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儒學精髓 開創瑜伽文化新時代

播撒仁心大愛 譜寫科學運動新篇章

——本刊專訪孔子第75代傳人、儒瑜伽文化創始人孔祥平

汲取儒學精髓 開創瑜伽文化新時代

訪談背景: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是當今中國發展的時代主題。傳承煌煌華夏文明,汲取泱泱五千年傳統文化之養分,是全民文化自信之源泉。讓文明接力,讓文化紮根,培育弘揚傳統文化的沃土,讓中華大地盛開和諧文明之花,是每一位華夏子孫所肩負的歷史責任。在這種社會背景下,以弘揚傳統文化為目的的文化實體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上到蜚聲世界的孔子學院,下到忙於里巷的市井文化,都在點點滴滴詮釋著我華夏文明的精髓。

儒家文化,影響中國人兩千多年,它的精神早已成為中國人的無意識反應,是中國人獨有的基因。儒家文化在大多數朝代都是國家文化的核心,只是傳承的力度有所差別。如今儒家文化已經邁開全球化步伐,尤其是在中國“一帶一路”的(地)倡導和實施中,許多國家都在學習、效仿中國傳統文化。基於此,融合中國傳統儒家文化和目前社會上流行的瑜伽文化而獨具中國特色的儒瑜伽文化,也因此孕育而生。

而要說到儒瑜伽,開其先河之人則非孔祥平莫屬了。孔祥平,祖籍山東曲阜,孔子第75代傳人,自幼備受儒家文化薰陶,並受過系統的心理學教育,機緣巧合之下又得到多位瑜伽大師的指導,遂萌生博眾之長、濟世蒼生之念,結合中國特色,獨創儒瑜伽文化,撒播仁心大愛,行走在倡導科學運動的最前沿,受到業內廣泛讚譽。

“儒瑜伽”,顧名思義,其是將中國人的思想和文化注入到瑜伽理念中,以瑜伽本原之心,用儒家基底之智(身、心、靈、智的完美統一),形成的有中國特色的瑜伽體系,孔祥平女士就是這一文化的先行者、倡導者、踐行者。

筆者初見孔祥平女士,有種熟悉好友相見的感覺,她親切,優雅,謙遜,熱情,沒有任何距離感。在輕鬆開心的聊天中,筆者深深感受到她創新瑜伽文化的使命感,傳遞科學運動理念的責任感,博採眾長,厚積薄發,以一種全新的理念和方式在革新中國人運動習慣。

汲取儒學精髓 開創瑜伽文化新時代

第一篇章:儒瑜伽文化的“先行者”

融合儒家文化 創新瑜伽運動

“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現代人工作和生活壓力不斷增加,各種心理問題層出不窮,如果長期得不到解壓,就會導致心理障礙,身體也會頻頻亮起紅燈。”孔祥平女士有著長期的心理諮詢從業經歷,在她看來,雖然大眾健康意識在增強,心理健康問題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但由於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很多人對心理健康諮詢仍是諱疾忌醫,這就導致了很多人身體出現亞健康狀態。

亞健康已成為國民健康大隱患,如果不重視會帶來嚴重後果。孔祥平女士創立儒瑜伽文化中心的初衷,正是為了利用瑜伽體式與良好的瑜伽引導語去理療更多情志疾病、舒緩疾病帶來的痛苦,以達到身體康健的目的。而她作出融合中國傳統儒家文化和目前社會上流行的瑜伽文化這一創新性舉措,並非一時衝動,而是在大量案例調研和實踐檢驗後深思熟慮之舉。

“瑜伽,起源於印度,其運用古老而易於掌握的技巧,改善人們生理、心理、情感和精神方面的能力,是一種達到身體、心靈與精神和諧統一的運動方式,包括調身的體位法、調息的呼吸法、調心的冥想法等,以達至身心的合一。”孔祥平女士指出,瑜伽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進入中國,但經過近40年的發展,中國人對於瑜伽的理解仍然停留在體式上,大多數中國人對於瑜伽的理解都停留在那些類似柔術的高難動作上,很少有人去深入研究瑜伽文化的真正內涵,對於精神層面的精進並沒有任何進展,最主要的原因是瑜伽文化沒有得到本土化,沒有與之融合的有效載體。

