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天士師承王子接學術思想分析

葉天士師承王子接學術思想分析

□ 李昊原 趙鵬飛 北京中醫藥大學

葉天士師承王子接學術思想分析

葉桂,字天士,號香巖,清代康熙乾隆間人,他在前人的基礎上,開創了新的學術流派,豐富了中醫學的理論體系與中醫臨床經驗。雖流傳葉天士“業經十七師”,但經考證,葉天士應主要師承其父葉陽生、師兄朱某(師從葉陽生)、周揚俊、王子接四人。汪紹達《葉天士家傳秘訣·序》曾言“自受學於王子接始能貫通各科”,可見王子接之學對葉天士助益頗大。葉天士曾在王子接處侍診學習,後代師出診,還曾以王子接門人的身份整理《絳雪園古方選注》。通過對比葉天士醫案及王子接所著《絳雪園古方選注》和《得宜本草》,可以發現他不僅師承了王子接治病之法,更繼承了其治學之法。

重傳承,求發展

葉天士的醫學思想形成在繼承古人的同時又來源於師承,博採張仲景、葛洪、孫思邈、寇宗奭、朱肱、張元素、劉河間、朱丹溪、張景嶽、繆希雍、喻嘉言等歷代名醫的方藥論述。這亦是其師王子接的治學特色。《絳雪園古方選注》自《內經》十三方到《傷寒雜病論》《肘後備急方》《千金方》《外臺秘要》等,凡存世可得之古籍,無不擇善而從之,師古不泥古,每能刪蕪就簡,開示來學。王子接、葉天士均善化裁使用《內經》澤術鹿銜草散治療酒風之症。葉天士研究運用張仲景經方時,一從藥物氣味與臟腑、疾病之間的關係入手,提綱挈領地把握經方所寓之法並運用,如半夏瀉心湯“辛開苦降法”、烏梅丸“酸苦辛甘法”等;二簡化經方中復法組方為單方配伍,以避免使用復法組方時藥物間相互掣肘,如加減復脈湯。葉天士的這種研究方法,根源是《內經》臟腑五味苦欲補瀉理論,受張元素與其師王子接的影響。又如葉天士繼承前代諸家經驗,明確提出了中風病辨證論治的“陽化內風”學說。“陽化內風”學說是葉天士繼承劉河間“將息失宜、心火暴甚、腎水無權、肝陽變動、風陽乘竅”之水不制火說、朱丹溪“溼土生痰,痰生熱,熱生風”之溼熱相火論、張景嶽中風非風說、繆希雍“內虛暗風”說等理論的基礎上,治法上上溯侯氏黑散、下承王子接,並結合了個人臨床經驗發展而來,較之前人更為深刻。其他如孫思邈溫養奇經九法、朱南陽以濁化濁法、李東垣以內傷治外感法、張景嶽精氣互生法、繆希雍降氣治血法等治法,以及師承王子接之沖和肝胃法,葉天士皆能靈活運用。

臟腑五味治法

《尚書》的臟腑五味治法:臟腑五味治法是葉天士臨證配伍藥物的重要方法。五味分屬五行,早在《尚書》就已有之。《尚書·洪範》曰:“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這是對其正常生理狀態的描述。

《黃帝內經》的臟腑五味治法:《內經》與《尚書》一脈相承,臟腑五味治法又加以發展,有更加詳細的論斷。如《素問·髒氣法時論》有:“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溼,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洩之。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在此,除了五味對應五臟歸屬五行,遵循生剋制化規律外,《素問·髒氣法時論》還提出了苦味燥溼降洩、甘味緩急、酸味收斂、辛味宣潤的功效以指導配伍。《素問·至真要大論》首次提出了五味復法配伍複方調和臟腑的原則,對於祛邪和調養臟腑均有了具體治法原則。

