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點越少越好

賣點越少越好

(標題沒有寫錯,但不反對關於譁眾取寵的指摘)。

可以理解賣方(對賣點)的猴急心情:

一是所謂的瘌痢頭兒子自家好,因為心血和付出增加了主觀認同;

二是希望挖掘更多不管是不是賣點的賣點,來為銷售增加安全感,儘管有時候屬於走夜路唱歌,為自己壯膽而已。

賣點就像賣房一樣,70%取決於銷售天氣即大勢:市場旺銷,賣點的效能會放大;反之,在今天開始理性(未來可能進一步矯枉過正)的市場裡,賣點自己要開始做減法,因為給予賣點施展的空間在收窄

一、關於賣點的兩個辯證

(一)多賣點等於沒賣點

儘管上文說到理解賣方,但從實際效果而言並不贊成,因為賣點不是單純疊加和拼湊即可的,賣點是需要成本(廣告費)來表現的——看起來為自己掙的面子,是需要自己真金白銀來埋單的,否則那些不登堂入室的賣點,就成了待字閨中的“剩點”。

就算不考慮成本問題,賣點也不是一個正比例範疇:賣點越多越好,看起來是在打動客戶的時候增加了籌碼,但過多籌碼的反作用(換位在被動接受賣點的消費者而言),反而不容易記住最打動自己的那個“最賣點”。

Less Is More,並不僅僅是美學,也是營銷觀點。

賣房子是賣賣點麼?

也對,也不對。

在今天的房價面前,大多數人都是傾盡全力,所以在對待這個可能“掏空了一個家族甚至透支幾輩子積蓄的特大宗消費品”面前,心態一定有所失衡,與天文數字總價相對應的,是你對房子要求的苛責,所以買房和裝修,不可避免都走到了遺憾工程的定義括弧裡。

認同消費者的這種心態微妙,你可以理解購房者在選房過程中的“兩害相遇取其輕”——好位置的舒適面積段,買不起;

遂降冪向下:

購買力OK的,在位置、樓層和麵積中,遊刃有餘;

大多數反之,在“舍位置、舍地段、舍配套、舍交通”中自我閹割,總有放棄項,來成全“最不能放棄的那個底線標的”,那個就是此購房者心目中的“最賣點”

很明顯,購房者心中的最賣點,和業主方、營銷者心目中的最賣點,多數時候不是同一個賣點,這是後者的錯,因為你不懂客戶的心。

(二)共享賣點VS個性賣點

很多時候,我們挑選合作項目的時候有兩面性:

一個全新區域裡,優點是沒有競品,缺點是沒有氛圍,槍斃!

一個競品扎堆的區域裡,有點是人氣充裕,缺點是競爭慘烈,槍斃!

兩種槍斃之間,很多時候也在運用“賣點哲學”來取其輕。

(就今天的主題)適合拿後者說事——

面對面的兩個或N個項目,他們的賣點前幾項,具備兩個特徵:

(1)你有我也有

(2)因為你有我也有,拿出去都不具備USP

當然也不能極端到“既然如此,共性賣點都不算賣點,都不要宣傳”,因為至少在對待外(區域)來客戶中,賣點還算是賣點,只是在近端的競品項目PK中,屬於多說不宜,因為說了也白說,殺傷力有限。

儘管還不至於極端到“優點是自我吹噓的,缺點是對手誹謗的”,但“唯有特點是自己的”這話總是不錯的。

所以,在“市場大環境不唆使買房”的輿論環境裡,客戶的耐心是有限的,能聽取銷售人員的宣導時間也是有限的,“爭取最短時間把項目的核心一句話說清楚”,不是消費者煩躁,而是市場也只給營銷一次命中的機會。

賣點越少越好

二、推廣中“一個賣點的保質期”

有個觀點需要明確或者說防止矯枉過正,即在一個時期最好只能有一個賣點,但並不支持“一個賣點吃全盤”的論調,這也是一個市場競爭不激烈時候的做法,在今天已然不合適。

我們反對在一個項目的某一個階段,同時推出十大賣點(寫軟文需要除外);但我們也反對一個SLOGEN吃五年的做法,緣何?

首先是市場時機變了,“給你一個五星級的家”算不算一個好的賣點和企劃?

算,確切說是當時算;

放到今天則未必:因為今天的社區開發容量、開發週期、市場環境、競品策略,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年可以如今不可以。

這裡不得不提上海佘山銀湖別墅的三段式賣點輸出:

在佘山剛剛有了別墅區苗頭的時候,面對“除了佘山什麼也沒有”的環境,當時那句看起來虛無縹緲的“

一流江山必屬一流名人”,當然是一句精闢的賣點企劃,因為沒有實體可說,就強化佘山之於上海的唯一屬性咯。

待到2008年,佘山經過包裝和炒作,其上海“一山富人區”被共識,且隨著9號線的開通,其和市區距離拉近了,這時候佘山銀湖成為區域的先驅樓盤,自然有指點後生的底氣,遂有了“成熟佘山還看銀湖”;

第三週期是交房期,彼時該項目已經是佘山的老油條,既有調性也有配套,這時候風格又成了它區隔於競品的賣點,看起來平鋪直敘的“純正獨立北美草原風格別墅”,卻直指那些挑花眼客戶的心,排斥其他標榜自我,姜太公釣魚的悠然,是因為有了前期的量價成熟於胸。

一個策劃人員的優劣,不僅是在其面對一張白紙時候的想象力,更在於應對變化時候的調整,以及這個調整過程中和之前接駁處的自然過渡不留邏輯缺口。

賣點越少越好

三、算不算賣點,實戰見

閉門造車最大的被詬病,就是沒有經過市場的檢驗,而實踐中給予的反饋,需要營銷特別是策劃人員儘快調整。

有些賣點是前期所不可能發現的:

比如銷售中的客戶特性分析和發現,

客戶購買理由和局部抗性,

客戶構成,

客戶使用方式和理由。

這些賣點看起來是客服反饋的數據分析,但這些賣點很可能通過包裝之後轉化為“二次銷售的人群認同感黏連”,比如當年的上海青年城,空姐群體到底有沒有?

至今是一個謎,但並不妨礙其成為對外宣傳的一個切口——

1、空姐都買了,可見鄰居素質還不錯

2、空姐都是美女哦,你懂的

反之,有些前期被甲方和營銷策劃人員言之鑿鑿認定的賣點殺傷力,在事實中發現不過如此,或者說目標消費群體並不買賬,這時候調整是必須的,關鍵是用新的或者包裝過的“實證賣點”來替代原先那些乾巴巴的一二三四

面對市場,不改不行。

賣點越少越好

賣點來自於賣方,包括所有權屬者、營銷、策劃等各種角度和立場;

但賣點最終是否成為賣點或者成為第幾賣點,取決於市場和消費者買不買賬&埋不埋單。

一句話——市場不是耍酷,是殘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