孔祥平女士表示,瑜伽在中國想要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瞭解瑜伽內涵是基礎,本土化元素的注入是根本,加入本土化元素的外國文化才會在中國得以發揚並傳承。本土文化根基越深它的生命力就會越持久。瑜伽進入中國同佛教進入中國一樣,也需要融入中國文化,將中國人的思想和文化注入到瑜伽理念中,演化出帶有中國思想並適合於中國人的瑜伽。“在中國,理性意識建立的基礎就是儒家的思想精髓,孔子是中國文化最偉大的軸心人物,他不僅是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中國社會制度的鼻祖。儒家文化為社會提供了一個社會道德規範。直至今日,儒家文化一直是中國社會治理的主導力量,探究原因,儒家文化不僅僅是對道德的規範,更多的是對於人行為的規範。所以,瑜伽文化在中國本土化,儒家文化當屬不二之選,以瑜伽本原之心,用儒家基底之智,即身、心、靈、智的完美統一,形成了中國的瑜伽體系。”

需要指出的是,與其說是孔祥平女士選擇了儒瑜伽,不如說是儒瑜伽選擇了她,可以說是時代讓她擔起弘揚儒瑜伽的重任。首先,孔祥平女士有著深厚的心理學知識積澱,作為孔子第75代傳人,耳濡目染之下,對儒家文化“仁、義、禮、智、信”的傳承條件得天獨厚,儒瑜伽在傳統瑜伽的基礎上,融入心理學與儒家哲學思想,把空洞的哲學帶入普通生活,這樣生活中的苦與樂就有了哲理,讓我們每個人能夠真實面對自己的成長與進化。其次,孔祥平女士多年前便開始修行古印度瑜伽,並得到多位名師的指點,這樣就讓她可以在傳播儒瑜伽文化的時候有了現身教學的基礎,通過實踐教學,利用簡單舒緩的瑜伽基礎體式與呼吸調整、適度的心靈引導語安撫緊張疲勞的身心,轉移人們對於某一件事、某一個人的過度關注與焦慮,創造了新思維模式,將新意識引導到一個舒暢寧靜的思維空間,精神得以解放,達到減壓祛病的目的,身體得到健康。

汲取儒學精髓 開創瑜伽文化新時代

第二篇章:儒瑜伽文化的“實踐者”

推行儒瑜伽文化,助力社會和諧

“儒瑜伽文化創立以來,歷經多次調整和完善,現已形成一套專業、規範的瑜伽文化體系,經實踐檢驗,學員練習取得的效果顯著。”孔祥平女士表示,儒瑜伽特點是:簡單、易學、易記、可隨時隨地進行瑜伽習練,絕對生活化,適合於任何人群,不受場地和環境所限。最重要的是儒瑜伽不僅僅停留在瑜伽健身層面,更多的是深入內在,培養習者心性,創造出原本屬於他但過去並沒有擁有過的另一個思維方式或空間,這個方式的創造會讓習者每一個今天都比每一個昨天過的更好。這就是心學的目的,也是儒瑜伽的最終目標。儒瑜伽涉及眾多領域學科:哲學、美學、心理學、傳統文化、社會關係、人際關係學、運動學、解剖學、生理學等等。如果一個人在健身的同時,心性也得到鍛鍊,締造了和諧的社會環境,這項運動的普及也必將成為一種社會責任。

孔祥平女士不遺餘力地推行儒瑜伽文化,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受益群體對她也是無比感激。去年,家住河東區的趙女士和她的女兒曾慕名而來,向孔祥平女士求助。趙女士上高中的女兒因不堪來自家庭和學校的壓力,患上了重度抑鬱症,幾度想要自殺,原本幸福的家庭面臨支離破碎。趙女士一家想了無數辦法想治癒孩子,吃藥,看精神科……最終都以失敗而告終,眼看著孩子的精神狀態一天不如一天,一家人陷入深深的絕望之中。好在天無絕人之路,朋友向趙女士推薦了孔祥平女士的儒瑜伽,聽說這種創新運動在減壓祛病上大有裨益,便立即趕來求助。

