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節試驗區30年統戰情」民革中央幫扶納雍縣:情滿山鄉果壓枝

新語按

1988年,國務院批准建立以“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人口控制”為主題的畢節試驗區。30年來,統一戰線堅持把畢節試驗區作為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實踐平臺,發揮優勢、突出特色,傾力參與畢節試驗區建設,創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助推貧困地區發展的成功經驗。即日起,“統戰新語”將刊發系列文章,介紹30年來統一戰線有關方面參與支持畢節試驗區改革發展、助力脫貧攻堅的生動實踐,共同見證烏蒙腹地、花海畢節的蛻變新生。

畢節試驗區建立後,納雍縣被國務院確定為民革重點扶貧聯繫縣。民革提出了“納雍不脫貧,民革不脫鉤,納雍脫了貧,民革不斷線”的口號,“把納雍的事當作民革自己的事”,舉全黨之力幫助納雍發展區域經濟,培育支柱產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教科文衛事業發展,為提高貧困人口素質、推動納雍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做了大量工作。

民革中央幫扶納雍以來,納雍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人民生活狀況發生了顯著變化。這是民革深入推進“同心”實踐,全面攜手納雍人民所取得的豐碩成果。

成 果

智力幫扶在前 教育發展優先

1992年4月,民革中央首次組織農、林、畜牧、化工、地礦、醫藥等方面專家前往納雍縣考察。考察組走進姑開鄉陶家寨一間土屋裡,只見學生們坐在自帶的小凳子或石頭上,30多個孩子擁擠在不足10平方米的土屋裡。用苗漢兩種語言教學的民辦教師陶中友,月收入只是由縣民委、縣鄉財政幾方面湊起來的25元錢,還要拿出一部分給學生買本子,而眼前已3個月沒有領到“工資”。此情此景,讓考察組每一位成員都感到痛心。這直接促成了民革中央確定“扶貧必先扶志,治窮必先治愚”的智力支邊扶貧思路。民革中央機關把每年的2月18日定為民革中央機關向納雍獻愛心日,機關幹部連續多年從個人工資中捐款資助納雍貧困兒童入學。

到2000年,民革調動各方面力量,為納雍教育注資200多萬元,改造和新建12所希望小學,使5000多名兒童改善了學習條件,3000多名失學兒童重返課堂。經過民革中央多方努力,納雍縣被國家列入“普六”義務教育扶貧工程試點,1997年至1999年,國家投資1283萬元,省配套747萬元,地區配套204萬元,縣配套552萬元,在納雍全縣共建小學128所,總建築面積7094平方米,最終使納雍在2000年實現了“普六”,併成為實施義務教育扶貧工程的先進典型,受到國家教育行政部門的表彰。

2007年和2016年,民革中央分別在貴陽和畢節舉辦民革全國民辦教育工作經驗交流會,會後均組織學校校長赴納雍縣開展合作辦學考察洽談及扶貧調研活動。從2007年至今,上海新紀元教育集團投入累計1800餘萬元,每年幫扶50位品學兼優、家庭困難的納雍學生,至今已幫扶396位納雍籍學生,其中268位已經畢業,他們第一年全部考上本科,第二年起100%考取重點大學,多位學子被清華、北大等名牌大學錄取。11年來,新紀元集團還為納雍教育系統組建各類培訓班48期,培訓當地校長教師約7400人次,接收納雍縣60餘位教育幹部到集團學校掛職鍛鍊。2016年,民革黨員遊忠惠創辦的海雲天投資控股集團向畢節市捐贈為期5年價值1000萬元的“基礎教育質量檢測評價”服務,幫助建立區域教育質量標準,改進和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2011年和2016年,民革中央在北京分別召開“東中部民革組織幫扶納雍工作研討會”和定點幫扶納雍縣工作研討會。民革中央每年組織東中部民革組織赴納雍縣開展“同心·博愛行”活動,加大東西扶貧協作,拓展幫扶形式和內容,不斷完善了東中部民革組織聯手幫扶工作機制。民革中央主席萬鄂湘多次強調“在重視物質脫貧的同時,高度重視精神脫貧問題”。

