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河北篇):趙縣趙州橋


趙州橋又名安濟橋,是位於河北省趙縣城南五里洨河上的一座石拱橋,當地人稱之為“大石橋”,以區別於附近的另一座“小石橋”。建於隋朝年間公元595年-605年,由著名匠師李春設計建造,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是當今世界上現存第二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單孔敞肩石拱橋。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李春,隋代造橋匠師。現今河北邢臺臨城人士。從唐代到明代,安濟橋屢見於文獻,其中最著名的數唐玄宗開元年間中書令張嘉貞所作《趙州橋銘》,對安濟橋有生動的描述:“趙州交河橋,隋匠李春之跡也。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試觀乎用石之妙,楞平砧斫,緘穹隆崇,豁然無楹……又詳乎刈插駢,磨礱緻密……腰鐵栓蹙。兩涯嵌四穴,蓋以殺怒水之蕩突……”。

趙州橋是單孔敞肩坦弧石拱橋,橋長50.82米,寬9米,南北向橫跨洨河之上,橋面分三道,中道行車,左右二道行人。大橋券上方左右各有兩個小空撞券。是目前世界最古老的現存完好的大跨度單孔敞肩坦弧圓弧拱橋。歐洲到19世紀中葉才出現類似的敞肩空撞券橋。


趙州橋上個部件的裝飾也十分精美,頂部,塑造出想像中的吸水獸,寄託大橋不受水害、長存無疆的良好願望;欄板和望柱上雕刻著精美的石雕群像,各式蛟龍、獸面、花飾、竹節等,尤以蛟龍最為精美。蛟龍或盤踞遊戲,或登陸入水,變幻多端,神態極為動人。雕作刀法遒勁有力,藝術風格新穎豪放。

1952年,河北省公路局建議對該橋進行大修。輾轉至1954年,獲交通部和文化部撥發專款,遂開啟趙州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整修。1956年,整修工程完結,這座“歷經近一千四百年的風雨”的古橋,從內部結構到外觀,全都“煥然一新”。

建築學家梁思成雖在1930年代提供給國民政府的修繕方案也要求使用鋼筋水泥,但橋體修葺時的全面翻新,卻令梁思成相當痛心。1963年,梁公開撰文,以相當剋制地方式表達了自己在這方面的不同意見:“直至今天,我還是認為把一座古文物建築修得煥然一新,猶如把一些周鼎漢規用擦銅油擦得油光晶亮一樣,將嚴重捐害到它的歷史、藝術價值。……在趙州橋的重修中,這方面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這不能說不是一個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