述这个数据的使用和属性。

2

采集用户数据的边界在哪里?

DCCI未来智库专家 胡延平表示,过度采集用户隐私数据的这种情况,是存在的,而且是非常普遍的。相关政策的立法和产业的管理,是滞后于行业发展的,这具体是两个方面,第一个在移动互联网上,比如相关的app也好,相关的应用也好,抓取数据隐私是有抓取没规则,然后有滥用没规矩,这是第一个方面。

华为与腾讯之间的竞争,争的是什么?

第二是现在人工智能阶段来了,因为现在迄今为止智能手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智能的手机,所以手机企业必然要去很大力气,去把手机端的智能做好,但是数据是智能的基础,而智能又是所有应用的技术。这一方面又是一个什么情况呢,就是有竞争没底线,以及企业和企业之间有冲突,但是没有相关的一些共同可以去遵守的规则,去调节,去治理,去界定,大家相互之间的行为。所以说这件事特别典型,它不光是因为说,华为和腾讯,一个最大的IT企业,和一个最大的互联网企业之间的火星撞地球,它其实是说,无论在移动互联网的阶段,还是在人工智能时代,现在有些问题已经离我们很近了,我们不再只是去观望,而且是越开放越需要保护,越发展越需要规范,然后越智能越需要尊重用户的隐私安全,这其实是并行不悖的。

央视财经评论员 刘戈表示,对用户来说,其实也挺纠结的。对于数据的共享和个人隐私的保护之间的话,它是个悖论,就是当你如果想得到更全面的服务,更好的服务,那么你就希望你的数据要共享,但是如果你的数据被更多的共享了,那么它最后对你的隐私带来的危害可能就越大,所以在这个悖论当中,如何去寻找它们互相之间的分界点,我觉得包括用户和企业之间,企业和企业之间,企业和政府之间,都需要认真的来讨论,甚至博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