民革中央把“精神扶貧”作為拓展幫扶工作廣度的新內容,瞄準鄉村兒童特別是留守兒童,探索開展了一系列幫扶工作。2017年,民革中央中山博愛基金會出資400萬元援建納雍縣昆寨鄉民族中學,解決全鄉初中學生和留守兒童的寄宿需求。如今,新教學樓、新宿舍樓、學生食堂、公廁、塑膠運動場均已投入使用,學校設施齊備,面貌煥然一新。民革中央還組織山區貧困家庭留守兒童參加“中山博愛夏令營”活動,幫助他們開拓視野、增長見識,促進健康快樂成長。

「毕节试验区30年统战情」民革中央帮扶纳雍县:情满山乡果压枝

2017年7月,民革中央為納雍縣貧困家庭留守兒童舉辦“中山博愛夏令營”活動,民革中央主席萬鄂湘在開營儀式上與學生們親切交談。

「毕节试验区30年统战情」民革中央帮扶纳雍县:情满山乡果压枝

納雍縣昆寨鄉民族中學

2017年8月,民革中央聯合有關部門在納雍縣舉辦“美麗家鄉·科普環保公益電影萬里行”活動,開展公益電影放映、農業科技培訓等系列活動,豐富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增強生態文明理念和環保意識,倡導綠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努力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美好願景。活動開展以來,在當地播放農村科教片1000餘場,優秀國產電影3000餘場次,受益群眾達54萬餘人次。

開發優勢資源 培育經濟支柱

納雍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其中煤炭儲量就達123億多噸,可開採儲量66.57 億噸,佔全省儲量的12.4%。然而,長期以來,納雍人守著金銀山,過著窮日子。民革中央看到了納雍煤炭資源優勢,多次派遣煤炭專家到納雍把脈問診。1993年的5月,民革中央邀請中國地方煤礦公司負責人到納雍考察,把整頓煤炭開採秩序、關停小煤窯作為重點。之後,又促成中國地方煤礦公司將納雍縣列為第二批商品煤生產基地縣,為納雍縣對煤炭行業實行“五統一”管理創造了條件。

世紀之交,中央作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決策,“西電東送”被列為重點項目,給納雍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如何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 納雍縣委、縣政府提出了舉全縣之力,依託煤炭資源謀發展經濟的思路,爭取建設大型發電廠,建成能源大縣,得到了民革中央的贊同和大力支持。1999年2月,民革中央邀請中央國家機關26個單位的負責人到民革中央禮堂參加一個特殊的新春茶話會。會上納雍縣政府負責人向國家電力公司規劃計劃司作納雍發電廠爭取立項意向的專題彙報,納雍從此與國家電力公司牽上了線。1999年5月,民革中央邀請國家電力公司有關部門陪同時任民革中央常務副主席周鐵農到納雍考察,為爭取納雍發電廠立項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2000年4月,中國國際工程諮詢公司專家組赴納雍對納雍發電廠進行評估,肯定了建設納雍火電廠項目的可行性和必要性。2000年1月26日,原國家計委批准納雍發電廠立項。當晚消息傳到納雍,縣城一片歡騰。

「毕节试验区30年统战情」民革中央帮扶纳雍县:情满山乡果压枝

納雍發電一廠全景

在民革中央、省、地和電力部門及其相關單位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兩座規劃裝機容量4×300MW大型火電廠先後落戶納雍,成為納雍經濟加快發展的火車頭。納雍發電一、二廠建設投產後,每年電煤消耗量在740萬噸以上。納雍縣委、縣政府加大了招商引資力度,吸引客商到納雍投資,創辦煤炭企業。其中,設計規模為300萬噸的中嶺煤礦,由水城礦業集團公司投資9億元承建,該礦於2001年12月開工,2003年12月正式投入生產,在同行中創下了“建設速度最快、設備最先進、投資最省、用人最少”4個之最。

