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籽油:用得放心,吃得健康

菜籽油

文/衡文

若干年前缺糧的日子對於人們來說已經遠去,市場裡琳琅滿目的各種食用油也早已熟視無睹。可老人們還會偶爾憶起那些逝去的缺糧缺油的日子。物以稀為貴,古人便有“春雨貴如油”的說法。那個年代,我們蕩里人的食用油主要是國家調濟的每人每月二兩菜籽油。這點有限的油在日常生活中家家都捨不得用,炒菜、燒湯有時只是滴上幾滴,有時乾脆用一勺粥湯代替。

那時,當廚的家庭主婦用油一般都比較講究。平時用油,能少用則少用,能不用則不用,要用就用在刀刃上。每當男人們乾重活時,她們就在中午煮飯時用小碗在飯鍋頭上蒸一小盅油,盛飯時倒進他們碗裡,或是在晚上炒半碗油炒飯。鐵鍋在油炒飯後不洗刷,下頓接著炒菜,炒完菜再盛點粥或飯放進鍋裡反覆炒,直到鐵鍋表面的油粘入粥飯之後才把鍋洗刷乾淨。平日裡,誰要是咳嗽難止,她們就在晚上睡覺前用一小盅油加一隻雞蛋和一小塊冰糖蒸給誰吃。

寒冬臘月裡,農戶會從供銷社買幾斤豬油回來煉葷油。煉好的液體葷油舀進大口瓶或搪瓷缸冷卻不久就成白色固體葷油。葷油不能過夏,所以,冬春天以食用葷油為主,菜籽油省下來夏秋天食用。

菜籽油:用得放心,吃得健康

王紅霞攝

春天是人們主食青菜的季節,早晚常吃菜粥,中午常吃菜飯。通常,煮菜粥時鍋裡會滴幾滴菜籽油,煮菜飯時菜籽油則滴得少一些,等菜飯盛到碗裡時再挖一塊葷油放到飯中拌著吃,既香又滑,很是誘人。因此,孩子們吃菜飯時常常偷挖一大勺葷油。

那時,家裡斷油十天八日,沒有一滴油下鍋是常事。斷油的時候,要是來個親戚朋友,當廚的家庭主婦就端著個小碗,碗裡放個油盅或挑羹,走東串西去借上一兩盅或一兩勺菜籽油回來炒菜,等家裡去糧站打回菜籽油後再把油倒入小碗,帶著借油時用的那個油盅或挑羹一家一家還油。還油回來後,油碗、油盅或挑羹不洗,等到燒菜時還可以沾取碗邊的油吃上一吃。

自從幾十裡外的集市上有商戶賣菜籽油開始,撐船趕集買苗豬和買雜糧的人,寧可買頭小點兒的豬或少買點兒雜糧,也要省點錢買油。即使明知油裡摻了粥湯不純正,還得照樣買個兩三斤。

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家家開始長油菜後,油才不算金貴。每年夏季收菜籽後賣一部分給糧管所。家裡儲藏足夠的菜籽,沒油時就扛一小袋菜籽到本村小油坊榨個十斤八斤的菜籽油,時常還多榨一些送給城裡的親戚朋友。

若干年後,各類色拉油、調和油、非轉基因油、橄欖油相續問世後,吃慣了菜籽油的蕩里人一點都不稀罕,依舊食用菜籽油。他們堅信,自長、自榨的菜籽油是純正的綠色食品,用得放心,吃得健康。

原載於《寶應文化月刊》2018年4月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