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人建立的強大南詔政權,曾和大唐開戰

大唐天寶戰士塚,兩座墳塋埋葬著曾戰死於此的唐代戰士。南詔德華碑上記載著南詔人(白族祖先)被迫與大唐開戰的經過,但天寶之戰真正的原因如何?戰爭結局又如何呢?

白族人建立的強大南詔政權,曾和大唐開戰

"唐將南征以聞捷,可憐枯骨臥黃昏。惟有倉山公道雪,年年披白掉忠魂。"這是南詔德化碑旁後人寫的祭文,從祭文中我們得知,這兩座墳塋裡埋葬的原來是一群戰死疆場的唐代將士。據聞,那是一座千人塚和萬人塚。在相距不到幾公里的地方,竟然埋葬著這麼多的唐朝將士,其中必然隱藏著一些腥風血雨的故事。

兩座墳塋所在的地方,在雲南大理州的蒼山腳下。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在遠離中原腹地的這片土地上,是怎樣一場戰爭,使得成千上萬的唐朝將士魂斷他鄉?如今的大理,山青水秀,是很多人都向往的旅遊勝地,小編家在大理,對大理的風景習以為常,一直以為大理遠離中原紛爭之地,沒有什麼大的戰爭,然而在青山綠水間,卻還隱藏著千年前的萬人大戰。白族人建立的強大南詔政權,曾和大唐開戰

對於這場戰爭,南詔德化碑有3800字的記載。雲南大理地處中國西南部,遠離中原腹地,可謂是偏安一隅,在唐王朝剛剛立國的時候,還有另一個王朝也覬覦著這塊地方,吐蕃王朝佔據著西藏一帶,大理正好處於兩個王朝的中間地帶,這是一個有著重要戰略意義的地區,兩個王朝都勢在必得,這時,大理地區還沒有完全統一,有六個部落,一個叫蒙舍詔的部落在唐朝的支持下完成了統一,成立了南詔古國,公元738年,南詔第五代王皮邏閣在蒼山腳下,洱海之邊建起了自己的都城太和城。而這時南詔仍向唐王朝稱臣。正如德化碑上所言:"我自古及今,為漢不侵不叛之臣。"。南詔人始終認為自己是唐王朝的一部分,但為何在唐朝天寶年間,兩個和睦相處的政權卻發生了戰爭,而且是一場規模浩大的戰爭呢?原來和當時的兩個人有關,他們就是新一代南詔王閣邏鳳(皮邏閣之子)和當時駐守雲南的太守張虔陀。在德化碑的碑文中有這樣一段話:"今節度背好貪功,欲致無上無君之討"原來閣邏鳳受到欺辱後上告無門,一怒之下殺了雲南太守張虔陀。但唐玄宗卻誤以為南詔要背叛唐朝,於是發兵征討。白族人建立的強大南詔政權,曾和大唐開戰

雖然雙方綜合實力懸殊,但南詔與唐王朝之戰卻不是毫無還手之力。因為南詔也有自己的優勢,這就是地形的熟悉和民眾的支持,所以最後贏得戰爭的似乎不是強大的唐王朝,德化碑有記載:"三軍潰釁,元帥沉江"。

南詔都城太和城,背靠蒼山,面向洱海,依託著絕好的天然屏障,再加上南北兩道城牆,簡直就是固若金湯的堡壘。在距離太和城南面十多公里的地方,也是一個堡壘,叫金剛城,這是太和城的衛城,這裡是蒼山洱海的最南端,山海之間自然形成了一個狹小的關口,從太和城到關口之間,不僅有金剛城,南詔人還利用絕好的地形修築了一個更加易守難攻的關口,這就是龍尾關。或許唐王朝根本沒把一個地方政權看在眼裡,所以根本無視難找所憑藉的天險,兩次進攻,第一次派遣6萬大軍進攻南詔,結果全軍潰敗。時隔四年,李宓帶領著大軍又來到了龍尾關下。幾十萬大軍兵臨城下,南詔國傾盡全部力量,憑藉著天險將十幾萬大軍擋在了西洱河邊。唐朝軍隊在龍尾關未能前進一步,最後全軍覆沒,李宓和他的隨從也全部葬身西洱河。最終南詔人戰勝了唐朝軍隊,保全了自己的家園。德化碑中記載,南詔自己絲毫沒有背離唐王朝的舉動,只是因為被奸臣挑撥,才導致了天寶之戰。為了表明自己依然是唐王朝的一部分,南詔人收斂了唐朝將士的屍骨,並鄭重安葬了他們。我們白族人的祖先看來還是比較嚮往和平的。若有機會,大家定要到蒼山洱海一睹芳容,並重溫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