比德煤礦、五輪山煤礦等大型煤礦和貝勒煤礦、左家寨煤礦、德科煤礦、王家營煤礦等中型煤礦相繼建成並投產。其餘規劃保留的鄉鎮煤礦,分佈在納雍23個鄉鎮。煤電建設帶動了納雍各行各業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渠道,為納雍人民脫貧致富創造了良好的機會,快速增加了納雍財政收入,使納雍邁入了經濟發展快車道。

援建基礎設施 打通致富通道

落後的交通條件是制約納雍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大瓶頸。時任民革中央主席李沛瑤向交通部寫了親筆函,呼籲幫助改造納雍至水城公路。交通部先後安排投資1900萬元,於1994年5月動工修建,將納雍至水城公路改造成為三級柏油路。

1997年,納雍至水城公路全面改造完工,結束了納雍沒有柏油路的歷史。改造後的納雍至水城公路,為煤電經濟的有序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民革中央還積極幫助爭取資金700多萬元,完善了納雍縣化作鄉至大方縣貓場鎮、納雍縣維新鎮至水城縣南開鄉、納雍河至六枝特區牛場鄉三條出口公路。2008年國家規劃建設了廈蓉、杭瑞兩條在納雍縣交匯的高速公路,以及織納鐵路項目。民革中央在項目立項爭取和路線走向設計等過程中做了大量工作。高速公路和鐵路打開了納雍通往外界的山門,結束了地無寸“鐵”的歷史,納雍從此融入了現代交通體系

。1991年至今,納雍對外通道從低等級公路到通高速公路、通鐵路,群眾生產生活出行從山路到“兩硬化”工程連組入戶,全縣通車裡程從446.7公里增加到4122.5公里,實現了由封閉落後向高速時代的轉變。

此外,民革中央還協調落成金蟾水庫等一批重點骨幹水源工程和150餘個“同心”水窖水點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極大增強了全縣水資源調控和保障能力。

加強科技培訓 調整農產結構

納雍是資源大縣,也是農業人口大縣。農業經濟發展對於實現納雍的可持續發展,解決“三農問題”具有重要意義。民革中央促成中國農業大學幫助納雍縣編制生態農業產業發展總體規劃,對培育納雍縣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納雍縣經濟社會和諧發展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產生了積極、深遠的影響。

為轉變納雍“養牛為種田,養豬為過年”的小農經濟觀念,民革中央積極做好農業科技培訓、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這篇大文章。1998年4月,民革中央邀請中國農學會組織有關專家前往納雍考察後,當即將納雍的3個村列為“科教興村”試點。2004年6月,民革中央聯繫清華大學現代遠程教育扶貧中心在納雍縣建立遠程教育教學點,使地處偏遠山區的納雍,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共享清華大學優質教育資源,開闢了一條培養人才的重要途徑。2006年,民革又投入15萬元在納雍縣建立“農民技能培訓多媒體教室”。民革中央協調農業部將納雍列為《綠色工程證書》試點縣,每年由貴州撥款給納雍培訓農技人員,上萬名農民拿到《綠色工程證書》。在民革中央的積極協調和推動下,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辦將納雍列為第三批農業綜合開發試點縣。

民革發揮知識密集的優勢,組織土壤、肥料、小麥、水稻、玉米、土豆、蔬菜、果樹、畜牧、水利、茶葉等各方面的專家,深入納雍縣農村培訓指導,推廣技術,培養了一大批鄉土科技種植示範戶和鄉土人才。民革中央委派安順市民革黨員農業專家李國瑞赴納雍縣指導商品蔬菜種植。李國瑞教授在新房、陽長的田間地頭,手把手向農民傳授蔬菜種植技術。由李國瑞教授編寫的《納雍蔬菜種植技術》一書,至今還是農民手中的寶貝。經過幾年努力,蔬菜生產不僅滿足了本縣的需要,還遠銷到四川、重慶等地。納雍建立了許多蔬菜生產專業村,以長溝村為代表的蔬菜生產基地,每畝最高產值達到8000元,戶均收入達2萬元。2005年,民革中央組織農業專家赴納雍縣考察。針對納雍縣經濟結構單一和人口現狀的情況專家指出,生態農業產業對於納雍縣實現可持續發展和解決“三農”問題具有深遠意義,並提出幫助納雍縣編制生態農業發展總體規劃,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2006年規劃在北京通過專家論證並在納雍縣得到實施。

