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信宜三華李和翁源,酸甜可口的廣東水果,背後蘊含酸辣的故事

中國李子栽培歷史悠久,因其產果量很高,兩千多年前的《爾雅

》說:“李,木之多子者”,“五沃之土,其木宜梅李。”

李子特別酸而令人流口水,但歷史悠久,適應性強,作為溫帶地區的水果,在我國20多個省區市都能種植,因此成為自古至今最為認可的三大水果。

大個子的美洲李和歐洲李,近代引進中國,但是由於“中國李”太普及,今天一提“李子“,一定是指“中國李”。

上:信宜三華李和翁源,酸甜可口的廣東水果,背後蘊含酸辣的故事

“李姓”又是全國人口數量最大的姓氏,歷史上李姓皇帝和名人更是數不過來,這“李子“水果很難“高端化”,註定了是親民普及大眾化的水果。

李子生於山坡灌叢中、山谷疏林中或水邊、溝底、路旁等處,海拔400-2600米,中國各省及世界各地均有栽培。

廣東北部的韶關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河谷盆地(平原與臺地)只佔20%,典型的山地資源,造就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優良的山貨資源。

這一帶的李子在民間知名起來,口碑相傳,就是最高的獎賞:無名的英雄 。

上:信宜三華李和翁源,酸甜可口的廣東水果,背後蘊含酸辣的故事

端午節將近,素有“嶺南夏令果王”之稱的廣東三華李,粵北翁源、粵西信宜、粵東興寧,甚至廣西壯族自治區都有大量栽培,多者20萬畝,少者幾萬畝,而且均獲得老百姓口碑與官方相關認證。

彼此都說更紅苗正,彼此都認為對方冒用本家地名與品種,我覺得最好方法,還是從歷史說起,再說常識。

不要著急,先聽我講!先聽我講三句話!

上:信宜三華李和翁源,酸甜可口的廣東水果,背後蘊含酸辣的故事

1)翁源縣縣城龍仙鎮西邊10公里的三華鎮三華村在明朝嘉靖年間,就有雞麻李、大蜜李種植。(雞麻為薔薇科植物雞麻的果實及根.李子也屬於薔薇科).

2)《翁源縣誌》(1988年後編修)記載,翁源縣三華鎮三華村在明朝嘉靖年間,就有三華李種植。

3)據有關史料記載明朝崇禎年間,山西布政司翁大立久聞翁源人傑地靈,千里尋源而來,其時縣令朱景運獻上羅江蜜李,入口異香貫體,翁大感驚奇,問是何物,答曰:“三華李”, 從此,“三華李”名一直沿用。

以上三句話,根本經不住推敲,根本經不住推敲。我們首先吹散籠罩在“明珠”之上層層的煙霧!

上:信宜三華李和翁源,酸甜可口的廣東水果,背後蘊含酸辣的故事

首先,翁源縣,翁城鎮,歷史上,550多年梁朝時期,曾出現過與“翁”有關的地名,元朝在這一帶再現,後來消失,到民國的1912年後再次出現“翁源”。

不要相信那些某縣某鎮有上千年曆史的說法,最好說:該名的字曾經多少年前出現。縣,鎮,這些行政區域,實在變化太大了。

今天所說的某個地名,在上千年的歷史上,名稱代表的地方分來劃去,行政所轄範圍變來變去,形同在黃河源頭撒了一泡尿,理論上存在,現實中早已分不清。

歷朝歷代皇帝新上臺後,行政都要大變革,除非元朝的成吉思汗軍隊沒有經過這個地方,而且建築和文字都能保存,否則不要當真,根本無法考”正“,就當成玩樂吧。

元朝的破壞性有多大?橫掃世界,範圍多大,毀滅性多大多深,你只需要知道,今天99%的家譜都是明朝開始,可見一斑。

三華公社---三華鎮,到2004年,裁撤合併鄉鎮時,只有8000多人的三華鎮,又合併到龍仙鎮,只剩下三華村,三華代表的較大地域,縮減為一個村。

上:信宜三華李和翁源,酸甜可口的廣東水果,背後蘊含酸辣的故事

遺憾遺憾!

