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八景俏太行第2景:老宅擊掌,鳥鳴聲聲,北京專家破解謎團

綿延400公里的太行山山勢巍峨險峻,溝壑縱橫交錯,不少古樸村落遍佈其中,梁家村便是其中一件精美的傑作。

梁家村位於井陘縣城西南,井陘縣誌記載,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年-1398年),梁士忠(約1350年-1420年)自山西平定縣城西遷此立莊。

元末明初,北方戰亂,民不聊生。1368年,朱元璋稱帝不久,即告百官:“天下初定,老百姓財力睏乏,像剛會飛的鳥,不可拔它的羽毛;如同新栽的樹,不可動搖它的根,重要的是休養生息”。1370年,朱元璋接受大臣建議,鼓勵開墾荒地。梁士忠就是在這一時期遷徙而來,梁家家譜記載,梁士忠居山觀地形,觸景生情,“上到廟巖嶺,看見紅土灣,很好一穴地,就是無人煙。”

梁家八景俏太行第2景:老宅擊掌,鳥鳴聲聲,北京專家破解謎團

俯看梁家村

梁氏族人繁衍生息的這片土地,四面環山,叢林茂密,地勢北高南低,民居依坡就勢,石券窯居,舉架樓閣,相映成趣。舊有“六山(琳琅堖、柴胡堖等六個山堖)九嘴(九個山嘴喻九隻鸚鵡)繞山莊”之說,史稱鸚堖山莊,後來改名梁家村。

1.二龍戲珠古黃連

梁家八景俏太行第2景:老宅擊掌,鳥鳴聲聲,北京專家破解謎團

石 縫中長出的古黃蓮

在梁家村西南,從廟巖嶺發源兩道山樑,恰似兩條巨龍,曲折蜿蜒,蒼勁飛舞。兩梁交匯於一道峽谷,谷口一座圓形石堖,就在這無土無水的石堖之上,竟然生有一棵高約20米的古黃連樹。樹與石渾然一體,宛如一顆珍珠,人稱“二龍戲珠”。

黃連樹又叫楷樹。清代學者所著《廣陽雜記》記述有該樹木:楷樹又名黃連木,系落葉喬木,果實紅色,形狀橢圓,木紋細膩,可做器物。相傳它最早長在孔子墓旁,為子貢所植。它樹幹挺拔,巍然屹立,有種浩然正氣,為諸樹之榜樣,也是楷模一詞的由來。

清代吳其浚在《植物名實圖考》上這樣描述黃連木:

黃連木,江西、湖廣多有之。大可合抱,高數丈,葉似椿而小,春時新芽微紅黃色,人競採其醃食,曝以為飲,味苦回甘如橄欖,暑天可清熱生津。杭人以甘草、青梅同煮以啖之,則五味備矣。

《辭海》註解黃連木:落葉喬木,高可達25米。廣佈中國黃河流域以南各地。適應性強,喜光,深根性,生長較慢。

梁家村的這株古黃連,堪稱四奇。

一奇它的年齡高達近千年,村民講述,黃連樹在梁家先祖到來之前便已經存在,伴隨著小山村悠悠600多年,見證著山村的變遷與進步,在村民心中有著極高的地位。

二奇在高緯度地區,它還能生長得這麼茂盛。黃連木“江西、湖廣多有之”,“廣佈黃河流域以南各地”,梁家村南距黃河300公里,屬海河流域,黃連木在這裡依然鬱鬱蔥蔥,是不朽的奇蹟。梁家村可能是黃連木分佈的最北邊界。

三奇這株古黃連紮根頑石之中,豪飲雨露,笑傲風霜。這株樹高達20米,樹幹周長達到了4米,要四五個人合抱才能抱住。到了夏天枝繁葉茂時,樹冠寬可達20多米,虯枝婆娑,丫杈環繞,枝幹蒼勁,飛鳥翔集,十分壯觀。可是,它生於圓形石堖東南,巨石直徑與樹高相當,石下即是無名的季節小溪,黃連木若要生存,其根系必須洞穿巨石,向西北延伸,紮實,才可汲取到生長的養分。可以想見,這株黃連的根系比它的樹冠還要龐大。

四奇這株古樹四季變化迷人。村中至今流傳著一首民謠:“春絮夏綠秋葉黃,霜降之後穿紅裝。冬季挺拔傲風雪,歷年三月才換裝”。讚的便是這棵古樹隨四季而變的傲人風姿。

2.掌擊鳥鳴後府樓

梁家村村北最高處有一座上百年的宅院,房子坐北朝南依山而建,一層為明代建築,二層為清代建築,石磚木框架結構,門窗雕花,玲瓏剔透。

此處宅院名為後府,是十六世人梁成元所建。後府建造有一段傳說。梁成元蓋房、買房十餘處,特別是買下上股土窯,蓋後府,難度較大,土窯岸高數丈,荊棘滿坡,地脈緊,住著仙家。梁成元帶領家人燒香燃黃紙,奉上“太公在此諸神退位”的帖子,破土準備動工。仙家給梁成元託夢,允仙家三明三夜搬走,梁和仙家在夢中爭執:“不行,必須立即搬走。”仙家道:“梁成元梁成元,別人要動難上難,你洪福齊了天。”第二天,梁成元令人掛出“洪福齊天”大橫幅施工,只聽百鳥齊鳴,聲音直通西南石窯洞方向。在施工時,一隻眷戀的神鳥駐足停留,久久不飛走,工匠們知道這隻鳥有來歷,不敢捉打,只好拍手驅趕,拍一下手,叫一聲,拍一下手,叫一聲,突然不見了。工程進行順利,建成豪主家的後府。

