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網絡電影觸碰現實主義:何時才能出現「藥神」式電影?

文| 秋實

中國電影史上不多見的一幕出現了:正式公映日對於一部電影來說,竟然顯得不是那麼重要,因為在五天點映所集聚起的強大口碑效應的作用下,很多人已從朋友圈的狀態、互聯網的傳播、辦公室的閒談中知道了它的存在。

今天是影片《我不是藥神》提檔之後的公映首日。

當網絡電影觸碰現實主義:何時才能出現“藥神”式電影?

鑑於近期網絡上圍繞著影片的分析文章已快達到了鋪天蓋地的程度,【網娛觀察】(ID:wldygc2016)就不再班門弄斧的用整篇試著說出自己的1、2、3點了。

值得關注的是,目前豆瓣評分高達9.0的《我不是藥神》作為對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國產現實主義電影佳作的一次高峰迴歸,先不論其是否會是曇花一現般的存在,它在題材上敢於碰觸“醫療”這個長期存在於普通中國人生活中的“痛點”和上層統治者執政中的“癢點”確是一種具有人文關懷和須有不小勇氣的舉動。

同時,在內容優質的大前提下,無論是市場反饋,還是行業評價,都讓我們看到了真正好的、直面生活的現實題材影片是能夠得到大範圍傳播、反響甚至共鳴的。

如今,國產院線電影終於難得的再次出現了深刻反映社會現實的“神作”《我不是藥神》,而在今年,國內的網絡電影市場中也湧現了更多現實題材向的影片,其中更是有像《罪途》這種流量口碑雙豐收的佳作,那麼,網娛君不禁想問,在內容上聚焦現實的網大是否容易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尷尬境地?未來網絡電影在現實題材的創作上有無更大的開拓空間?“可為”與“不可為”之間是否存在著一門難以琢磨的“玄學”?

現實題材的網大是否容易滑入“叫好不叫座”的窘境?

對於網絡電影的類型,常見的標籤劃分有劇情、愛情、喜劇、動作、懸疑、驚悚、犯罪、青春、奇幻、魔幻等。按照百度百科中給出的定義,以展現現實社會生活為標誌,批判社會不良現象,具體拍攝手法為採用自然光,運用簡單電影語言,還原最本真的世界屬於現實主義電影。

具體到網大中,它可以是多種標籤的融合,譬如《罪途》帶有懸疑、犯罪等特質,《陳翔六點半之鐵頭無敵》含有喜劇、動作等元素,但這並不妨礙它們都在內容表達上跟現實生活發生強烈碰撞,前者揭露了真實存在於社會中的“性侵少女”的不良現象,後者也觸及了前兩年席捲很多中小城市大學校園的“裸貸裸條”的客觀現實。

當網絡電影觸碰現實主義:何時才能出現“藥神”式電影?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今年上半年播出的《罪途》和《陳翔六點半之鐵頭無敵》都算是具有較強現實主義題材色彩的網絡電影。

當網絡電影觸碰現實主義:何時才能出現“藥神”式電影?

很多人會說網生內容尤其是網大的主要受眾,還是偏愛於輕鬆活潑或者腦洞大開等類型的故事表達,對於這種直面現實、略顯沉重的影片“累覺不愛”,那麼我們可以先看看上述兩部影片在播放成績、豆瓣評分和分賬收入上的表現。

截至目前,在騰訊視頻上,《罪途》三部系列影片的播放量分別為1.3億、5745.6萬、3807.3萬,平均播放量8000萬,累計播放量達到了2.3億,三部的豆瓣評分分別為6.9、6.7、6.7,平均為6.8分。【網娛觀察】(ID:wldygc2016)獨家對話過電影製作人馬科(點擊藍字複習:對話《罪途》製作人馬科:“這是憶光年的第一部網絡電影”!),獲悉總製作成本為500萬,在公開資料中難以查詢到影片的具體分賬收入,但估計應在數千萬。

在愛奇藝上,《陳翔六點半之鐵頭無敵》贏得了6055.7萬的點擊量,豆瓣評分6.2。從貓眼專業版APP上所披露出的信息來看,電影製作成本僅為300萬,但在在首周就斬獲了數倍於成本投入的1229.8萬的分賬票房。

當網絡電影觸碰現實主義:何時才能出現“藥神”式電影?

單就去年一年,國內上線了1892部網絡電影,在這些海量影片中,不太可能將其中的現實題材作品盡數羅列出來,但從頭部內容的表現來看,至少可以得出如下兩點啟示:

其一,從主旨上來看,現實題材的電影是嚴肅乃至沉重的,但在表達上,卻可以有更多方式上的變化。如《陳翔六點半之鐵頭無敵》中加入了不少喜劇元素,一方面提升了用戶的觀影體驗,另一方面也起到了寓教於樂的作用。

其二,現實題材的網大可以做到流量口碑雙豐收,關鍵是影片本身的質量是否達到了上乘水準。《罪途》這種重懸疑、驚悚、犯罪等元素的網絡電影,並不一定會“嚇跑”觀眾,反而可以憑藉著紮實的推理、反轉的劇情、考究的製作、價值的表達等吸引到年輕受眾,通過前期宣發的助推效應和後期口碑的長尾效應形成合力,最終成為今年上半年網大市場中令人感到驚喜的存在。

網絡電影背後的主要消費人群被行業人士反覆提及,那麼這部分受眾到底是哪些人?或者說,網絡電影的用戶畫像大致是個什麼樣子的呢?

網絡電影背後的真實消費人群都有哪些人?

