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知足者富,死而不亡者壽

道德經:知足者富,死而不亡者壽

我們生活在一個不安寧的時代,世道混迷,看不清前途。物質是富裕的,精神卻很空虛;衣食是豐足的,禮義卻很欠缺;行動是自由的,感覺卻很閉塞;只要肯努力,什麼都能得到,什麼都能做成,但人們卻消極悲觀,有人甚至犯罪或搞出醜聞。種壓抑的氣氛瀰漫於 整個社會,這是為什麼?因為許多人找不到人生的意義和價值,迷失了人生的方向。因為缺乏明確的價值觀,才導致了今日社會的混亂一抱有這 種觀點的人不止我一個。

針對這種現狀,最緊要的就是要提出一個最根本的問題:“人為什麼活著?”必須從正面來回答這個問題,從而確立一 種“哲學”,作為我們人生的指針。所謂“哲學”也可以稱之為理念或者思想等等。

有人認為,提出並解決這樣的問題,好比向沙漠撒水徒勞無益,好比在激流中打樁困難無比,但我卻相信,直截了當地、單純明快地提出這個問題具有重大的意義,特別是在哪鄙視勞動、熱衷投機的現狀。如果不從根本的價值觀上思考和解決問題,社會必將愈加動盪,未來必將愈加混沌。

道德經:知足者富,死而不亡者壽

《道德經》裡有這麼一層含義,杯滿則溢,怎麼辦?把裡面的水潑掉。要是不潑掉這杯水,我恐怕也不會繼續走這麼長的路。因此“將欲取之,必固與之”。

道德經:知足者富,死而不亡者壽

有人說,那乾脆徹底無為,給的時候就什麼都不要。這不對。應該是種什麼心態呢?要歸要,但知足,懂得分寸。“知足者富,死而不亡者壽。”

我相信如果把《道德經》翻譯成白話文,給“反腐”中進去的官員一人送一本,全得嚎啕大哭,後悔死了。但是得意的時候看這些文字,又怎能悟出其中的意義呢?很難。

中華文化是儒釋道三者雜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國最本源的東西,還要從“道”說起。中國的大詞,比如“道路”、“道德”,很多事要加一個“道”字,代表中國文化的路徑。

“道”字怎麼寫?先寫首,然後走之,就是知行合一,思想和行為統一。空想不形成行為,無法推動世界的進步。現代人以為自由、民主、平等是從西方引進來的,可是在老莊哲學裡全有。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平等最早見於《道德經》。天地沒有任何偏愛,把天下萬物都看成祭祀用的草扎芻狗;天地沒有任何偏愛,不僅人與人,還有人與動物,一視同仁,沒有偏愛。

人貪心,“私”字一閃,都是小私和中私。很多人擔心失去,我沒看見幾個富翁是攢錢攢出來的,相反,很多富翁都是花錢花出來的。千金散去還復來。

改革開放、土地承包,你幹得越多,得到越多。千百年來,中國的領導人一直都在琢磨缺糧的問題,直到現在糧食問題解決了。沒有土地承包,順應人性,是不可能達到的,這是值得大書特書的一筆。經濟學是研究人的激勵機制的學問,讓人多幹多得,順應人性。

道德經:知足者富,死而不亡者壽

老子多聰明啊,無私成大私,吸引更多人超越。“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上善為什麼若水?水在荒山野嶺,從來不爭,潤澤萬物。有水,才有人畜。

越偉大的典籍越不枯燥,《道德經》裡到處是比喻。比如瓷杯,大家只看到有的部分,其實能用的不是有,而是圍出來的空。房子有門、有頂,能用的還是圍出來的空。沒有中間的空,大家住哪兒?

什麼是無用的事?發呆,喝茶,看四季變化,都被認為是無用的事,都不做。那有用的事如何提升呢?大家有創意的時間嗎?一有空就掏出手機,時間立刻被填補,手機拿走了人們的無聊,也拿走了伴隨著無聊的偉大創意。我的很多想法都是在喝茶發呆時想出來的,相反忙碌的時候沒有想出來。

我們中國人愛求大,求有用的事情,有用的人越來越多,有趣的人越來越少。閱讀,就是一種和老人、和過去聊天的方式。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為什麼江海最為遼闊,因為它比誰都低,海平面為零,水往低處流,原則是比別人低,以其善下之。喜歡比別人低,這是主動的,這是一種境界。

道德經:知足者富,死而不亡者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