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死亡不可怕,最可怕的是這麼窮居然還活著

看完《我不是藥神》,心頭一直有一種被堵塞的感覺。

再看到截至今天實時更新的票房已經超過了14億, 內心又有一種暢快的感覺。

這是對於現實和理想的兩種態度。油然而生的是對生與死,以及每一個普通人對於求生和怕死的本能反應。

《我不是藥神》:死亡不可怕,最可怕的是這麼窮居然還活著

《我不是藥神》被譽為中國版的《熔爐》,一片讚譽有加。這樣的現實題材電影能夠過審上映,而且劇情探討的是壓在中國老百姓肩上三座大山之一的“看病難”問題,的確是一種進步。

影片從徐崢飾演的一個賣印度神油的小商販程勇切入。開了一家賣保健品的小店,生意慘淡,常常因為交不起房租而被房東鎖大門,因為窮,妻子帶著兒子準備出國。父親病危急需做手續,可是又交不起動輒數萬元的手術費,似乎一切都陷入了絕境。

然而,當一位患有慢粒白血病的患者呂受益(王傳君飾)突然意外闖入他的小店,以為他憑藉走私印度神油就能夠走私治療白血病的印度仿製藥“格列寧”而祈求他做代購的時候,程勇原本灰暗的世界突然就迎來了一片曙光。

憑藉印度仿製藥每盒僅售500元,和正版藥療效一樣的奇效,但是國內售價卻40000的抗癌藥之間巨大的暴力差價,程勇看似有驚無險地依靠五人小組組成的小作坊成為國內獨家代理實現了成功發家致富。

而在這個五人小組中,患有慢粒白血病的呂受益,原本不打算苟活於世,儘管遭受病痛折磨被天價藥拖垮全家,但是看到剛剛出生不久的兒子,又對這個世界有一絲希望。

《我不是藥神》:死亡不可怕,最可怕的是這麼窮居然還活著

女兒患病的思慧,丈夫拋棄他們,她只能一邊在酒吧跳鋼管舞掙錢,一邊照顧女兒治病。

同樣得了慢粒白血病的“黃毛”離家出走,家人以為他死了,可是他卻苟活於世,沒有錢買藥,只能通過搶劫的方式從程勇手中搶藥活命。

劉牧師通過勸人信奉真主來緩解慢粒白血病的折磨,最終也因為心動加入販賣印度神藥的團隊。

以及那些來自上海乃至全國各地的患有慢粒白血病的各色病友,他們對於病症帶來的死亡的恐懼似乎已經麻木不仁,面對死亡,他們更想活下去。

可是,表面上是面對國內研發生產的天價“格列寧”買不起而等死的坐以待斃,死亡在這些人面前並不可怕,實則真正可怕的則是因為貧窮導致的對於無望生活的被無情拋棄。

死亡不可怕,最可怕的是這麼窮居然還活著。

對於患有不治之症的人來說,活著本身已經很難很難了,而且要為了不斷的活下去,他們還要承受著天價藥帶來的家破人亡的一次又一次的打擊。

很多人很容易把矛頭指向那些不良甚至黑心商家,譴責他們為什麼不便宜點甚至免費給他們供應藥品?

當這種譴責被無限放大的時候,很多時候,道德的大旗真的可以將這些商家綁在上恥辱柱上。

可是,道德綁架往往又是民憤的深淵,當你凝視深夜的時候,深淵也在凝視你。

天價藥、醫院、商家、經銷商,他們真的有罪嗎?

其實並不是他們有罪,而是因為仇富心理一點就著,尤其對於底層人民來說,看病難,看病貴一直是懸在頭頂的達摩克利斯劍。

究竟是因病致窮,還是越窮越有病,已經是一個死循環和無解的死扣。但是,當你從醫院走一遭之後,你就會發現,真正的病幾乎都是因為窮導致。

因為窮,本來可以通過高昂的進口藥和最好的醫生做手術可以挽救生命的幾率被無情剝奪。

因為窮,本來幸福美滿的家庭被長期的病痛糾纏醫治耗光了所有的積蓄,導致家破人亡。

《我不是藥神》:死亡不可怕,最可怕的是這麼窮居然還活著

《我不是藥神》裡的被警察抓起來的老奶奶面對週一圍飾演的警察說:

我病了三年,四萬塊一瓶的正版藥我吃了三年,房子吃沒了,家人被我吃垮了,現在好不容易有了便宜藥,你們非說他是假藥。

這藥假不假,我們能不知道麼,那藥才賣500塊錢一瓶,藥販子根本沒賺錢。誰家不遇上個病人,你就能保證你這輩子都不生病麼?你們把他抓走了,我們都得等死,我不想死,我想活著。

很多時候,因為窮就只能等死,因為窮就只好等死。

病人的生存困境、藥販子的道德困境,警察的倫理困境,都抵不過疾病導致的窮以及窮而無法醫病帶給人的絕望以及對生的渴望。

之前那些爆文《流感下的中年》中描述了“人到中年不如狗”的艱辛和無奈,很多時候,這個世界,對中年人是最殘酷的。

都說,成年人的世界裡沒有“容易”二字,那麼,對於中年人來說,他們的世界裡就連說“容易”二字的權利都沒有。

總而言之,光是活下去,就用盡了全力。死亡不可怕,最可怕的是這麼窮居然還活著。

《我不是藥神》:死亡不可怕,最可怕的是這麼窮居然還活著

電影裡有句臺詞很扎心:“這世上只有一種病,無藥可醫,窮病。”

知乎上有一個高贊回答:你在哪一個瞬間覺得錢真的很重要?

一個網友這樣回答:金錢的重要性在於它決定了你對生活的控制權。

可是,每個人為什麼都渴望活著,因為活著真好。

【羿雲天,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自媒體主編,心理學愛好者。原名徐亨福,生於蘭州,現居鄭州。專注婚姻情感、家庭教育、心理學原創作者。有料有態度,更有溫度。新浪微博:羿雲天;微信公眾號:羿雲天說(ID:yiyuntianshuo)】

1、不要總是等到人死了才重視,甚至還想著用輿論誤導視聽

2、“我曾經想到過死,但是又覺得不能就這樣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