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優秀徵文」四十年間憶韓城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优秀征文」四十年间忆韩城

韓城傳媒網

民生/社會/時訊/熱點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优秀征文」四十年间忆韩城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优秀征文」四十年间忆韩城

因為一個人,愛上一座城。

很多時候,我們對一座城市的情感,會從一個人開始。我和韓城之間,便是如此,四十年前,因為司馬遷,我走進韓城,愛上韓城。

“夫僕與李陵俱居門下,素非能相善也。趣舍異路,未嘗銜杯酒,接殷勤之餘歡。然僕觀其為人,自守奇士,事親孝,與士信,臨財廉,取予義,分別有讓,恭儉下人,常思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四十年前的我和現在一樣,每次讀司馬遷的《報任少卿書》,我總是會感慨頓生。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优秀征文」四十年间忆韩城

司馬遷,除了那一手學究天人的好文章外,還有一副大情懷。儘管與李陵志趣不相投,性格也不相近,但當對方面對誣陷時候,他仍然要挺身而去,仗義執言,哪怕是為了正義粉身碎骨,也毫不動搖。這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英雄精神,讓人感動。

我常常問學生,到底是什麼樣的山水,會孕育這樣的人,是什麼樣的文化,會產生這樣的情懷。學生們的回答千奇百怪,有時候甚至讓人哭笑不得。有一次走進初中課堂,我同樣問了這個問題,一個滿臉稚氣的初中生激動地站了起來,迫不及待地答道,是韓城的山水孕育了這樣的人,是韓城的文化孕育了這樣的人,因為司馬遷是韓城人。

對啊,大道至簡,他是韓城人,自然是韓城的山水文化孕育了他。於是去韓城走走看看的想法開始在我心裡醞釀,那個時候正是改革開放初期,交通和通訊很不方便,但是為了實現這個夢想,我還是舟車勞頓,來到了韓城。

厚重的黃土地,淳樸的鄉民,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尋覓司馬遷故居的時候,我曾在一戶人家住了一晚。一孔逼仄的窯洞裡住了一對夫妻,四個孩子,晚上吃扯麵,女人嫻熟地飛舞著麵糰,很快一碗熱騰騰的麵條出鍋了,花椒紅油一潑,發出滋溜溜的響聲,誘人的香味頓時飄滿屋子。

正當我要張嘴吃的時候,我發現炕桌下四個孩子在看著我,眼睛裡閃著淳樸的光,但是那股饞勁兒依然看得出來。我有看了看眼前這對中年夫妻,怎麼也不忍下筷。於是我順勢面露難色;“哎呦呦,中午吃多了,肚子疼,吃不下了!”男人趕緊把被子攤開,讓我躺在上面。這才招呼四個孩子過來吃,看著四個孩子開心地吃著面,我心裡也舒服極了。

第二天坐著老鄉的驢車,悠哉悠哉去了司馬遷故居和司馬遷墓,周圍的群眾對這位家鄉的偉人雖然瞭解的不多,但是大家都對他充滿了敬畏,不僅墳墓保存完好,而且故居的建築也都乾乾淨淨。在那裡逗留了兩天之後,我回到了家鄉,每次再給學生講司馬遷,我常會把這次經歷和大家分享一下,很多人也和我一樣,喜歡上了那個美麗淳樸的韓城。

去年的時候,學校組織教師代表旅遊,在開座談會的時候,校長征集大家意見,選擇要去的地方。我再一次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韓城。“你不是早在四十年前就去過嗎?”校長笑著問道。“是啊,去過之後就喜歡上了,想再去看看老朋友,不行嗎?”我笑著答道。

“行行行,肯定行,天天聽你講韓城的美,我們也想去了。”校長說道。那次旅遊路線的選擇,大家意見高度一致,那就是去韓城。

早晨出發,坐了飛機坐火車,不到一天的時間,便走了我四十年前半個月的路程,旅遊車穿梭在韓城的大街小巷,繁華的接到,美麗的霓虹,時尚的青年,熱鬧的集市,黨家村古民居、老城、大禹廟、象山、猴山、獅山讓人目不暇接,我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記憶了。

休息一晚之後我們便去了司馬遷故居,寬闊的道路,提拔的綠樹,熱鬧的人群,全然沒有了過去的蒼涼。走進故居一看,過去的文物古蹟還在,而且又豐富了不少,電子屏上放了許多關於太史公的故事和資料,讓人大開眼界。而且中午在故居旁不遠的農家樂吃飯的時候,我們與服務員閒聊起來,沒想到一談起司馬遷,服務員便如同大學教師,說的是滔滔不絕,相比之下,我這個教語文的老師倒覺得有些汗顏。

四十年,剛好是一代人的時間,因為司馬遷我和韓城結緣,沒來韓城時候總是憶韓城,來到韓城真是耳目一新。臨行前我本想再去尋找那個曾經接待過我的農家。導遊笑著說“還是算了吧,說不定他家早就搬到城裡來了,韓城的發展你都看到了。”

是啊,韓城的發展一日千里,那戶善良的農民,也一定過上了好日子,說不定就住在市區某一棟繁華富麗的建築裡,也說定我在韓城見到的某一個有為青年,正是當年那個吃扯麵的小男孩,歲月靜好,在這個美麗的地方,好人一定會過得安好。

作者系河南省信陽市商城縣達權店鄉塘畈村鍋棚組人

此次活動由中共韓城市委宣傳部、中共韓城市委網信辦、中共韓城市委改革辦主辦。由韓城市互聯網信息協會、韓城傳媒網、韓城新聞網、韓城市微電影協會承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