中國茶科所研究員許允文是民革中央邀請的茶葉專家。頭髮花白的他在納雍茶山上一蹲就是一兩個月,把發展有機茶的理念種植到了納雍茶農心中。納雍茶葉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步走上產業化之路,離不開這位“納雍茶葉之父”的辛苦工作,是他幫助制定了《納雍縣2005-2010年茶葉產業發展規劃》,並進行了大量技術培訓。

為納雍茶葉產業立下汗馬功勞的,還有來自河北省的民革黨員任繼成。2013年,任繼成經過大量的調研、考察,撰寫了《納雍茶產業品牌建設與市場營銷策劃方案》,制定了納雍茶產業發展的“導航圖”,在全縣實行統一加工工藝、統一茶園管理、統一產品標識、統一品牌創建、統一市場營銷的“五統一”管理,並制定了納雍有機茶相關標準。目前納雍有機茶園認證達到2.8萬畝,其中6900畝經過美國和歐盟標準嚴格的有機認證,走在了貴州省的前面,納雍茶葉產業又上一個新臺階。

經與中國農業大學聯繫,民革促成了納雍糯谷豬、瑪瑙紅櫻桃和黑琥珀李子等特色農業項目的有機食品認證,使這些有一定發展潛力的地方特色農業項目得到了國家認定,具備了可以預期的市場前景。民革黨員徐富軍培育出的瑪瑙紅櫻桃優良品種,已成為納雍數萬農民致富的支柱產業。

「毕节试验区30年统战情」民革中央帮扶纳雍县:情满山乡果压枝

民革黨員、貴州大學教授夏玉芳在納雍縣陽長鎮核桃寨村向村民們傳授果苗栽培要領。

據不完全統計,1992年以來,民革共組織各方面領導專家學者近千人次,累計開展各類農業培訓班數百場次,培訓各類人員數萬人次。特別是從2001年開始,民革中央將扶貧工作重心下沉,選擇了年人均收入不足600元,苗、彝族等少數民族人口占87%的核桃寨村作為重點扶貧聯繫村,在幫助該村解決脫貧問題的同時,積極探索建立文明富裕的社會主義小山村的發展模式。民革中央採用參與式扶貧的方式制定村級發展規劃,並調動各級民革組織投入和協調資金1000多萬元,先後在該村實施了水窖、養殖場、經果林、蔬菜基地、廣場、通村硬化路、片區綜合治理等一批“同心”項目。經過多年努力,目前核桃寨村經濟、社會、生態各方面取得了長足發展,村寨面貌也發生了巨大改變,核桃寨村參與式扶貧方法已成為納雍全縣村級扶貧工作的範本,對推動全縣新農村建設發揮了示範作用。

特 點

真心實意幫扶 密切關注民生

多年來,民革中央歷任主席李沛瑤、何魯麗、周鐵農、萬鄂湘多次帶隊深入畢節和納雍開展調查研究、認認真真幫助解決實際問題。

「毕节试验区30年统战情」民革中央帮扶纳雍县:情满山乡果压枝

1993年9月,時任民革中央主席李沛瑤到納雍縣姑開鄉參加陶家寨希望小學的開學典禮,並向師生贈送慰問金和文具用品。

何魯麗在與納雍的幹部群眾座談時說,“我們要動員全體民革黨員一如既往地支持納雍縣各族人民的脫貧致富和經濟社會的發展,不脫貧不脫鉤。即使了脫貧,民革也不斷線,一如既往地支持納雍縣”。

畢節試驗區專家顧問組副組長鬍敏,對納雍有著一種獨特的情結,他說:“我一踏上納雍的土地,就和這裡分不開了。”

被納雍幹部群眾親切地稱呼為“鄭大姐”的民革中央幹部鄭心楠,在一篇文章裡寫道:“在第一次踏上這片貧瘠的土地時,我的心震撼了,淚水流下了,責任意識到了,從此與這裡的人民結下了不解之緣……”鄭心楠40多次往返納雍,為納雍脫貧出主意、想辦法,動用一切關係,使一個大山深處的小縣在京城小有名氣。人們稱鄭心楠為“納雍駐北京辦事處主任”。