“經過與趙女士母女的溝通後得知,趙女士的孩子患病,一方面是來自家庭原因,趙女士對孩子期望度極高,孩子回到家需要抓緊一切時間學習,並且房門24小時敞開以便隨時監督;另一方面,由於臨近高考,孩子在學校也處於課業的高壓之下。這樣一來,孩子精神始終高度緊張,可以說完全沒有個人的空間和自由,時間長了精神肯定會出現大問題。”孔祥平女士說,找到問題的根源後,她為趙女士母女制定了科學、嚴謹的康復方案。第一步,先進行心理疏導,要求趙女士立即停止錯誤的家庭教育觀念,給孩子自由的空間和充分的信任,因為趙女士不改變以往做法,孩子的康復就無從談起;對孩子方面,以引導和疏導為主,採取相應方式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從以往的高壓狀態下解脫出來,讓孩子認識到生命的可貴之處。第二步,帶著孩子做儒瑜伽運動,利用簡單舒緩的體式與呼吸調整、適度的心靈引導語安撫孩子緊張疲勞的身心,創造新思維模式,讓孩子精神得以解放,經過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孩子抑鬱症狀基本消除,已經可以回到學校上學了。第三步,後期跟蹤鞏固康復狀況,為孩子制定了“學習+運動”相結合的方案,經過半年的時間,孩子完全痊癒,並且順利考入山東一所本科大學。

根據調查:人的壽命與其父母壽命、智力、社會活動、運動、心理、睡眠、陽光、外界環境等因素有著密切的關係。但是這裡起著決定性因素的是心理因素。從心理學與中醫學角度來看,疾病產生與人內在的情緒密不可分,所謂百病由心生就是很好的說明。這裡的心不是指器官心臟,而是指情緒。也就是人的情緒主導著人類的健康。

“穩定情緒的辦法需從兩個方面入手,首先就是培養自己良好的修養和高尚的情操,建立堅定信仰,提高適應外界變化的能力,培養良好的社交習慣,保持穩定愉悅的心情;其次,要進行科學的體育鍛煉,運動會分散過度集中的注意力,緩解精神壓力和消極情緒,同時增加肺部的進氧量,血液的含氧量,提高人體的活力,削減精神壓力和消極情緒對人體的影響。做到以上兩點會讓身心獲得愉悅與穩定,同時我們的思想也會隨之改變,寬容、理解、同情等積極情緒就會佔據你的內心世界,人就會獲得平靜與健康。”孔祥平女士表示,儒瑜伽針對性疾病解析以及瑜伽理療法,在多個領域取得了突破。

首先是失眠症,失眠症的存在主要是對白天活動表現的影響,例如感覺疲勞、煩躁、情緒失調、注意力不集中和記憶力差等,所以失眠者的能力和效率往往降低。患者一般進入睡眠的潛伏期延長,睡眠時間縮短,在入睡過程中生理性覺醒增多。瑜伽運動可以調整神經功能活動,使高度緊張的精神狀態得到恢復,陰陽達到平衡,可有效理療神經衰弱、健忘失眠、神志不寧等症狀。

其次是“三高症”,即 高血壓、高血糖( 糖尿病)和高脂血症。這是由於長期的消極情緒主導我們的身體,不同的消極情緒對應著引起不同的疾病,三高症也是情志疾病,當我們神經在緊張、壓力、恐懼、焦慮、抑鬱等心理因素的影響下,外加長時間飲食問題(不規律、多脂、多糖、多醇)等因素,再加之現代人的通病“懶”,很少有合理的科學運動,導致人身體機能衰退和減慢,三高症也就應運而生。而通過儒瑜伽修習,一是保持心情舒暢,避免大喜大悲;二是生活有規律,做到勞逸結合;三是合理飲食,避免 肥胖;四是積極參加體育運動,適當的運動鍛鍊能舒筋活絡,暢通氣血,對預防“三高”疾病有積極的輔助作用。此外,再根據自己的愛好特點,常聽聽優美的音樂,使心情舒暢,身心得到放鬆,從而避免因過度緊張而使血壓升高。

第三是更年期綜合症。孔祥平女士在日常的工作中接觸到大量的男性和女性客戶,經過她的總結和分析,在目前物質文化極大豐富的時代,現代人士更年期也呈現年輕化趨勢。究其原因,影響人們更年期的因素主要包括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地域因素、婚姻質量、生育年齡、精神與心理因素、生活習慣及疾病與治療藥物因素等。在孔祥平女士看來,經常鍛鍊身體,瑜伽是最好的緩解和調理更年期綜合徵的鍛鍊方式。

