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难产出高水平AI人才,你知道为啥不?

中国大学难产出高水平AI人才,你知道为啥不?

你知道吗,现在国内谈得火热的AI产业,无论他有多火,一旦失去像谷歌和微软这些企业开源算法的支撑,可能马上会哑火!缺乏高水平的AI研发人才,这恐怕是中国AI产业最大的痛点,而这其中,中国各大学的基础教育的僵化,是导致AI人才培养断层的重要原因!不过呢,俗话套话不用多说,在这篇文章里,商君就具体给大家谈谈,上面说的僵化到底体现在哪里。

一般而言,任何一个领域的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大学教育都是第一步——先在大学里完成学业拿到学位,接受理论和基础专业能力的初步培养,这个环节产出的人才,我们称之为“粗制品”;“粗制品”出炉后,然后再进入企业,在实践中在前辈们的带领和培训下不断磨炼和提高这些专业技能,最后才能真正成长为能为企业所用的“成品”。AI研发人才的培养,更得遵循这个流程。所以说,大学教育是AI人才培养的基础环节,这个基础环节输送过来的“粗制品”的质量,决定了后面“成品”的质量,因为前者是后者培养精炼而来的,是后者的零部件,如果零部件不行,怎么可能指望最终成型的产品行?

废话少说,先看看中国的大学在锻造“粗制品”过程中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先看看中国的大学里,教学生课程和带学生做项目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人——他们多数是学校里的教授、副教授或讲师或者助教们!这个其实不是问题,看看问题在哪:想进入一个像样点的中国大学当教员,不管是正教授还是讲师、助教,不管你是哪个级别的教员,没个博士学位?门儿都没有!尤其是像清华大学、中科大这种在工科领域非常强势的顶级大学,教员的门槛就更不用说了!——这不是个案,在中国属于普遍现象!

中国大学难产出高水平AI人才,你知道为啥不?

再看看商君对海外大学的了解和亲身体验:

商君在悉尼大学读硕士时,好几门课程的主讲老师既没有博士学位,更没有教授头衔,很多都只有硕士学位,而且类似现象几乎存在于澳洲每所顶级大学,商君有个朋友就曾在新南威尔士大学攻读人工智能硕士学位,他们的情况也高度类似——很多课程的主讲老师都没有博士学位,也没有教授头衔!据商君了解,这种情况在美国的大学也很普遍!

很奇怪吧?好歹悉尼大学和新南威尔士大学都是全球综合排名或专业排名TOP50的知名大学呢(中国能够排进这个名次的,也就清华北大了),人家牌子够大吧,按照国内大学的筛选教员的标准,这些教员可能连帮忙批改学生作业的资格都拿不到!

中国大学难产出高水平AI人才,你知道为啥不?

再看看这些既没有博士也没有教授头衔的教员们的背景:

首先,他们一定都是行业里颇具名气的,并且取得了不错的公开的职业成就的相关领域的精英,他们都有着丰富的一线从业经验并且仍然奋斗在一线,因为他们在这些大学里的教职是兼职的,他们所供职的公司才是他们的全职雇主,所以这些课程往往安排在晚上进行;

其次,他们所教授的课程,都是极具实操属性而非理论的课程(实际上,偏理论的课程海外大学也主要是由教授提纲,他们只是把偏实操的课程的授课权“下放”到没有博士学位或教授头衔的职场人士),这些实践课程确实需要有非常丰富的一线从业经验的行业精英来讲授。实际上,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所学更接近真实的市场需求,因为这些职场精英的讲师们最清楚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同时也懂得如何通过课程设计和教学来有针对性地培训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反过来再看看中国的大学,博士学位是上讲台的敲门砖,而且很有意思的是,据商君所知,在很多大学里,只要有了这块敲门砖,拿到了上讲台的资格,哪怕你讲授与你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没多大关联的课程,那也没关系!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这个博士学位真那么重要吗?

注意了,商君想说的是,不是我们的大学里那些博士教员们没资格教授实践类课程,而是我们的大学很多时候是为了博士而博士,但问题是国内的多数博士从上幼儿园开始就从来没有离开过学校,从小学到博士毕业,在走上讲台前几乎没有一线工作的经历,他们教授那些实践性那么强的课程,真的合适吗?而且,一个人的能力,真的一定能跟学历完全挂钩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