民革中央領導和各級幹部、各省市的民革黨員企業家、專家學者,都把對納雍的幫扶視為一項崇高的使命,無私地傾注真情和汗水,貢獻力量和智慧。

發揮智力優勢 廣泛調集資源

在幫扶納雍的過程中,民革中央發揮智力密集的優勢,在建言獻策、謀篇佈局和提高人口素質、開展實用技能培訓等方面,做了大量影響深遠的工作,彌補納雍的短板;發揮聯繫面廣、資源豐富的優勢,積極奔走聯絡,為納雍引進項目、引進資金等方面做了大量牽線搭橋的工作;全黨動員,上下一心,“各出一道菜、共辦一桌席”,持續助推納雍經濟社會發展。

緊密結合實際 走在時代前列

早在1993年,李沛瑤到納雍考察時就說,“納雍有資源優勢,要有商品經濟觀念,要看高一點,抓住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有利時機,練好內功,貧窮落後的面貌是可經改變的”。

本世紀初,周鐵農到納雍調研煤電建設時說,“納雍儘管條件差,但有發達的基礎,大環境也有一些優勢,只要抓住機遇,納雍一定能變成經濟強縣”。

2007年8月,民革組織農業專家赴納雍考察時,專家提出了“舉生態文明旗,走健康產業路,再造一個新納雍”的發展思路。

2013年,萬鄂湘在納雍調研時指出,“民革中央將更好地發揮自身優勢開展產業扶貧和智力扶貧”。“希望畢節試驗區及納雍縣積極學習外省成功經驗,推進煤炭產業轉型升級,促進服務業和旅遊業發展,促進人的城鎮化建設。同時,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清理破壞生態環境的項目,拒絕引進汙染項目,力保山清水秀天藍”。

從教育扶貧到市場經濟,從煤電開發到轉型升級,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到城鎮化建設,從生態文明建設到鄉村旅遊開發,每走一步,民革中央都是用大眼光、看大格局,緊扣時代脈搏,切合納雍實際,走在時代前列。

踐行“同心”理念 探索合作路子

民革中央以敏銳的政治意識和高度的政治責任感,以納雍為試點,積極探索多黨合作的新思路。在縣一級成立民主黨派組織就是民革中央率先在全國的探索實踐。如今,民革納雍縣工委正在一步一個腳印的融入到納雍縣的脫貧攻堅和全面小康社會建設事業。民革中央主席萬鄂湘說,“畢節試驗區及納雍縣不僅是民革中央的幫扶對象,也是民革中央參政議政的重要素材來源地。”

同時,民革中央不斷探索新的合作路子,核桃寨參與式扶貧模式是一個成功典範。近年,民革中央進一步調整幫扶思路,在抓好“同心產業園”“同心新村”“同心學校”等項目建設的同時,提出幫扶型工作模式要向促進型工作模式轉變,拓展更廣闊的幫扶空間,在充分發揮現有聯動幫扶工作模式的基礎上,從東部十省市民革組織向全國所有民革組織轉變,不斷完善工作機制,融合民革全黨和社會力量傾情幫扶納雍。現在,民革中央已經把幫扶內容拓展到精神扶貧、法治建設、農村社會管理等方面。

對口貴州省開展脫貧攻堅民主監督以來,民革中央已經把民主監督列入到了探索多黨合作新路子的工作中。

回首彼時,對比今日,每個納雍人都會感到無限感慨和鼓舞。相信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有黨的十九大精神的引領,有民革中央和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有100多萬勤勞的納雍人民的團結奮進,納雍的明天一定會更美好。

點擊下列標題,查看精彩內容

徵稿動員令

開門搞統戰,新語大家辦。歡迎各路達人踴躍投稿,統戰時評、學習感悟、人物新風、典故新知、詩詞漫畫……小編的要求就12個字——聚焦統戰、文風清新、正向引領。

投稿請發至[email protected],並附個人基本情況。

您的新語,我們的家園。

統戰嬗變

新聞自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