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知足者富,死而不亡者寿

道德经:知足者富,死而不亡者寿

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安宁的时代,世道混迷,看不清前途。物质是富裕的,精神却很空虚;衣食是丰足的,礼义却很欠缺;行动是自由的,感觉却很闭塞;只要肯努力,什么都能得到,什么都能做成,但人们却消极悲观,有人甚至犯罪或搞出丑闻。种压抑的气氛弥漫于 整个社会,这是为什么?因为许多人找不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迷失了人生的方向。因为缺乏明确的价值观,才导致了今日社会的混乱一抱有这 种观点的人不止我一个。

针对这种现状,最紧要的就是要提出一个最根本的问题:“人为什么活着?”必须从正面来回答这个问题,从而确立一 种“哲学”,作为我们人生的指针。所谓“哲学”也可以称之为理念或者思想等等。

有人认为,提出并解决这样的问题,好比向沙漠撒水徒劳无益,好比在激流中打桩困难无比,但我却相信,直截了当地、单纯明快地提出这个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特别是在哪鄙视劳动、热衷投机的现状。如果不从根本的价值观上思考和解决问题,社会必将愈加动荡,未来必将愈加混沌。

道德经:知足者富,死而不亡者寿

《道德经》里有这么一层含义,杯满则溢,怎么办?把里面的水泼掉。要是不泼掉这杯水,我恐怕也不会继续走这么长的路。因此“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道德经:知足者富,死而不亡者寿

有人说,那干脆彻底无为,给的时候就什么都不要。这不对。应该是种什么心态呢?要归要,但知足,懂得分寸。“知足者富,死而不亡者寿。”

我相信如果把《道德经》翻译成白话文,给“反腐”中进去的官员一人送一本,全得嚎啕大哭,后悔死了。但是得意的时候看这些文字,又怎能悟出其中的意义呢?很难。

中华文化是儒释道三者杂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最本源的东西,还要从“道”说起。中国的大词,比如“道路”、“道德”,很多事要加一个“道”字,代表中国文化的路径。

“道”字怎么写?先写首,然后走之,就是知行合一,思想和行为统一。空想不形成行为,无法推动世界的进步。现代人以为自由、民主、平等是从西方引进来的,可是在老庄哲学里全有。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平等最早见于《道德经》。天地没有任何偏爱,把天下万物都看成祭祀用的草扎刍狗;天地没有任何偏爱,不仅人与人,还有人与动物,一视同仁,没有偏爱。

人贪心,“私”字一闪,都是小私和中私。很多人担心失去,我没看见几个富翁是攒钱攒出来的,相反,很多富翁都是花钱花出来的。千金散去还复来。

改革开放、土地承包,你干得越多,得到越多。千百年来,中国的领导人一直都在琢磨缺粮的问题,直到现在粮食问题解决了。没有土地承包,顺应人性,是不可能达到的,这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经济学是研究人的激励机制的学问,让人多干多得,顺应人性。

道德经:知足者富,死而不亡者寿

老子多聪明啊,无私成大私,吸引更多人超越。“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上善为什么若水?水在荒山野岭,从来不争,润泽万物。有水,才有人畜。

越伟大的典籍越不枯燥,《道德经》里到处是比喻。比如瓷杯,大家只看到有的部分,其实能用的不是有,而是围出来的空。房子有门、有顶,能用的还是围出来的空。没有中间的空,大家住哪儿?

什么是无用的事?发呆,喝茶,看四季变化,都被认为是无用的事,都不做。那有用的事如何提升呢?大家有创意的时间吗?一有空就掏出手机,时间立刻被填补,手机拿走了人们的无聊,也拿走了伴随着无聊的伟大创意。我的很多想法都是在喝茶发呆时想出来的,相反忙碌的时候没有想出来。

我们中国人爱求大,求有用的事情,有用的人越来越多,有趣的人越来越少。阅读,就是一种和老人、和过去聊天的方式。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为什么江海最为辽阔,因为它比谁都低,海平面为零,水往低处流,原则是比别人低,以其善下之。喜欢比别人低,这是主动的,这是一种境界。

道德经:知足者富,死而不亡者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