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网络电影触碰现实主义:何时才能出现“药神”式电影?

文| 秋实

中国电影史上不多见的一幕出现了:正式公映日对于一部电影来说,竟然显得不是那么重要,因为在五天点映所集聚起的强大口碑效应的作用下,很多人已从朋友圈的状态、互联网的传播、办公室的闲谈中知道了它的存在。

今天是影片《我不是药神》提档之后的公映首日。

当网络电影触碰现实主义:何时才能出现“药神”式电影?

鉴于近期网络上围绕着影片的分析文章已快达到了铺天盖地的程度,【网娱观察】(ID:wldygc2016)就不再班门弄斧的用整篇试着说出自己的1、2、3点了。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豆瓣评分高达9.0的《我不是药神》作为对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国产现实主义电影佳作的一次高峰回归,先不论其是否会是昙花一现般的存在,它在题材上敢于碰触“医疗”这个长期存在于普通中国人生活中的“痛点”和上层统治者执政中的“痒点”确是一种具有人文关怀和须有不小勇气的举动。

同时,在内容优质的大前提下,无论是市场反馈,还是行业评价,都让我们看到了真正好的、直面生活的现实题材影片是能够得到大范围传播、反响甚至共鸣的。

如今,国产院线电影终于难得的再次出现了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神作”《我不是药神》,而在今年,国内的网络电影市场中也涌现了更多现实题材向的影片,其中更是有像《罪途》这种流量口碑双丰收的佳作,那么,网娱君不禁想问,在内容上聚焦现实的网大是否容易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未来网络电影在现实题材的创作上有无更大的开拓空间?“可为”与“不可为”之间是否存在着一门难以琢磨的“玄学”?

现实题材的网大是否容易滑入“叫好不叫座”的窘境?

对于网络电影的类型,常见的标签划分有剧情、爱情、喜剧、动作、悬疑、惊悚、犯罪、青春、奇幻、魔幻等。按照百度百科中给出的定义,以展现现实社会生活为标志,批判社会不良现象,具体拍摄手法为采用自然光,运用简单电影语言,还原最本真的世界属于现实主义电影。

具体到网大中,它可以是多种标签的融合,譬如《罪途》带有悬疑、犯罪等特质,《陈翔六点半之铁头无敌》含有喜剧、动作等元素,但这并不妨碍它们都在内容表达上跟现实生活发生强烈碰撞,前者揭露了真实存在于社会中的“性侵少女”的不良现象,后者也触及了前两年席卷很多中小城市大学校园的“裸贷裸条”的客观现实。

当网络电影触碰现实主义:何时才能出现“药神”式电影?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今年上半年播出的《罪途》和《陈翔六点半之铁头无敌》都算是具有较强现实主义题材色彩的网络电影。

当网络电影触碰现实主义:何时才能出现“药神”式电影?

很多人会说网生内容尤其是网大的主要受众,还是偏爱于轻松活泼或者脑洞大开等类型的故事表达,对于这种直面现实、略显沉重的影片“累觉不爱”,那么我们可以先看看上述两部影片在播放成绩、豆瓣评分和分账收入上的表现。

截至目前,在腾讯视频上,《罪途》三部系列影片的播放量分别为1.3亿、5745.6万、3807.3万,平均播放量8000万,累计播放量达到了2.3亿,三部的豆瓣评分分别为6.9、6.7、6.7,平均为6.8分。【网娱观察】(ID:wldygc2016)独家对话过电影制作人马科(点击蓝字复习:对话《罪途》制作人马科:“这是忆光年的第一部网络电影”!),获悉总制作成本为500万,在公开资料中难以查询到影片的具体分账收入,但估计应在数千万。

在爱奇艺上,《陈翔六点半之铁头无敌》赢得了6055.7万的点击量,豆瓣评分6.2。从猫眼专业版APP上所披露出的信息来看,电影制作成本仅为300万,但在在首周就斩获了数倍于成本投入的1229.8万的分账票房。

当网络电影触碰现实主义:何时才能出现“药神”式电影?

单就去年一年,国内上线了1892部网络电影,在这些海量影片中,不太可能将其中的现实题材作品尽数罗列出来,但从头部内容的表现来看,至少可以得出如下两点启示:

其一,从主旨上来看,现实题材的电影是严肃乃至沉重的,但在表达上,却可以有更多方式上的变化。如《陈翔六点半之铁头无敌》中加入了不少喜剧元素,一方面提升了用户的观影体验,另一方面也起到了寓教于乐的作用。

其二,现实题材的网大可以做到流量口碑双丰收,关键是影片本身的质量是否达到了上乘水准。《罪途》这种重悬疑、惊悚、犯罪等元素的网络电影,并不一定会“吓跑”观众,反而可以凭借着扎实的推理、反转的剧情、考究的制作、价值的表达等吸引到年轻受众,通过前期宣发的助推效应和后期口碑的长尾效应形成合力,最终成为今年上半年网大市场中令人感到惊喜的存在。

网络电影背后的主要消费人群被行业人士反复提及,那么这部分受众到底是哪些人?或者说,网络电影的用户画像大致是个什么样子的呢?

网络电影背后的真实消费人群都有哪些人?

