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江東興區:一條水泥路串起的「脫貧夢」

四川新聞網內江7月9日訊(李建明 劉甜甜)7月8日,經過幾場大雨的洗禮,內江市東興區富溪鎮高坪村更加綠意蔥蘢。在一個山坳裡,一處蓋著紅色琉璃瓦的小平房,背靠高高的山崗,面朝寧靜的水庫,儼然一個依山傍水的世外桃源。

小平房的主人名叫廖秋江,是該村4組的易地搬遷戶。筆者見到他時,廖秋江正依門而立。望著如彩練般的水泥公路在起伏的山巒中蜿蜒盤旋,拉貨的、載客的汽車在公路上往來穿梭,心中不禁升起了無限感慨:“公路修好了,拉個化肥,賣個糧,再也不用肩挑背磨囉……”

村主任高世忠對筆者說,高坪村是富溪鎮最遠的一個村,與資中縣蘇家鎮、東興區三烈鎮接壤,由於交通不便、產業滯後、發展極不均衡,曾經是一個典型的貧困村, 9個組共有貧困戶46戶131人。

作為定點幫扶單位,東興區人民醫院在經過深入調查、分析、研究之後,對百姓的苦、發展的難和群眾的期盼有了更多的認知。走訪中,院領導和有關人員發現, 廖秋江所在的組緊靠三烈鎮芋河村,離村委會辦公室的路途最遠。特殊的山形地貌,以及各式山丘和名為“報恩寺”的水庫成了村民出行的最大障礙,群眾到村裡辦個事,爬坡上坎往往要走上一個多小時。再看看地裡,除了常規的農作物,幾乎沒有值錢的東西。

在區人民醫院院長劉瑜、院黨總支書記陳令初的帶領下,幫扶幹部及時進駐該村,體察民情,瞭解民意,用腳步丈量村裡的每一寸土地。2015年12月3日,院長劉瑜在徒步走完全村時, “要致富,先修路”的念頭在心中悄然萌動。

然而,這個大膽的想法對於高坪村人來說卻比登天還難。在他們看來,祖祖輩輩一直盼望卻沒有辦成的事,不可能在今天就一下子給解決了。理由很簡單,儘管村子不大,但由於有水庫的阻隔、有連綿山丘的阻擋,修路涉及的工程難度大、里程遠,大約6公里的村道需要耗資近500萬元。這樣的天文數字是當地人想都不敢想的。更要命的是公路途徑的2、3、4、5、6組人口最少(其中2、4、5三個組還不足100人)、經濟條件最差,貧困戶卻佔了全村的三成以上,群眾集資根本無法達到村道建設的立項要求。

在經過反覆研究,多次與東興區直機關工委、區交通運輸局、富溪鎮黨委政府協商之後,區人民醫院提出高坪村村道建設“分兩步走”:2016年完成毛基路建設,2017年完成水泥公路建設。除爭取交通項目資金和鎮村兩級補助外,群眾自籌不足部分主要由幫扶單位區人民醫院出資予以解決。

有了區人民醫院的40萬元築路捐資(其中首期毛基路捐資10萬元,水泥公路捐資20萬元)。毛基路和水泥公路工程先後上馬,如期推進,整個高坪村沸騰了。

區人民醫院黨總支委員、黨群辦主任,負責該村幫扶工作的聯繫人謝芬為記者講述了發生在這裡的一個小故事:2組貧困戶周遠明是一位80多歲的老人,毛基路開通那天,他尤其興奮,特意租了一輛兩輪摩托車,在公路上來回跑了好幾趟,紮實感受了一番便捷交通帶來的快意。

有了路,高坪村的產業發展及時跟進,種植兒菜,發展柑橘,養殖小家禽,脫貧路上一路高歌猛進。2017年,該村順利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貧困戶全部脫貧。

如今,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幫扶單位和結對幫扶幹部不斷開展“回頭看”、“回頭幫”, 脫貧後的高坪村更加自強不息,奮發有為,到處呈現出勃勃生機。一個老闆在該村考察後,被優越的自然條件深深地吸引,表示準備流轉土地500餘畝,大力發生核桃產業,和村民一起發家致富。目前,村裡正邀請有關部門進行前期規劃,擬將該村打造成休閒旅遊的樣板村,讓老百姓吃上旅遊飯,在增收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寬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