這和享譽山東省的“濰縣蘿蔔”一樣,1984年“濰縣”消失,改成了“寒亭區”,難道得改名成“寒亭蘿蔔”?人們心理拋棄了這一帶的“濰縣蘿蔔”。

它曾經是好吃的水果蘿蔔的代名詞。如今,完蛋,改地名的成本和損失。

新編的翁源縣誌1988-2000年,沿襲老縣誌的內容,覆蓋新時代的描述,可信度是很高,但不注水,就不能達到厚度。

至於第3)句話,純屬於瞎扯,經過小編”考證“,最早出處是2009年12月某個人在連博客都不算的帖子上寫的。

上:信宜三華李和翁源,酸甜可口的廣東水果,背後蘊含酸辣的故事

而翁大立當官治水的範圍在山東南部和江蘇北部一帶,頂多偶爾被招去北京城彙報工作,他沒有成為”山西“的官員,也不可能到當時的廣東來治水或尋覓好吃的李子。

那時的交通,那時對官員的調配,除非他犯錯發配廣東北部------當時縣令腦子有毛病,向一位“遭貶謫官員”呈現佳果?或者千里迢迢帶上李子到今天徐州一帶“獻殷勤”。

關鍵時,網上的這個說法,連孤證都算不上,沒有一個佐證。就是“孤證”,漏洞就仨。

要命的是,網上多個材料顯示的是:2010年,當地農業部門申報三華李地理標誌,竟然引用了“據歷史資料”這樣的話-----引用了翁大立與李子的“故事”

此後,網上目前能顯示的資料,均互相以訛傳訛,以虛假套用虛假,於是假資料就成真資料。

上:信宜三華李和翁源,酸甜可口的廣東水果,背後蘊含酸辣的故事

真相,經得住推敲的真相是:翁源、曲江這一帶的相當大範圍的李子很好吃,廣東、湖南、廣西、江西一帶的人,也直白的稱呼它為大蜜李子或雞麻李子,人們吃完後的好奇心禁不住詢問,它從哪裡產的,從哪裡運來的,答約:三華!

中國工程院院士,瀋陽農業大學被稱作“蔬菜教授“的李天來研究:蔬菜與水果的運輸營銷範圍,頂多500公里,90%就是100公里範圍。

小編根據多次調研的發現,廣東北部在歷史上遠離海運的廣州珠三角一帶,遠離人文中心,大量地名並非來源普通話發音,近代以來在地名標註文字時,只好依託地方口音 。如廣東最早的國家自然保護區車八嶺,普通話是難以理解怪名“車八”的意思,只要問問當地老百姓和當地幹部,就能明白:產茶葉和長柏樹的山----茶樹柏樹的山嶺----CHE BA LING.

上:信宜三華李和翁源,酸甜可口的廣東水果,背後蘊含酸辣的故事

1950年的三華公社,肯定是有三華村,三華這個村的名字“三華”是怎麼來的呢?

首先,按照普通音讀100遍,也琢磨不出它的意思來,肯定不是“三個姓華的人組成的村子”,也不可能是“三棵樺樹“(這裡不長樺樹)。

其次,三華,請按照廣東話來讀 ,然後對照地方讀音來,南華“`LANWA”蘭兒娃---三華“三兒娃 “SANWA",而廣東話裡稱呼孩子等,決不用“娃娃”“小娃”“細娃”等, 也就是說,三華還是南華的與“孩子”沒有關係。

最後,三華村位置沿著山谷北上,70公里,就出現了歷史上最知名的地標---南華寺。用廣東話隨便讀南華寺,三華李,讀上幾遍,就有了答案。

這70公里,歷史條件當地人騎馬趕車一天,夠長的,可是在外地人看來,70公里就是一個小距離,等於“同一個地方”。

上:信宜三華李和翁源,酸甜可口的廣東水果,背後蘊含酸辣的故事

當一百多公里的範圍內,基本兩廣和江西湖南交界(南嶺山脈)輻射的一個廣大地區,人們吃到這麼好吃的李子詢問時,特別是用文字標註時,為了更容易理解與溝通,為了讓更廣泛的人群能認知,說“南華寺附近”“周圍”“方圓”等,是最好的。

“LANWALI"---南華李,先華李,三華李,安華里。根據歷史上人們語言中的經濟學規則(人名地名老百姓總是按照最低成本的方法寫它用它),三華李,三,華,是最好寫最好認最好發音也最容易為識字程度有限的人,讀寫的兩個字。

南華寺,座落在廣東省曲江縣(2004年曲江區)的南華山畔,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唐朝興建寶林寺,宋朝970年改成南華禪寺,沿用至今。

上:信宜三華李和翁源,酸甜可口的廣東水果,背後蘊含酸辣的故事

眾所周知,過去的寺廟,並非今天我們理解的從事宗教洗腦活動那麼狹窄,而是一個大地方的民間普遍認可的文化經濟和政治中心:寺廟周圍形成吃喝拉撒的市場與服務,聚集越來越多的人口,即使不是寺廟和城鎮合一,定居的和流動的人們與寺廟拉開距離,也一定是相輔相成,世俗的人們和寺廟的人員,都能在相互服務中,世代向前,生生不息。

顯然,流動和飄落成本很高的古代,當商人和熟人帶著好吃的李子離開今天的翁源曲江一帶,到更遠的地方,開心的回答來自”南華的李子“,就不言自明瞭。

三華李,得名來自千年知名地標---南華寺----粵北千年地標。

上:信宜三華李和翁源,酸甜可口的廣東水果,背後蘊含酸辣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