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堂課,我講荊柯刺秦王

那一堂課,我講荊柯刺秦王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轉眼間,我步入講壇已十年整,歲月把初涉講壇的青澀打磨成胸有成竹的幹練。《禮記中庸》中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是我非常喜歡的名句,而回顧十年來我的教學成長,博學我還遠遠不能達到,但是“雖不能至,心嚮往之”,以勤思、篤行的一種狀態行走在我的專業成長道路上。

那一堂課,我講荊柯刺秦王

那一堂課,我講荊柯刺秦王

工作十年,不知道已經吐了多少唾沫星子,印象最深的是自己在2017年9月26日上的一節課。恰逢天有集團教科院張開益院長深入課堂推門聽課,而我成為被推門聽課對象之一。這節課我講的是《荊軻刺秦王》,我讓學生分小組翻譯文章,並疏通重要的字詞句。講完課後,我自我感覺良好。心想:這節課我貫徹了“12358”思想,既有師生互動,又有小組合作,且學生分組討論還非常熱烈,應該能交差了。可評課時,張院長說這節課學生的主動性還沒發揮出來。我心想:我不是有小組合作嗎,怎麼還沒有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可張院長接下來說的話讓我心服口服。“所有的問題都是先由老師提出來,然後交由學生討論回答。在這個過程中沒有學生自己的思考,沒有一個問題是由學生自己提出來的。”是啊,我的分組討論只是解決了我提出的問題,可學生自己的問題是什麼,我一無所知,更談不上解決問題了。平時我們總說課堂上,老師只是導演,學生才是主演,一堂課精不精彩,全在於主演的表演發揮。可到了我這全是主演繞著導演公轉,完全忽視了學生的自轉。

那一堂課,我講荊柯刺秦王

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平時我總要求學生學會反思,告訴他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可對於自己,課後很少去反思。這真的就像《師說》裡說的那樣“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再來想想我這節課所講的文言知識,隨便一本資料書上都有歸納整理,而我只不過花了一節課的時間把它從資料書上搬到了我的課堂上。那這節課還要老師幹什麼,給每個學生髮一本資料書就能解決問題了,不是非我不可。說到底,在這節課上我只是一個知識的搬運工,而不是授之以漁,授人之魚只救一時之急,授人以漁可解一生之需。

那一堂課,我講荊柯刺秦王

葉聖陶先生有一句精闢的話,現在已經眾口傳誦,那就是:“教是為了不教。”這句話中,教是前提,是手段,不教是目的。葉老說得很明白:教師當然須教,而尤宜致力於導。導者,多方設法,使學生能逐漸自求得之,率至於不待老師教授之謂也。也就是說,所謂教,重點不僅是傳授知識,更是啟發、引導、培養能力。所謂不教,是在老師的引導訓練下,學生擁有自己學習的能力,能獨立探索實踐、解決問題。這也就達到了教的目的。對於學生來說,被動的接受知識,而不加思考的學習是膚淺的、缺失方向感的。而對於我們老師來說,課堂是產生智慧的地方,而不是把知識從書本搬到學生腦海。

那一堂課,我講荊柯刺秦王

講完這節課,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從教十年,春去秋來,同樣的教學樓,每年換一批朝氣蓬勃的年輕人,在迎來送往中我彷彿一年一年在轉著一個圈。新學期,課堂上與學生目光交錯,突然發現某個學生與上一屆的誰長得有幾分相像,又或者在新生花名冊上看到一個與過去學生一模一樣的名字,那種似曾相識,往日重現的感慨頃刻湧上心頭,有時候連自己都會產生今年依稀如去年的錯覺,懷疑自己是在從事一項重複勞動。在初為人師時的那種強烈的新鮮感褪去之後,激情慢慢沉澱下來,我開始思考教育的意義,教育要培養的是什麼樣的人?作為老師,我們的任務難道只是將課本上的內容原封不動地傳遞到學生頭腦中嗎?不,事實絕非如此。不能做知識的搬運工。

那一堂課,我講荊柯刺秦王

如果說老師是一個放風箏的人,那麼在放手讓風箏自由飛翔之前,這個放風箏的人要讓風箏學會如何靈巧萬變地面對隨時而來的大風大雨,從而飛得更高更遠,看到更美更遼闊的風景,創造出一個更有色彩的天空。

那一堂課,我講荊柯刺秦王

消息來源:廣濟文化 版權歸原著所有 作者單位:劉衛芳 黃岡天有高中語文老師

更多資訊請關注廣濟印象淘寶店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