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卻做不到」的育兒之痛!可我明明很認真呀

“我知道啊,可是……”

最近在一公園遇到一對吵架的夫妻和他們的孩子。

媽媽在聽電話時,小孩不停地扯著媽媽的裙角,最後媽媽火了,低頭衝孩子一陣吼:“你給我滾開”。

掛電話後,妻子被老公訓:“你前天不是跟我說,跟小孩說話要蹲下來溫柔地說嗎?”

“知道了就能做到嗎?你去年跟我說知道人家怎麼賺錢的,你怎麼沒賺到?”

男人的臉立即變成了“包公臉”……

“知道卻做不到”的育兒之痛!可我明明很認真呀

好巧,也有讀者留言說:“每天都看幼兒說,每一篇都會看,知道了很多科學實用的育兒知識,我明明很認真,可是……每次遇到問題時,我還是原來的我……怎麼辦?”

別擔心,你不是一個人在懊惱!很多父母都!這!樣!只是——人家不好意思說(哈哈……)看看下面,你是否找到熟悉的影子?

“知道卻做不到”的育兒之痛!可我明明很認真呀

“我知道父母情緒自控很重要,可看到孩子撒潑打滾,就忍不住朝孩子發脾氣”;

“知道卻做不到”的育兒之痛!可我明明很認真呀

“我知道應該放手讓孩子自己做,可看到孩子遲遲不能穿好,就忍不住幫孩子穿”;

“知道卻做不到”的育兒之痛!可我明明很認真呀

“我知道親子閱讀很重要,可看到手上的事情很多,就忍不住做‘更重要的事’”;

“知道卻做不到”的育兒之痛!可我明明很認真呀

“我知道親子交流父母要以平等的態度,可看到孩子做的各種蠢事,就忍不住指責”;

“知道卻做不到”的育兒之痛!可我明明很認真呀

“我知道學齡前孩子應該以興趣為主,可看到別人都在教認字、學數學,就忍不住焦慮”;

……

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知道很多育兒知識,依然當不好父母,“我做不到啊”,“一遇到問題就忘了”,“你來試試看?”……唉,怎麼回事?

▲爸媽們,為什麼你們會“知道卻做不到”?

古諺曰,“非知之艱,行之惟艱”,即“知易行難”,“知道”,很容易!做?需要付出努力。為什麼會這樣?

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說,我們的大腦有兩套系統,一套叫“快系統”,一套叫“慢系統”。什麼意思?舉個例子:

當你看到孩子兩隻小手在玩粑粑,“快系統”會讓你立即衝到孩子面前,喝令他馬上停止,然後帶孩子洗手,一邊洗還一邊指責孩子是個髒小孩、惹人煩;清洗完之後,你才突然想到,“這是孩子在探索呢,為什麼我會這麼兇惡對待可愛的孩子?”,這是“慢系統”在起作用了。

“知道卻做不到”的育兒之痛!可我明明很認真呀

“快系統”,會根據看到的情景做出迅速反應,它是人的情緒、記憶和經驗作用下的直接結果,帶有人的主觀偏好、錯覺、偏見等各種直覺思維;而“慢系統”,是人理想的決定方式,能調動專注力,帶著理性思考,幫助人做出正確的決策,但“慢系統”喜歡走捷徑和懶惰,常常任由“快系統”肆意妄為。

所以“知易行難”,父母知道了很多育兒知識卻做不到,到了教育孩子、處理事情時往往憑藉直覺行動,是大部分人表現出來的行為。

▲如何解決“知道卻做不到”的窘境?

據說古代也有人曾經問過哲學家王陽明同樣的問題:“為什麼我聽你講了這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王陽明的回答是“知行合一”。有人說:“什麼嘛,說了等於沒說,誰不知道‘知行合一’啊?”這,同樣也是一個“知道卻做不到”的難題。

如何“知行合一”?行為心理學給了很好的回答:“簡單”+“可視化”,能讓事情變得沒那麼難。

具體如何做?

1、簡單,一次改一個問題

行為心理學常常告訴我們,想要易行,付出的成本越少越好,執行起來越簡單越好。不少家長“知道卻做不到”的育兒問題不止一個,建議家長們把最嚴重最想改變的問題排在最前面,一次只改一個問題。

“知道卻做不到”的育兒之痛!可我明明很認真呀

因為當家長一下子面對很多問題,容易產生無力感,很多父母也會落入覺得自己不是合格父母的沮喪,在很多問題面前,人也容易產生拖延心態,那麼離“知道也做到”的目標更遙遠了。

相比之下,一段時間解決一個問題,能給人產生自信和行動力。這好比一個孩子面對一碗滿滿的飯和一碗只有一口的飯,滿滿的飯容易讓他有飽腹感而影響行動。

2、可視化,能起到提醒作用

看不見,容易忘記;每天看得見,便提高行動力。父母們可以把最想先改變的那一項,用筆記下來,貼牆上、門上或冰箱門上,都是不錯的主意。不僅能起到自我提醒的作用,還能在父母們以“快系統”行為後自省。每次看到進步,還能起到正反饋的激勵效果。

“知道卻做不到”的育兒之痛!可我明明很認真呀

有一位單親媽媽,一個人帶著女兒,每天還要上班,生活很拮据,每一次看到女兒各種鬧騰就忍不住衝孩子發火,每一次發火後又後悔。

有一次,她給床鋪替換新被單,去了一趟洗手間出來後,發現新被單已經被女兒畫上了各種塗鴉,壓抑、疲倦、憤怒……一起湧來,她情緒失控地吼叫起來,小女孩哭著回自己房間。看著女兒單薄的小小身影,她這才心裡咯噔了一下:“怎麼又發火了,真是沒用……”她難過地衝過去抱著女兒不停地說“對不起”,母女倆哭成一團。

後來,她在我的建議下,每一次發火都往門上的白紙上畫上紅紅的圓圈,每一個圓圈,每天似乎都在提醒她給女兒帶來的傷害……後來,圓圈慢慢少了,她也學會了情緒自控。

所以,“聽過很多育兒知識,依然當不好父母”,是非常普遍的現象,父母們也不用過於自責,只是,總有人比你努力,也總有人比你更珍視孩子,所以,正視“知行不合一”的自己,每天進步一點點,因為——

再也沒有什麼事情,能比遇見美好的自己更快樂的了!

關鍵字:育兒知識、育兒實踐、親子育兒、早期教育、知行合一

幼兒說,一枚親子心理諮詢師,學習國外幼兒心理研究和知識,分享科學、實用、有價值的育兒心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