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貨捨得花這種錢嗎?瑪雅文明將巧克力作爲貨幣使用

在一項最新的研究中,研究者通過對瑪雅文明的壁畫、雕塑和陶瓷繪畫等藝術品進行分析,發現其中關於巧克力或可可豆題材的作品異常豐富。根據古代文獻記錄與畫面中人們交易與納稅的情景,研究者認為瑪雅文明會將巧克力或可可豆作為貨幣來進行流通,而這種美味隨乾旱的減產導致的經濟崩潰,可能是瑪雅文明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這項研究發表於今年5月份的《經濟人類學(economic anthropology)》雜誌。

吃貨捨得花這種錢嗎?瑪雅文明將巧克力作為貨幣使用

圖注:現代人制作的瑪雅形制的巧克力塊。

如果能帶上一大塊巧克力穿越回古瑪雅時代,那你就發大財了——在瑪雅人的眼中,這種美味的價值與等重量的黃金相仿。一項新的研究顯示,巧克力在瑪雅人最富裕的時候甚至成為了一種用於流通的貨幣,同樣的,這種美味的喪失可能在這個文明的衰落中也起了重要作用。

華盛頓大學的人類學家和瑪雅文明專家大衛·弗萊德爾(David Freidel)對這項研究的大方向表示認同,他沒有參與這項工作。他表示,巧克力“是一種極富價值感的食物,幾乎可以肯定,瑪雅人會將它作為一種貨幣。”

古瑪雅人從來沒有用過金屬貨幣。相反,與許多早期文明一樣,他們的經濟主要是以物易物,人們通過等價交換來獲得菸草、玉米和服裝等物品。16世紀的西班牙殖民者留下的記錄表明,當時這些歐洲人甚至可以用可可豆(巧克力的原料)來支付工人的工資。不過,以前學者們並不清楚,可可豆在他們到達美洲之前是否是一種重要的貨幣。

吃貨捨得花這種錢嗎?瑪雅文明將巧克力作為貨幣使用

圖注:可可果實與可可豆

為了找出答案,來自巴德學院的考古學家喬安妮·巴倫(Joanne Baron)分析了瑪雅人的藝術作品。她致力於發表關於經典瑪雅時期(公元250年到公元900年)的研究和照片,其中一些來自南部瑪雅低地(現代墨西哥和中美洲地區)的壁畫、陶瓷繪畫和雕刻描繪了當時的市場交易情景以及人們獻給瑪雅國王的貢品。

巴倫發現,巧克力在瑪雅早期的藝術品中並不多見;但到了公元8世紀,這一題材變得越來越流行了,這應該就是人們開始把巧克力當作金錢使用的時間。也就是說,當時的人們普遍認為巧克力是可以用來支付商品或服務的,而並非一次性的交易貨品。當時,瑪雅人通常將其做成熱飲——一種冒著蒸汽的熱湯,盛放在陶土杯中享用。而最早對於巧克力交換商品的描述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紀中期:在一個金字塔內的壁畫中,一位女士拿出了一碗看起來像泡沫熱巧克力的食物給一個男人,以換取用於製造玉米粉圓餅的麵糰——這個情景很可能就發生在危地馬拉邊境附近的一個集市上。這種早期的描繪表明,儘管巧克力已經在用於商品交換,但它可能還不是以貨幣的身份出現——畢竟這種熱飲難以攜帶或長期保存。

吃貨捨得花這種錢嗎?瑪雅文明將巧克力作為貨幣使用

圖注:同現代人一樣,瑪雅人會將可可製成泡沫豐富的熱飲。

但後來的證據顯示,巧克力變得越發像是貨幣了——它們以發酵或乾燥可可豆的形式出現在市場。巴倫記錄了從公元691年到公元900年的大約180個陶瓷和壁畫上的不同場景,這些畫面中描繪了向瑪雅統治者進獻貢品,或是交付某種稅收的情景。雖然,有時貢品會是菸草和玉米穀物這樣的貨物,但在這些場景中出現最多的則是布匹和一種袋子,上面貼著其中盛放的幹可可豆數量,巴倫說。

巴倫認為,瑪雅統治者將布匹和可可豆作為稅收的事實表明,兩者在此時已經成為貨幣。“他們收集的可可豆比宮廷食用所消耗的多得多”,她說。而剩餘的可可,可能就被用來支付宮廷侍者的工資或在市場上購買東西,巴倫表示。

弗萊德爾說,幾乎所有瑪雅人都喜愛可可。但它比玉米等作物更加珍貴,因為可可豆很容易發生歉收,而且它們在瑪雅的重要城市附近通常都生長的不太好。

吃貨捨得花這種錢嗎?瑪雅文明將巧克力作為貨幣使用

圖注:美味的巧克力

一些學者認為,乾旱導致了瑪雅文明的衰落。巴倫就此推測,作為統治者支配權象徵的可可豆如果供應中斷,在某些情況下可能導致經濟崩潰。

弗萊德爾說,對於可可豆的藝術描繪的增加,或許不一定表明其作為一種貨幣的重要性增加。他說,隨著經典瑪雅時期的到來,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把生活記錄下來,將其描繪在壁畫或陶器上:“可可豆真的變得越來越重要了嗎?還是隻因為我們對其瞭解的越來越多了呢?”

他也質疑了可可豆的歉收導致瑪雅文明衰落的觀點。因為可可豆並不是唯一的貨幣類型,弗萊德爾指出,布匹和其他商品,比如玉米穀物或綠松石等,也可能被用作貨幣。“我估計,單一某種大宗商品的減少並不會導致經濟的全面崩潰。”

吃貨捨得花這種錢嗎?瑪雅文明將巧克力作為貨幣使用

圖注:古文明與巧克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