張元素對臟腑五味治法的發揮:葉天士的臟腑五味治法理論根源雖是《內經》,但是受張元素易水學派的影響巨大。張元素是《內經》之後首位倡導臟腑五味治法的醫家,其著作《醫學啟源·卷十二·用藥升降浮沉補瀉法》有言:“肝膽:味辛補,酸瀉;氣溫補,涼瀉。心小腸:味鹹補,甘瀉;氣熱補,寒瀉。脾胃:味甘補,苦瀉;氣溫熱補,寒涼瀉。肺大腸:味酸補,辛瀉;氣涼補,溫瀉。腎膀胱:味苦補,鹹瀉;氣寒補,熱瀉。”示人以藥物氣味補瀉臟腑之法。葉天士深受此說影響,如《三家醫案合刻·卷一》治脾經瘧邪一案言:“昔賢制方,陽傷取藥之氣,陰傷取藥之味。”

王葉對臟腑五味治法的運用:臟腑五味治法是王子接研究方劑和運用中藥的重要方法,於《絳雪園古方選注》中可見一斑。葉天士師承王子接,並將此法加以發揮靈活運用。如王子接註解大半夏湯“通補胃腑之藥,以人參白蜜之甘,厚於半夏之辛,則能兼補脾臟,故名其方曰大”,是甘辛通補陽明之法。葉天士或去白蜜加茯苓,去甘補之壅滯,加茯苓性上行而功下降,而成其臨證慣用通補陽明之方,正如《臨證指南醫案·木乘土》治徐氏一案,葉天士自注“胃虛益氣而用人參,半夏之辛、苓之淡,通劑矣。”又如王子接認為補肝湯“辛潤入絡”,其注補肝湯有言:“桃仁、柏子仁辛潤以補肝陰……全方皆辛潤入絡之藥,補肝欲而利導之,則辛即可以達鬱,非必以辛散為達木之鬱也。”故葉天士常用柏子仁、桃仁、當歸創辛潤入絡法,與旋覆花湯合用以治療肝鬱絡脈失和之脅痛。如《臨證指南醫案·脅痛》治沈一案:“沈,二一,初起形寒寒熱,漸及脅肋脘痛,進食痛加,大便燥結,久病已入血絡。兼之神怯瘦損,辛香剛燥,決不可用。白旋覆花,新絳,青蔥管,桃仁,歸須,柏子仁。”案中若用辛散疏肝,則有“劫肝陰”之弊,雖能取效一時,卻有後患。再如《臨證指南醫案·調經》曰:“石,二二,入肝必麻木,諸厥皆厥陰。心痛,便燥,氣痺血枯,乃勞怒情志不遂起見。桃仁,當歸須,炒延胡,生香附,茺蔚子,南山楂。又,辛潤氣藥病減。血虛氣滯,當以調經為要,見病理病為非。桃仁,當歸,山楂,茺蔚子,澤蘭,柏子仁”。本案中初診則辛以疏肝通絡,複診時氣滯緩解,便撤去理氣藥嫌其剛燥,在運用辛潤入絡法的同時滋潤肝體,並用澤蘭湯法調經,澤蘭有調病傷八脈之意。可以看出,葉天士對於臟腑五味治法的理解運用很靈活。

