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輕量化材料、工藝、成本、水平、技術路線匯總

乘用車白車身包括下部車身、上部車身骨架、車門、發動機罩蓋、行李箱蓋、翼子板等部件,是發動機、變速器、傳動系統、制動系統、懸架系統、排氣系統、電氣系統及內飾件的安裝基礎,並通過其相應的結構設計滿足成員的安全性要求。車身輕量化的目的在於保證車身結構抗撞性、剛度、強度以及NVH性能前提下,減輕身上骨架質量,同時不提高汽車車身製造成本來增強整車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輕質材料

車身上應用的不斷擴大的高強、輕質材料主要為高強度鋼與超高強度鋼、鋁合金、鎂合金工程塑料以及符合材料等。

高強度鋼

高強度鋼主要應用於前防撞梁,A、B、C柱加強件,門檻梁,車門防撞梁和車頂橫樑等關鍵部位,並且因公比例逐漸擴大。歐美部分車身車身高強度鋼應用比例已超過60%,如奧迪A3、寶馬3系、凱迪拉克ATS、福特蒙迪歐等;日系車型高強度鋼佔比也超過50%,如英菲尼迪Q50、本田思域等;

鋁合金

鋁合金已由發動機罩向翼子板、行李廂蓋及車門上逐漸延伸,部分高端車已實現全部鋁合金車身;

鎂合金

鎂合金已經從方向盤骨架、座椅骨架向轉向支撐、傳動系殼體零件上發展;

纖維增強複合材料

纖維增強複合材料已開始應用於前段模塊、後尾門、進氣歧管等零部件;碳纖維複合材料已由跑車、豪華車向中高端車和電動車應用擴展。如圖某轎車帶四門兩蓋的車身結構。

汽车轻量化材料、工艺、成本、水平、技术路线汇总

結構優化設計

在結構優化設計方面,車型開發前期,對車身結構做出更合理的設計規劃更為重要。目前多材料車身結構輕量化設計正在向著搭建參數化設計平臺(如圖),應用拓撲優化、尺寸優化、形貌優化、多目標優化以及結構-材料-性能一體化優化設計方向發展。

汽车轻量化材料、工艺、成本、水平、技术路线汇总

一、材料應用

1、高強度鋼

高強度鋼主要應用在車上內外板以及車上結構件,同時高強度鋼可以有效提升車身被動安全性。先進剛度剛在汽車超輕鋼車身、先進概念車上應用,在減重、節能、提高安全性、降低排放發麵應用前景良好。雖然在成型中面臨回彈等問題挑戰,但相比於其他替代材料,高強度鋼還是性價比最好、最具吸引力的材料。

2、鋁合金

鋁合金的應用始於20世紀90年代,以奧迪汽車推推出的全鋁空間框架車身為代表。提出了奧迪全鋁車身框架概念(ASF),推出相應車身Audi100、第一代Audi A8、A2.除奧迪其他公司也推出了全鋁車身,如捷豹XJ、新路虎攬勝、奔馳S級車等如圖所示。

變形鋁合金在車身零件級結構件的應用方面發展比較快,如應用日益廣發的鋁合金行李箱蓋、發動機艙罩蓋、後背門、保險槓橫樑等,隨著凝固鋁合金、粉末冶金鋁合金、超塑性鋁合金、鋁基複合材料和泡沫鋁材等新材料的開發應用,未來鋁合金在汽車應用範圍將進一步擴大,並將呈現鑄件、型材、板材並舉的局面,預計未來鋁將成為僅次於鋼的第二大汽車用材料。

汽车轻量化材料、工艺、成本、水平、技术路线汇总汽车轻量化材料、工艺、成本、水平、技术路线汇总
汽车轻量化材料、工艺、成本、水平、技术路线汇总

奧迪A8全鋁車身

3、鎂合金

目前鎂合金在車身上主要集中在方向盤骨架。儀表盤骨架、座椅骨架等零部件上,在白車身結構件上還沒有量產應用。目前僅有克萊斯勒某車型上做過嘗試,如圖。由於鎂合金耐腐性和成型方面限制,目前尚未得到廣泛應用。

4、複合材料

汽車工業複合材料技術首先應用於保險槓,而後用與生產變截面彈簧鋼板以代替鋼板,之後又用與生產四門兩蓋。複合材料大規模應用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1990年福特、克萊斯勒相繼開發出複合材料。

複合材料具有許多金屬材料無法比擬的優點:密度低、比強高、比模高;材料性能具有可設計性;製品結構設計自由度大,易實現集成化、模塊化設計;抗腐蝕性好、耐久性能好,隔聲降噪;可採用多種成型工藝,模具成本低;A級表面,可免噴塗等工序;投資少,生產週期短。目前,汽車輕量化發展需求迫切,從成本性能發展綜合考慮,可用於車身結構件的複合材料以樹脂基碳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為首選。可以應用於發動機艙罩蓋、翼子板、車頂、行李箱、門板、底盤燈結構件中。

隨著車用複合材料技術的發展,現已廣發的應用在跑車、豪華車上,於鋁合金構件比,複合材料可以減重50%左右,目前車上碳纖維已從單向絲、雙向編制物,發展到多軸中空的碳纖維預製體,可獲得多種形狀結構的汽車部件,如圖寶馬I3電動汽車複合材料應用。

