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山銀針:茶葉中的「金鑲玉」

君山銀針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產於湖南省洞庭湖中的君山島上,屬於黃茶類針形茶,有“金鑲玉”之稱。君山茶舊時曾經用過黃翎毛、白毛尖等名,後來,因為它的茶芽挺直,佈滿白毫,形似銀針而得名“君山銀針”。沖泡後,芽豎懸湯中衝升水面,徐徐下沉,再升再沉,三起三落,蔚成趣觀。

君山銀針:茶葉中的“金鑲玉”

湖南省洞庭湖的君山出產銀針名茶,據說君山茶的第一顆種子還是四千多年前娥皇、女英播下的。後唐的第二個皇帝明宗李嗣源,第一回上朝的時候,侍臣為他捧杯沏茶,開水向杯裡一倒,馬上看到一團白霧騰空而起,慢慢地出現了一隻白鶴。這隻白鶴對明宗點了三下頭,便朝藍天翩翩飛去了。再往杯子裡看,杯中的茶葉都齊嶄嶄地懸空豎了起來,就像一群破土而出的春筍。過了一會,又慢慢下沉,就像是雪花墜落一般。明宗感到很奇怪,就問侍臣是什麼原因。侍臣回答說“這是君山的白鶴泉(即柳毅井)水,泡黃翎毛(即銀針茶)緣故。”明宗心裡十分高興,立即下旨把君山銀針定為“貢茶”。君山銀針沖泡時,棵棵茶芽立懸於杯中,極為美觀的。

君山銀針:茶葉中的“金鑲玉”

君山銀針屬黃茶類,以色、香、味、形俱佳而著稱。銀針茶在茶樹剛冒出一個芽頭時採摘,經十幾道工序製成。其成品茶芽頭茁壯,長短大小均勻,內呈橙黃色,外裹一層白毫,故得雅號"金鑲玉" ,又因茶芽外形很像一根根銀針,故名君山銀針。沖泡後,開始茶葉全部衝向上面,繼而徐徐下沉,三起三落,渾然一體,確為茶中奇觀,入口則清香沁人,齒頰留芳。

君山銀針:茶葉中的“金鑲玉”

君山銀針

芽頭茁壯,緊實而挺直,白毫顯露,茶芽大小長短均勻,形如銀針,內呈 金黃色。 飲用時,將君山銀針放入玻璃杯內,以沸水沖泡,這時茶葉在杯中一根根垂直立起,踴躍上衝,懸空豎立,繼而上下游動,然後徐下沉,簇立杯底。軍人視之謂“刀槍林立”,文人讚歎如“雨後春筍”,藝人偏說 是“金菊怒放”。君山銀針茶汁杏黃,香氣清鮮,葉底明亮,又被人稱作“瓊漿玉液”。

君山銀針:茶葉中的“金鑲玉”

君山銀針

君山銀針的採摘和製作都有嚴格要求,每年只能在“清明”前後七天到十 天採摘,採摘標準為春茶的首輪嫩芽。而且還規定:“雨天不採”、“風傷不 採”、“開口不採”、“發 紫不採”、“空心不採”、“彎曲不採”、“蟲傷不採” 等九不採。葉片的長短、寬窄、厚薄均是以毫米計算,一斤銀針茶,約需 十萬五千個茶芽。因此,就是採摘能手,一個人一天也只能採摘鮮茶200克,製作這種茶,要經過殺青、攤晾、初烘、初包、再攤晾、復烘、復包、焙乾等八道工序,需78個小時方可製成。

君山銀針:茶葉中的“金鑲玉”

君山銀針

​君山產茶歷史悠久,唐代就已生產、出名,因茶葉滿披茸毛,底色金黃,沖泡後如黃色羽毛一樣根根豎立而一度 被稱為"黃翎毛"。相傳文成公主出嫁西藏時就曾選帶了君山茶。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品嚐到君山銀針,十分讚許,將其列為貢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