調和肝胃法

在王子接、葉天士之前許多醫家重視調和肝脾,不重視調和肝胃,臨床上常混淆調和肝脾與調和肝胃治法。肝經挾胃氣上行,常見肝陰不足、肝氣乖戾、陽明氣虛,則土虛木乘、氣機壅滯、留溼化熱,證見胃痛、嘈雜、吞酸、呃逆等。肝氣鬱結、木不疏土、脾失健運則納差納呆、食少不運、腹脹便溏等,調和肝脾法與調和肝胃法的區別在於疏肝理氣與瀉肝順氣。葉王二人對於調和肝胃法頗有發揮,主要體現在洩肝安胃法和培土息風法的運用上。如治肝氣犯胃,陽明氣虛,王子接根據烏梅丸的配伍方法創制安胃湯。原書記載“安胃湯:川花椒五分,炒去汗,安吉烏梅一錢,去核,川黃連一錢,人參三錢,枳實一錢五分,生淡乾薑一錢五分。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盅,煎八分,溫服。”王子接注云“川花椒之辛,佐烏梅之酸行陰以瀉肝,枳實、乾薑助人參行陽道以益氣,黃連於脾胃中瀉心火之亢,清脾胃生化之源。統論全方:辛酸同用,以化肝氣;酸甘相輔,以和胃氣。肝化胃和,自能進谷。”葉天士亦非常重視木土關係,極力主張“治胃佐洩肝,制其勝也”“治肝可以安胃”。葉天士根據王子接安胃湯,並結合自己對於烏梅丸、安蛔丸的認識,創立出酸苦辛甘洩肝安胃法,臨證常用此法治療肝胃不和導致的嘔吐、胃脘痛等病。《臨證指南醫案·嘔吐》共57案,其中運用此法有11案。葉天士臨證用酸苦為主者,佐以辛通,治療肝火犯胃,如《臨證指南醫案·嘔吐》曰:“錢,三七,脈細,右堅大。向有氣衝,長夏土旺,嘔吐不納食,頭脹脘痺,無非厥陽上冒。議用苦辛降逆,酸苦洩熱。不加嗔怒,胃和可愈。川連,半夏,薑汁,川楝子皮,烏梅,廣皮白。”本案脈見右堅大,又有氣衝、嘔吐、頭脹等,為肝火衝逆、乘克胃土之證,葉天士用烏梅配黃連、川楝子酸苦並用,言“梅佔三春,花發最早,得少陽之生氣,非酸斂之收藥,得連、楝之苦寒,《內經》所謂酸苦洩熱也”(《臨證指南醫案·木乘土·芮案》)。長夏土旺,又有溼邪為患,葉天士用洩肝安胃法苦辛並用,一者,苦與辛合,能降能通,有通胃洩肝之意;二者,苦降辛開,又能宣化溼熱。如《臨證指南醫案·嘔吐》:“唐氏,動氣肝逆,痰性凝寒滯胃,卒然大痛嘔涎,乃逆滯上攻也,治肝厥以通例。炒黑川椒,烏梅肉,生乾薑,川桂枝木,人參,白芍。”本案,葉天士言病機為“動氣肝逆,痰性凝寒滯胃”,用烏梅與川椒相配,正是王子接所言“川花椒之辛,佐烏梅之酸行陰以瀉肝”之法,白芍洩土中之木,人參補陽明,生、乾薑溫中化飲,桂枝平肝,此正是洩肝安胃法又一運用也。筆者認為,洩肝安胃法,酸瀉、辛散、苦降、甘補。辛酸同用,以化肝氣;酸苦相得,能洩肝熱;辛苦相得,能降能通;酸甘相輔,以和胃氣;辛甘相輔,能補能通,是兩和肝胃之妙法。

中土虛衰,肝失所養,肝陽無制而亢動,化生內風,故治法當培土寧風。葉天士培土息風學術思想的形成效法張元素與其師王子接。張元素沖和湯治風中府之病,宣外陽、補脾胃、瀉風木、實表裡、養榮衛。中府,脾胃也。此方適用於肝木克土、陽明氣虛之證,如西醫學之面神經痙攣等。原方“柴胡五分,升麻三分,黃芪五分,半夏二分,黃芩、陳皮、人參、芍藥、甘草各二分半,當歸、黃柏酒浸,各三分。上銼如麻豆大,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王子接重視調和肝胃,培補陽明以息風,如《臨證指南醫案·中風》曰:“包,老年隆冬暴中,乃陰陽失交本病。脈左大右濡,內風掀越,中陽已虛,第五日已更衣,神憊欲寐。宗王先生議,陽明厥陰主治法以候裁。人參,茯苓,白蒺藜,炒半夏,炒杞子,甘菊。”本案脈見左大右濡,是陽明虛、厥陰風動之象,故用人參配茯苓、半夏以通補陽明,培土以息風,又用炒枸杞子滋肝陰,白蒺藜、甘菊平肝息風,與醫家治中風只知治肝不同。葉天士臨證常用玉屏風散、四君子湯、大半夏湯加減調和肝胃為主治療中風,同時又根據臨證經驗創“陽明陽土,得陰自安” “胃是陽土,以陰為用,木火無制,都系胃汁之枯”之說,清養陽明以息風。

