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帝國統治下的台灣(上)

  • 施琅治臺

1684年,臺灣正式納入清朝版圖,隸屬福建省,設臺灣府,府治設在今臺南市。雖說力爭保臺的是施琅,但他在治理臺灣上,卻是錯誤的。施琅嚴禁粵東人渡臺,表面上的理由是那裡出的“海盜”多,實際原因是“惠潮之民多與鄭氏相通”,對其他地區的人民渡臺也嚴加限制,竟然規定渡臺人員不得攜帶家眷,也就是說不許老百姓在臺灣札根,這一政策後來導致臺灣婦女奇缺,因此施琅對臺灣的統治構成了國內海禁,是當時兩岸往來的最大障礙,使得臺灣一直落後於東南沿海地區。

  • 民變反清

1721年三月,粵人杜君英因不滿官府向民間折現徵糧一事,共邀集1,000餘人,舉“清天奪國”旗號起事于山內。四月,另一位起義者朱一貴起事於崗山,因為朱一貴姓朱,便以明朝皇帝后裔之名來號召群眾,共召集約1000餘壯丁,齊聚黃殿處,宣傳朱一貴為明太祖後裔,高舉“大元帥朱”旗號召“反清復明”。杜君英聽聞朱一貴起事於崗山後,派使者前往朱一貴處,洽談合作事宜。

大清帝國統治下的臺灣(上)

朱一貴石像(位於今高雄市)

  • 大明覆闢

同年五月,杜君英與朱一貴會攏後,合流進攻臺灣府城。杜君英率部率先攻入府城,朱一貴隨後繼入。清朝官員紛紛坐船逃往澎湖。攻下臺灣府城後,眾將擁立朱一貴為“中興王”,於今臺南大天后宮登基。朱一貴承襲明朝的制度,國號“大明”,年號永和。朱、杜攻入府城後,各地皆有舉事響應者,大多為明鄭時期的武官。至此,北至諸羅、南至下淡水溪(今高屏溪)均已為朱、杜集團所控制。

大清帝國統治下的臺灣(上)

臺灣府遺址(位於今臺南市)

  • 集團分裂

朱一貴和杜君英二部本為合作關係,而非從屬關係。杜君英豎旗起事較朱一貴更早,而在事變初期,杜君英的聲勢亦較大於朱一貴。最後也是杜君英所部率先攻入臺灣府城。杜君英遂以其功勞最大,而欲立其子杜會三為王,其他起事夥伴則以朱一貴姓朱,可以冒充明朝皇帝后裔來號召群眾,遂擁戴朱一貴為王,因而與朱一貴發生爭執。朱一貴的部眾以閩籍為主。而杜君英集團成員的組成則包括閩籍、粵籍與客籍。內鬨中,杜君英集團發生閩、粵分裂,原杜君英集團的閩籍將領選擇了地緣認同,倒戈投向同為閩籍的朱一貴。而形成閩、粵對立。最後,杜君英戰敗,降於清軍。

  • 清軍再次攻臺

閩浙總督聽聞事變後,調集兵糧偕同南澳總兵官藍廷珍,率水陸軍由廈門出海,向臺灣進發。同年六月,清軍抵鹿耳門,朱軍退守安平,迎拒藍廷珍,不敵,清軍入安平港。自清軍抵鹿耳門後,朱一貴作戰連連失利,躲入府城,不敢再出。當清軍攻下府城後,朱一貴向北退走,而部下卻設計擒朱一貴等解赴清軍,大明永和至此結束。朱一貴從稱帝到被擒,為時不到二個月,因此民間有歌謠傳唱:“五月稱永和,六月還康熙。”

大清帝國統治下的臺灣(上)

清軍第二次攻臺路線圖

  • 藍鼎元治臺

藍廷珍平臺後,在經濟時務處處留心,不僅竭力主張在半線(今彰化市)以北設縣添兵,更主張在竹塹(今新竹市)地區增置兵防,設官治理,應漢人拓墾範圍擴張增設彰化縣、淡水廳。他最早提出了對臺灣進行綜合治理,促進臺灣走向文治社會的具體措施,在他的努力下,清政府實行憑照攜眷入臺政策,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當臺灣男女數量不均的問題。藍鼎元到任臺灣僅月餘,便因病亡故,年僅五十四歲。

大清帝國統治下的臺灣(上)

1723年臺灣付行政區域圖

想理解臺灣明鄭時期,

還有荷據時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