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民國騎樓老街風韻尚存,但多處破舊不堪,文物保護迫在眉睫


海南三亞崖州有民國時期歷史騎樓街區、牌坊騎樓街區。崖州古城,位於海南三亞市崖州區,距離三亞市區40多公里處,自宋朝以來歷代的州、郡、縣治均設在這裡。

崖州是海南島古代四大州城之一,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而騎樓街只是這座歷史名城中一個集商貿、居住於一體的中西合璧的老商號建築群。

崖州騎樓街吸收了北方四合院的建築理念,堂屋一明兩暗,三間連體。,騎樓街又叫東關街、鋪仔市。據騎樓街一位71歲的老街坊盧業寶說,此街建成之初,商業十分繁榮,各種日常生活用品及生產用具應有盡有。

這些騎樓建築大多建於清朝末年至民國初年,是當時崖縣(今三亞)最早的老商號建築群。如今所見,磚牆斑駁,苔蘚爬滿牆體,歷史的氣息撲面而來,不覺回到了百年前:闖海的三亞人為謀生漂洋過海,待他們打拼歸來,帶回的不只是金錢,還有南洋風格的騎樓建築。騎樓廊道連通,熙來攘往,生意興隆,人們都來到這個崖縣最繁榮的地方。

崖州騎樓沿街市兩旁拼牆而建,前部為騎樓柱廊,後部為店鋪。樓間一般面闊3.5-4米,進深15-25米,通高約13-15米。其中有會館、商號、民宅等。

建築風格獨特,繁縟流暢,端莊典雅,是南洋建築和中國南方騎樓建築的完美結合。

騎樓因何得名?據說是樓房向外伸出在人行道上的部分,彷彿騎跨在馬路上一樣,此種風格建築因此得名騎樓,騎樓既可避風遮雨,又美觀耐看。

騎樓建築一般商住結合,由於其沿街部分二層以上會向外延伸至人行道上湊成廊道,供人們行走,遠遠看去彷彿騎跨在馬路上,因此得名騎樓。而這種建築風格對於熱帶海洋季風氣候的三亞來說,具有遮陽避雨的功能。

崖州騎樓建築是外來建築,崖州靠海,一代代三亞人到海外經商做生意,往來交流之間就把南洋的騎樓建築風格帶回家鄉。又融合了地方特色,用海南格木做橫樑,石灰做建築材料,礦物原料做彩繪,青磚青瓦風格獨特。

民國騎樓街還被崖州當地人叫成“東門街”,因為騎樓街建造的方位位於崖州古城陽春門東面。騎樓街不僅僅是一條街,它的西邊和東邊還分出了兩條街。西邊當時由於以販賣有特殊氣味的海棠籽油為主,被形象地稱為“臭油街”。

而東邊則因彙集了眾多打鐵商鋪而被稱為“打鐵街”,多生產人們所需的生產生活用具等。當時整條打鐵街約有十二三家打鐵鋪。

崖州騎樓建築群是三亞最早的老商號建築群,為研究中國南方騎樓建築的延伸及民國時期瓊南地區商業貿易的經濟地位,具有重要的歷史、學術價值。2015年,被海南省人民政府列為第三批海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崖城騎樓街的分佈主要有兩個地方,一個是在崖州古城門的東門街區,稱東關騎樓街,也就是現在被人熟悉的崖城騎樓老街;另一個是在崖城保港地區,當地人稱臨高鋪子街的地方。

東關騎樓街區現今街道長220米,寬7.5米,東西走向。街道建築為中國南方騎樓,具有南洋建築風格,為商住綜合樓房,下為商鋪,上為居室,間有一些公共建築。東關騎樓街是古城十字核心視通走廊的外延,也是連接城東區的節點。

崖州騎樓的顏色以米色、乳白、嫩黃為主,是崖城多元文化最真實細緻的體現,既有濃厚的中國古代傳統建築風格,又有對西方建築的模仿,還有南洋文化的建築及裝飾風格,並明顯受到印度和阿拉伯建築文化的影響,騎樓的建築風格多姿多彩。

崖州騎樓街在當地獨一無二,歷史價值彌足珍貴,騎樓珍貴歷史文物亟須保護,迫在眉睫。

但是,如今崖城騎樓街,多處破舊不堪,卻沒有及時修復,在雨水的沖刷下,漸漸變成危樓,牆體裂縫的有之,桁條斷落的有之,窗口破損的有之……讓人嘆息不已。

如今的崖州騎樓街得到了政府保護,在維修上體現“修舊如舊”的原則,努力保持騎樓街當年的歷史風貌。但是,崖州騎樓街區,作為即將消失的文明,政府和社會各界應加大保護力度,認真查清崖城騎樓街現存底數,對騎樓街古建築進行綜合“體檢”鑑定,為整體規劃提供依據;按文物保護法律法規加強執法,拆除“鑲牙式”的違章建築,恢復原貌;讓騎樓街古建築經典文化,融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軟實力當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