奇經治法

葉天士重視從奇經論治疾病,提出 “久病必通任督”“女科之病,衝任最要”等論斷,對於治療內傷雜病、女科疾病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葉天士明確指出奇經的治法為“故奇脈結實者,古人必用苦辛和芳香,以通脈絡,其虛者必辛甘溫補,佐以流行脈絡,務在氣血調和,病必痊癒”。《臨證指南醫案·產後》篇可見葉天士對於奇經的認識是受《難經》、孫思邈及王子接的影響。王子接《絳雪園古方選注》曾多次從奇經註釋方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葉王二人對於斑龍丸的認識。斑龍丸為通補督脈的代表方,葉天士臨證常用此方治療督脈虛損疾病,其對此方的認識在《臨證指南醫案·便血》治陳一案有詳細論述。葉天士雲:“鹿茸壯督脈之陽,鹿霜通督脈之氣,鹿膠補督脈之血,骨脂獨入命門以收散越陽氣,柏子涼心以益腎,熟地味濃以填腎,韭子、菟絲就少陰以升氣固精,重用茯苓淡滲,本草以陽明本藥,能引諸藥,入於至陰之界耳。不用萸味之酸,以酸能柔陰,且不能入脈耳。”其師王子接注斑龍丸有言:“鹿角霜通督脈之氣也,鹿角膠溫督脈之血也,菟絲子、補骨脂溫腎中之氣也,熟地黃、柏子仁補腎中之精也。柏子仁屬木性潤,補骨脂屬火性燥,非但有木火相生之妙,而柏子仁通心,補骨脂通腎,並有水火既濟之功。使以茯苓,性上行而功下降,用以接引諸藥,歸就少陰、太陽達於督脈,上潮髓海,而成搬運之功。”對比可知,葉天士對於斑龍丸、通補奇經法、“八脈隸屬肝腎”的理論均受其師王子接的影響。又如王子接注加味香附丸有言:“澤蘭葉調病傷八脈”,注回生丹言:“馬鞭草、秋葵子入奇經,通經催生”,注煉真丸言:“人參升舉五臟之陽,鹿茸督率奇經之陽”。葉天士在繼承王子接對於奇經理論認識的基礎上,又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發揚了奇經理論和治法。

葉案王法

現存葉天士醫案中,多次提到王子接,且葉天士臨床慣用的方劑在《絳雪園古方選注》也常看到,可知王葉學術本一脈。如前面調和肝胃有“宗王葉天士議,陽明厥陰主治法以候裁”。《臨證指南醫案·痢》治袁一案:“中下陽微,嘔呃下利,溫中不應,恐延衰脫,夫陽宜通,陰宜守,此關閘不致潰散,春回寒谷,生氣有以把握,候王先生主議。”又如葉天士臨證常用的玉壺丹,其製法也是師承王子接。《臨證指南醫案·集方》玉壺丹條言:“古吳王晉三葉天士得異授製法,當宗之”。《臨證指南醫案·疳》曰:“蔣喘為肺病,脹乃肝病,因時痧寒熱未解,熱邪內陷所致,王先生用苦辛酸法極通,然浮腫腹痛未減,得非經腑之溼熱留著歟。”以及《臨證指南醫案·痰飲》鄒滋九注云:“王晉三先生取仲景小半夏茯苓及《外臺》飲三湯,從脾胃二經分痰飲立治法,而先生又取仲景之苓桂術甘、《外臺》茯苓飲、腎氣丸、真武湯,分內飲、外飲治法,而於痰飲之症,無遺蘊矣。”體現了葉天士學有所成,能對老師的治法有不同見解,繼承又不拘泥。

《臨證指南醫案》為現存葉天士醫案,由於其內容精深,常使後學或望而卻步,或買櫝還珠。釐清學術傳承脈絡,可知學習葉天士醫案應參考王子接《絳雪園古方選注》《得宜本草》等書,以便加深我們對於葉天士遣方用藥的理解。(李昊原 趙鵬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