此外,儒瑜伽在肥胖調節上也獨具優勢。肥胖是體內脂肪,尤其是甘油三酯積聚過多而導致的一種狀態,其極具危害及伴有併發症,比如增加死亡率、易導致脂肪肝、膽囊炎、膽石症及脂肪肝、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骨關節疾病等。通過儒瑜伽的調節,可有效減輕各類疾病的發生,修生養息,追求生活快樂、享受成果的時間,這段時間健康的身體、平穩的心態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汲取儒學精髓 開創瑜伽文化新時代

第三篇章:儒瑜伽文化的“倡導者”

養成科學運動習慣,強健國人體魄

“創立儒瑜伽文化中心,並不僅僅侷限於瑜伽文化本土化這一點,而是通過儒瑜伽這一卓有成效的科學運動項目,倡導國人在物慾橫流的當下,養成科學運動的習慣,強健國人體魄。”孔祥平女士以一己之力,奔走在儒瑜伽文化的推廣呵護道路上,其最終的目的是,用極具本土文化特色、簡單易行的儒瑜伽,讓國人意識到養成科學的運動習慣對於個人、家庭、國家的重要性。

法國著名思想家伏爾泰有這樣一句名言:“生命在於運動”,宇宙中所有生命的誕生都源於運動,即運動誕生了生命,如果沒有了運動,生命也就不會存在。當然,缺少運動,生命也是短暫的。健康的身體需要運動來保證,而人生最大的財富正是健康。在中國近代,毛澤東主席更是鮮明地指出,要把個人鍛鍊和提倡體育與整個國家民族的命運結合起來。他曾說:“動以營生也,此淺言之也;動以衛國也,此大言之也。”這句話的意思是:體育運動,說淺顯點,是為了維護健康;說重要點,是為了保家衛國。總而言之,要想擁有這筆財富,最佳的方法就是,加強身體鍛鍊,讓運動成為習慣。

“儒瑜伽是一門哲學,也是修行之道,同時,儒瑜伽更是一門神聖的藝術——心靈藝術。說它是一門哲學,因為它在生活中每時每刻都會體現出人生哲理及處世態度,說它是一門修行之道,因為它能夠塑造和改變人心性自由通路,得到平和、寧靜與智慧。”孔祥平女士對儒瑜伽的發展前景持樂觀態度,從內外因來看,中國都需要儒瑜伽這種既傳承儒家文化又極具可行性的運動文化的橫空出世。具體來看,一方面,在國外,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已成為社會共識,青少年入學、求職,科學運動習慣早已成為重要的考核因素,其是與健康、快樂有關的一種生活方式,在提升體質的同時,還有利於完善青少年的心理發育和社會適應能力,是國民素質提升的重要體現。另一方面,儒瑜伽是融合儒家文化的中國自己的瑜伽文化,是一種對中國民眾個人、家庭、國家都有極大裨益的運動文化,其最終將成為社會一大主流文化,勢必為中華崛起添磚加瓦,為健康中國貢獻應有的力量。

汲取儒學精髓 開創瑜伽文化新時代

孔祥平與儒瑜家(天津)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儒瑜伽文化倡導者駱麗珠親切合

“一身動則一身強,一家動則一家強,一國動則一國強,天下動則天下強。”300多年前,清代思想家、教育家顏習齋曾強調過運動對於家庭、國家和民族的重要性。

“將心置於開闊,將意識置於專注,將愛灑落每一個角落,陽光會永遠與你為伍,健康會伴你左右,心智指引你成功。”在二十一世紀,孔子第75代傳人孔祥平女士,孜孜不倦創新儒瑜伽文化,以瑜伽本原之心,用儒家基底之智,形成了中國的瑜伽體系,不遺餘力倡導國人養成科學運動習慣,以強健國人體魄為使命,以助推中國和諧社會為願景,呼籲全社會行動起來,將儒瑜伽發揚光大,讓國人都能夠優雅享受燦爛豔陽下的幸福生活。

汲取儒學精髓 開創瑜伽文化新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