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在「放養」你的孩子嗎?當心他走上歧途

第一代獨生子女的父母普遍都很焦慮,20世紀80年代整個社會還很僵化,物質、經濟條件都不好,過上好日子、出人頭地就只有考大學一條路。那時,一到週末就帶著孩子去補課、學鋼琴等各類能加分的才藝的父母到處都是。為了孩子的前途和未來,眾多父母必須“押”著孩子去做很多事。

你還在“放養”你的孩子嗎?當心他走上歧途

現在很多父母看開了,放手了,什麼都不管了:“我什麼課外班都不給他報,讓他快樂一些。我們是散養。”“我不給孩子立那麼多規矩。”“我不過多地管束他,不能壓抑孩子的天性。”“只要他快樂就好,我們不要求他一定如何如何……”不過,這些號稱什麼都不管的父母,細究起來,做不到“什麼”都不管,甚至管得還不少。例如,見人要打招呼,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上學不遲到,等等。

父母管得多或者聲明不管,都是從自己的角度去考慮的,忽略了孩子是需要你管還是不管?孩子需要你管什麼,不需要你管什麼?很多崇尚散養的父母對孩子的完全不管,肯定也會在一定程度上給孩子帶來傷害。

你還在“放養”你的孩子嗎?當心他走上歧途

父母為什麼會這樣?

1、出於自己的心結而散養。

父母對孩子過度散養,往往是其自身有些心結沒有處理好:感覺自己從小到大處處被束縛、被管制,把自己的挫敗和不得志歸因於環境或他人的壓制。這種被動忍受型的父母,會傾向於過度放手孩子的教養,甚至挺身而出,去反抗那些他們認為對孩子約束、壓抑的人或制度。

我們很多人心裡都有一個沒有長大的孩子,那是小時候的自己,帶著未被滿足的需要,倔強地拒絕長大。這個內在的孩子會時不時地鬧起來爭取他的利益,於是我們會在很多成年人身上看到他們不成熟、不理智的行為。

大多數時候,我們壓抑著這個內在的孩子,直到有了自己的孩子,於是,這兩個孩子合體了。我們為孩子所做的一切,大多是為了滿足我們內心這個孩子的需要,而不是為了眼前的孩子。我們自己小時候需要疼愛,現在我們就過度疼愛自己的孩子;我們自己小時候需要自由,現在我們就會過度放縱自己的孩子。

面對這種情況,父母首先要解決的是自己的成長問題,要安撫好自己內在的孩子,讓他長大,這樣才能成為成熟、理智、客觀的成年人,才能當好爸爸媽媽。

你還在“放養”你的孩子嗎?當心他走上歧途

2、拿散養當藉口。

有的父母事務纏身,即便身在家中,也不住地打電話、發短信,運籌帷幄於沙發之上,咂摸回味於飯桌之旁,根本沒有精力和時間去教養孩子。這樣的人如果事業還算成功,家裡物質條件還過得去,就會覺得可以給孩子買到諸如家教、留學等條件;孩子有了這些條件,自動地就會有所成就、會做事了。他們都忽略了自己的“管”與“參與”,除了對孩子的指導,還讓孩子感受到被關注、被期待、被陪伴。

你還在“放養”你的孩子嗎?當心他走上歧途

那麼孩子成長教育中,那些事該管,那些又不該管呢?可以參考以下內容

1、對孩子要有與其年齡相匹配的言行上的要求,例如要有禮貌、要講衛生、要準時等。孩子將來的行為自律,有賴於一開始父母的“他律”。

2、可以不要求結果,但不能忽略過程。例如,不要求孩子必須考100分,但要求孩子主動、認真地學習知識。

3、對於孩子的錯誤一定要管。犯錯誤並不意味著孩子就是壞孩子,我們常常是在試錯中明白了道理,學會了本事。所以,看到孩子的錯誤一定要管,不要喪失了孩子成長的機會。至於什麼是錯誤,每一個家長有自己的定義和標準。

4、要培養孩子的品德,基本的道德準則必須管!例如:誠實、公正、尊老愛幼、獨立自主等等。

5、孩子提出了疑問和要求一定要管,不能拒絕或忽視。

6、如果有人反映了孩子的問題,無論是孩子的老師、同學還是其他什麼人,一定要管。要調查清楚真相,再相應處理,而不要“護犢子”,或者否定別人的看法和意見。

7、選擇散養的父母一般都有一套理論,或者“外國如何”,或者“我小時候如何”。一定要實時檢視自己的理論是否過期,是否與你家的具體情境相符,是否符合孩子的特點,避免教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