汽车轻量化材料、工艺、成本、水平、技术路线汇总
汽车轻量化材料、工艺、成本、水平、技术路线汇总

二、製造工藝

1、熱成形

精度高、成形性能好,廣泛應用於生產高強度汽車保險槓,車門防撞杆,A、B、C柱加強件,車頂框架,中通道等安全件和結構件。目前該技術在國外發展很快,美國通用、福特德國大眾等在用該項技術製造高強度衝壓件。中國一汽紅旗H7車身下部也規模化使用熱成形技術,如圖:

汽车轻量化材料、工艺、成本、水平、技术路线汇总

2、激光拼焊

1985年奧迪成功採用全球第一塊激光拼焊板。20世紀90年代,歐美、日本各大汽車企業開始大規模使用激光拼焊技術。近年來該項技術在全球新型鋼製車身設計和製造商應用廣泛。如圖中國一汽H7車身使用激光焊接的典型結構件。

汽车轻量化材料、工艺、成本、水平、技术路线汇总

利用激光焊接技術可以減少汽車零部件數量、減輕車身重量、提高原材料利用率、提高結構功能、增加產品設計靈活性。

3、差厚板

差厚板是在激光焊接之後,為解決激光拼焊板存在的問題而出現的,生產過程如圖

汽车轻量化材料、工艺、成本、水平、技术路线汇总

差厚板可以代替激光拼焊板,從而更好的實現輕量化。但不完全代替激光拼焊板,因為激光拼焊除了焊接不同厚度板料還可以焊接不同材料、強度的板焊接在一起,差厚板不能實現這一功能。

三、成本估計

高強度鋼與其他輕質材料比,價格低、經濟性好,廣泛的應用可提高車是安全性。高強度鋼可以減薄材料,所以與普通鋼板相比可以做大成本不大幅增加,約為普通鋼板的1.5倍。

鋁合金密度2.68g/cm³,僅為鋼板的1/3。考慮到使用鋁材需要增加厚度及截面,可以減重30%~50%,與鋼板相比,一般鋁板件成本將增加2-5倍。

碳纖維複合材料密度1.5 g/cm³,不及鋼的1/5。碳纖維複合材料應用到車門、發動機艙罩蓋、行李箱蓋能夠減重50%以上,其材料成本相對鋼板增加5倍以上。

四、輕量化水平

國內汽車輕量化產業未形成規模,產業鏈不夠完整,與國外差距較大。國際主流車型高強度鋼車身佔比60%以上,強度級別780MPa、980MPa的鋼在車身構件上已相當普遍。高強度鋼可以在不降低安全性與舒適性前提下,零件減重20~30%。

國外或者國內合資高端車型部分零部件應用輕質材料,工程塑料零部件相對鋼製部件可以減重30%~35%,鋁合金零部件相對鋼製零部件也減重30%~50%,鎂合金零部件相對鋼製零部件可以減重40%~55%,碳纖維複合材料零部件相對鋼製零部件可減重40%~60%。

五、車身輕量化技術路徑

國外車身輕量化路徑如下圖所示:

汽车轻量化材料、工艺、成本、水平、技术路线汇总

借鑑國外技術可以探索我國車身輕量化技術發展路線

1、 短期

目標:加大剛強度鋼和超高強度鋼應用比例,合理減薄鋼板厚度,廣泛應用先進成形技術和鏈接技術,達到預計的輕量化目標。

途徑:採用高強度鋼、超高強度鋼、工程塑料,適量應用鎂鋁合金及複合材料,進行車身結構參數優化設計,歐皇鋼板厚度斷面形狀、尺寸,廣泛應用激光焊接、熱成形工藝及先進連接技術。

2、 中期

目標:掌握鋁鎂合金、複合材料特性及連接技術,結構-材料-性能一體化輕量化多目標協同優化設計方法,所需與國外技術水平差距。

路徑:擴大鋁鎂合金、複合材料在車身上的應用比例、零部件數量,根據材料性能優化設計鋁鎂合金與纖維增強複合材料零部件結構,充分發揮材料本身性能優勢。

3、 長期

目標:逐漸掌握碳纖維複合材料特性、零部件設計方法、高效製造工藝、性能控制方法和連接技術,逐漸趕超汽車工業發達國家汽車輕量化技術水平。

途徑:熟練應用鋼鋁混合車身設計、製造與連接技術,逐漸掌握碳纖維複合材料零部件結構設計。高效製造、性能調控和連接技術,擴大碳纖維複合材料在汽車上的應用比例。

以下是我國汽車關鍵零部件製造技術路線圖:

汽车轻量化材料、工艺、成本、水平、技术路线汇总汽车轻量化材料、工艺、成本、水平、技术路线汇总
汽车轻量化材料、工艺、成本、水平、技术路线汇总汽车轻量化材料、工艺、成本、水平、技术路线汇总

汽車工藝師整理、資料來源:快資訊、東風鄒恆琪在第六屆中國汽車先進技術與製造高峰論壇上的演講

汽车轻量化材料、工艺、成本、水平、技术路线汇总

熱文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