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


從1936年5月起,日本陸續增兵華北,並於6月和9月製造兩次“豐臺事件”逼迫國軍第二十九軍撤離豐臺。日本華北駐屯軍佔領豐臺後,已經控制北平的北、東、南三面,盧溝橋成為北平對外的唯一通道。1937年4月25日,華北日本駐屯軍開始在北平、天津郊區及通縣附近演習。6月4日,關東軍參謀長東條英機揚言,為對俄作戰,應先予南京政府以武力打擊,清除後方威脅。

1937年7月7日夜十一時,駐紮在豐臺的日本軍隊在未通知中國北平地方當局的情況下,在國民革命軍駐地附近進行夜間軍事演習,並之後以‘一名士兵失蹤’為理由,要求進入宛平城內搜查。當時駐紮在盧溝橋的是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七師二一九團吉星文部隊的一營。由於時間已是深夜,中國駐軍拒絕日軍的要求。之後日軍包圍盧溝橋,雙方都同意天亮後派出代表去現場調查。

但是日本的寺平副官依然堅持日軍入城搜索的要求,在中方回絕這一要求後,日軍開始從東西兩門外炮擊城內,城內守軍未予反擊。在日軍強化攻擊後,中方守軍以正當防衛為目的開始反擊,雙方互有傷亡。隨後盧溝橋北方進入相持狀態。


7月8日凌晨2時,日方仍堅持入城搜查,中方未允,日軍竟突向縣城攻擊,中國軍隊以守土有責,奮起抵抗,日軍不支敗退,由是戰端乃啟。中日雙方談判,日方要求中國軍隊先自蘆溝橋撤退,中國方面堅決予以拒絕,談判無結果。5時30分左右,日軍聯隊長牟田口廉也率步、炮兵400多人,向宛平城外第二十九軍陣地進攻。

第二十九軍司令部立即命令前線官兵:“確保蘆溝橋和宛平城”,“蘆溝橋即爾等之墳墓,應與橋共存亡,不得後退”。上午11時戰鬥再起。8日晚第二十九軍副軍長兼北平市長秦德純等與日軍代表談判,拒絕日軍要求國軍蘆溝橋方面撤退至永定河西岸;戰事復起,日軍向龍王廟附近等處進攻,佔據龍王廟、鐵路橋及豐臺等地,晚上進攻宛平城,國軍奮起反擊。

第二十九軍在之後的平津作戰中不敵日軍,撤退至保定,平津地區為日本佔領,第二次中日戰爭隨後全面爆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