在试图简要勾勒出网大的用户画像之前,可以先从腾讯视频在去年年底发布的《2017腾讯视频年度指数报告》中切入。

报告中,腾讯视频首次对外公布了网络大电影票房榜,除了自家的网大票房榜单之外,报告显示:男性以超七成的比例成为了网大的核心受众群,年龄处于18-24岁区间的95后占比达到了41%,70%的用户生活在三线城市,喜剧、动作、爱情成为2017年播放量排名前三位的网大类型。

当网络电影触碰现实主义:何时才能出现“药神”式电影?

不过,正如爱奇艺今年年初发布的《2017网络大电影发展报告》,网络电影早于去年就出现了类型更加多元的变化,如动画网大《星游记之暴风法米拉》、科幻网大《孤岛终结》、漫改题材“比翼计划”中的《猎魂师》以及军事题材的《特种兵王2》等影片的涌现。

当网络电影触碰现实主义:何时才能出现“药神”式电影?

可以说,这种题材类型的扩充趋势一直延续至今,含有本格推理剧情、带有强烈悬疑、惊悚、犯罪元素、勇于揭露社会真相的《罪途》,“动作+喜剧+影射现实”的《陈翔六点半之铁头无敌》、主打亲情牌催人泪下的《爹地》,这些网大领域的优秀作品都在不断突破着行业原有的创作边界。

从内容消费经济学的角度出发,随着网络电影市场中正在涌现出更多题材类型、更为多样化的优质影片,网大本身的受众群体也在发生着层次性的变化。有位行业人士曾对【网娱观察】(ID:wldygc2016)表达过这样的观点:你去看网大弹幕、豆瓣评论,出现了不少批评电影的言论,但这其实是件好事,它说明有更多的人包括资深影迷群体开始关注网大了,这就是网络电影影响力增强的一个表现。

内容和受众本身就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当内容的质量越来越高、影响力越来越大,它自然会反过来作用到受众的欣赏水准、接受类型、群体变化等。

既然,网络电影的题材类型在不断扩充,那么网大在现实题材的挖掘和表达上有无更大的开拓空间?面对着监管这把横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该如何在"可为“和”不可为“之间做到平衡呢?

挖掘现实题材价值能否成为网大前进的“加速器”?

需要承认的是,发展历史仅有4年的网络电影,目前的制作体量相比院线影片还属于“小巫见大巫”。从爱奇艺的《2017网络大电影发展报告》中可看出,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2017年单片制作成本超过600万的仅占1%,九成以上网大的制作体量都在300万以下。

当网络电影触碰现实主义:何时才能出现“药神”式电影?

即便今年上半年出现的《黄飞鸿之南北英雄》制作体量达到了1500万,未来网大制作成本的最高数据也会不断被刷新,但可以预见的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网大想要以制作成本带来的宏观升级而跟院线电影进行PK是不具备优势也是不可取的。

当网络电影触碰现实主义:何时才能出现“药神”式电影?

那么,在画面软情色、内容打政策擦边球、整体蹭IP热度等不符合监管要求和已被观众抛弃的做法的情况下,网络电影该如何实现“逆风翻盘”呢?

芒果娱乐自制电影部总监张力曾经这样告诉【网娱观察】(ID:wldygc2016),“投资体量上亿,追求极致声效的可能会选择在影院里播出。而对于一些注重个人化表达、意在探讨更本质内涵的文艺片,观众不一定都会选择跑进电影院去观看,网络可能才是更适合它们的播放渠道。”

一位业内导演也对网娱君说过,受制于制作体量、小屏观影、监管趋严等客观因素,网络电影不应以视听声效、内容尺度等方面为追求目标,而是应好好打磨剧本,也就是说,题材故事在网大中显得格外重要。

结合这一点,长期在中国电影类型中缺位的现实主义题材,某种意义上就成为了网络电影在创作上可供深耕的沃土。这种题材并不要求其做成如《动物世界》那样的重工业视效大片,制作成本可控的特点可以给网大带来更多可操作的空间。

当网络电影触碰现实主义:何时才能出现“药神”式电影?

有人担心过《我不是药神》是否会因为题材敏感、影响过大而遭撤映,但网娱君觉得这种忧虑就像担心《人民的名义》开播后是否会被下架一样,你去看《人民的名义》是否还可以在网站上正常播放,《我不是药神》是否会被撤映的问题也就基本有了答案。

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环境里,很多时候,现象级影视剧的出现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娱现象了,它背后往往有着更深层次的不可言说的根源或旨意。56亿票房的《战狼2》算是近乎完成了一次全民式的爱国主义的精神洗礼,增强了普通人对执政党和国家的认同感。去年火爆荧屏的《人民的名义》让人民一窥反腐背后的神秘面纱、迎合了人民对内容尺度放宽的心理诉求、增强了人民对反腐的认同感,完美的展示了党的反腐伟绩……相较于这些,《我不是药神》只不过是将“医疗”这个尚且远离政治层面的民生问题用电影这种艺术手法较为真实的展现给人们看而已。

所以,在“可为”和“不可为”之间,除了明令禁止的题材外,对于现实生活有一定关照、但又懂得适可而止的做法往往比较安全,希望国内网络电影能够在挖掘现实题材价值的层面上有更大进步和更多突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