在試圖簡要勾勒出網大的用戶畫像之前,可以先從騰訊視頻在去年年底發佈的《2017騰訊視頻年度指數報告》中切入。

報告中,騰訊視頻首次對外公佈了網絡大電影票房榜,除了自家的網大票房榜單之外,報告顯示:男性以超七成的比例成為了網大的核心受眾群,年齡處於18-24歲區間的95後佔比達到了41%,70%的用戶生活在三線城市,喜劇、動作、愛情成為2017年播放量排名前三位的網大類型。

當網絡電影觸碰現實主義:何時才能出現“藥神”式電影?

不過,正如愛奇藝今年年初發布的《2017網絡大電影發展報告》,網絡電影早於去年就出現了類型更加多元的變化,如動畫網大《星遊記之暴風法米拉》、科幻網大《孤島終結》、漫改題材“比翼計劃”中的《獵魂師》以及軍事題材的《特種兵王2》等影片的湧現。

當網絡電影觸碰現實主義:何時才能出現“藥神”式電影?

可以說,這種題材類型的擴充趨勢一直延續至今,含有本格推理劇情、帶有強烈懸疑、驚悚、犯罪元素、勇於揭露社會真相的《罪途》,“動作+喜劇+影射現實”的《陳翔六點半之鐵頭無敵》、主打親情牌催人淚下的《爹地》,這些網大領域的優秀作品都在不斷突破著行業原有的創作邊界。

從內容消費經濟學的角度出發,隨著網絡電影市場中正在湧現出更多題材類型、更為多樣化的優質影片,網大本身的受眾群體也在發生著層次性的變化。有位行業人士曾對【網娛觀察】(ID:wldygc2016)表達過這樣的觀點:你去看網大彈幕、豆瓣評論,出現了不少批評電影的言論,但這其實是件好事,它說明有更多的人包括資深影迷群體開始關注網大了,這就是網絡電影影響力增強的一個表現。

內容和受眾本身就是相輔相成的關係,當內容的質量越來越高、影響力越來越大,它自然會反過來作用到受眾的欣賞水準、接受類型、群體變化等。

既然,網絡電影的題材類型在不斷擴充,那麼網大在現實題材的挖掘和表達上有無更大的開拓空間?面對著監管這把橫在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該如何在"可為“和”不可為“之間做到平衡呢?

挖掘現實題材價值能否成為網大前進的“加速器”?

需要承認的是,發展歷史僅有4年的網絡電影,目前的製作體量相比院線影片還屬於“小巫見大巫”。從愛奇藝的《2017網絡大電影發展報告》中可看出,雖然發展速度較快,但2017年單片製作成本超過600萬的僅佔1%,九成以上網大的製作體量都在300萬以下。

當網絡電影觸碰現實主義:何時才能出現“藥神”式電影?

即便今年上半年出現的《黃飛鴻之南北英雄》製作體量達到了1500萬,未來網大製作成本的最高數據也會不斷被刷新,但可以預見的是,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網大想要以製作成本帶來的宏觀升級而跟院線電影進行PK是不具備優勢也是不可取的。

當網絡電影觸碰現實主義:何時才能出現“藥神”式電影?

那麼,在畫面軟情色、內容打政策擦邊球、整體蹭IP熱度等不符合監管要求和已被觀眾拋棄的做法的情況下,網絡電影該如何實現“逆風翻盤”呢?

芒果娛樂自制電影部總監張力曾經這樣告訴【網娛觀察】(ID:wldygc2016),“投資體量上億,追求極致聲效的可能會選擇在影院裡播出。而對於一些注重個人化表達、意在探討更本質內涵的文藝片,觀眾不一定都會選擇跑進電影院去觀看,網絡可能才是更適合它們的播放渠道。”

一位業內導演也對網娛君說過,受制於製作體量、小屏觀影、監管趨嚴等客觀因素,網絡電影不應以視聽聲效、內容尺度等方面為追求目標,而是應好好打磨劇本,也就是說,題材故事在網大中顯得格外重要。

結合這一點,長期在中國電影類型中缺位的現實主義題材,某種意義上就成為了網絡電影在創作上可供深耕的沃土。這種題材並不要求其做成如《動物世界》那樣的重工業視效大片,製作成本可控的特點可以給網大帶來更多可操作的空間。

當網絡電影觸碰現實主義:何時才能出現“藥神”式電影?

有人擔心過《我不是藥神》是否會因為題材敏感、影響過大而遭撤映,但網娛君覺得這種憂慮就像擔心《人民的名義》開播後是否會被下架一樣,你去看《人民的名義》是否還可以在網站上正常播放,《我不是藥神》是否會被撤映的問題也就基本有了答案。

在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環境裡,很多時候,現象級影視劇的出現已經不僅僅是單純的文娛現象了,它背後往往有著更深層次的不可言說的根源或旨意。56億票房的《戰狼2》算是近乎完成了一次全民式的愛國主義的精神洗禮,增強了普通人對執政黨和國家的認同感。去年火爆熒屏的《人民的名義》讓人民一窺反腐背後的神秘面紗、迎合了人民對內容尺度放寬的心理訴求、增強了人民對反腐的認同感,完美的展示了黨的反腐偉績……相較於這些,《我不是藥神》只不過是將“醫療”這個尚且遠離政治層面的民生問題用電影這種藝術手法較為真實的展現給人們看而已。

所以,在“可為”和“不可為”之間,除了明令禁止的題材外,對於現實生活有一定關照、但又懂得適可而止的做法往往比較安全,希望國內網絡電影能夠在挖掘現實題材價值的層面上有更大進步和更多突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