梁家八景俏太行第2景:老宅擊掌,鳥鳴聲聲,北京專家破解謎團

後府樓

緊貼後府正房後身,高出它三四米有一處平臺,設有攔馬牆,既保安又防洪,攔馬牆內可充當打穀場。站在攔馬牆內,俯身面朝後府宅院中央擊掌,便會聽到“吱吱”類似鳥鳴的清脆聲音,擊掌快,鳴叫聲便快,擊掌慢,鳴叫聲便慢。村民為此作了一首打油詩:

人靠攔馬牆,

面向院中央,

雙手一擊掌,

吱吱鳥鳴響。

據曾到此處探訪的國家大劇院舞臺設備部高級工程師李國棋介紹,這種“鳥鳴”現象是典型的建築聲學現象,即聲音傳出去後發生反射,出現了“聲染色”(在音響系統中,由某一音響器材所引起的聲音改變)。後府遠山環繞,形成一個圓弧狀,後府又位於中心位置,是聲音聚焦的地方,這樣就可以使拍掌聲形成連續的顫動回聲。此外,後府屋頂上瓦溝和瓦壟的排列十分均勻,材料為石瓦類材料,十分光滑,令鳥鳴現象更明顯。如果是冬天雪後,無論你如何擊掌,也聽不到鳥鳴了。

後府鳥鳴現象早在工程竣工後不久就被人發現,因此被視為吉祥脈系,梁成元給下一代取奶名為鵬來、鶴來、鴻來、鳳來等,以示後府人財兩旺。

3.變化多端鸚堖拳

相傳一世祖梁士忠為娘子關梁將軍之後,武將家風世代相傳。

三世祖梁稷在明朝初年任鳳陽訓導,自創家拳及功夫拳。

十世祖梁效曾到少林寺學藝三年,打出少林寺。梁效將自己在少林寺學的功夫與家拳融合,吸收大量名拳的精華,逐步積累成梁家獨有的拳術,因當時梁家村稱作鸚堖山莊,梁家拳也因此得名鸚堖拳。鸚堖拳積累了功夫拳、二郎拳、梅花拳、少林拳、太祖拳、八策錘、岳雲錘、小生拳、十二腿、搕錘、小紅拳、尥(音liào)三腿、大紅拳十三路拳術,包括七個故事回子,如三英戰呂布、打少林、打擂、趙匡胤打五虎、三打韓通等,遺憾的是兩個回子已經失傳。鸚堖拳還包括鸚堖花槍、牛槍、大刀、雙劍、雙刀、子義棍、流星錘等單路子,及跑陣九鎖連環陣。

梁家八景俏太行第2景:老宅擊掌,鳥鳴聲聲,北京專家破解謎團

鸚堖拳

鸚堖拳屬中三路,顯著特點是手眼身法,斜形爻(音yáo)步,技上加計,剛柔相濟,有擒拿格鬥,強身健體的實用性。鸚堖拳手到眼到,快慢得當,動作亮相,禮節請謝,又有一定的表演觀賞性。

梁家村人尚武。男丁幾乎都會練鸚堖拳,可以說全村人人都會武功。周邊的村子都有戲臺,一扇門橫樑上書寫“出將”,另一扇門橫樑上書寫“入相”。這裡借用“將”“相”,有盼成大器的意思。出則將軍,入則丞相。周邊於家村有6座戲臺,梁家村卻一座也沒有,這是梁家尚武的寫照。

鸚堖拳平時用來保衛村子,免受外面匪人侵擾,漸漸演變成為民間社火的主要內容。每逢正月十五,全村人就會組織在一起,舉行盛大的鸚堖拳社火。

最近幾年,梁家村的鸚堖拳社火開始配合軍鼓、舞蹈以及各種民間文藝活動,形成了自己特殊的體系。2009年鸚堖拳被井陘縣列入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0年、2011年分別被石家莊市、河北省列入市級、省級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目前,正在申報國家非遺。

4.聯通魂脈永隆橋

輕戲是梁家不成文的家規。

十三世人梁照,是一名晉劇鬚生,從小就喜歡看戲,一看就懂,一聽就會,極富戲劇天賦。成人後,他在山西插班學唱鬚生,跟著跑龍套。梁照在戲劇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在一場大戲中,主角因病不能上場,梁照替補上場,他在臺後描眉不打臉,班主等人對他大加訓斥,不料梁照登臺後自動變臉,滿臉通紅,一鳴驚人,人稱自來紅,一時名噪山西。後來梁照自創戲班,流動于山西太原、太谷、榆次以及河北井陘、獲鹿等地演出,收入日增。

因族人輕戲,梁照被家族除名,順帶連累了他的父親。在梁家族譜上,梁照的父親也不知為何人所出。也正因為如此,梁照在族譜中成就了一段佳話。

梁家地處六山九嘴之中,正南離地原屬澗溝,山勢不接。乾隆十八年(1753年),村民修建橋樑一座,南來北往很是方便。

《井陘縣誌》載,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大雨,綿河大水衝去城西關本閣及居民半街。秋薄收”。這一年,梁家溝通南北的石橋,“大水漂衝,殆無片石”。

此後20餘年,豐歉不常。史載,嘉慶六年(1801年),井陘發生流域性洪水;嘉慶十八年(1813年),繼上年遭受旱災之後,直隸南部、河南北部、山東西部地區,又遭大旱,人民生活極為困苦。期間,梁家世人想重新修築石橋,奈何心有餘而力不足。

梁照有成後,歸來認祖歸宗。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冬,梁照、梁登慷慨解囊,決定為鄉親修繕石橋。原橋南北長數丈,重修談何容易,無異於重新建造一座石橋。國學梁植樞等人決定和梁照一起來做這件事情,村民們也施財助工,爭先恐後。建造此座石橋,梁會升在寧晉縣募化十二千文,村人捐款管飯眾多,餘皆由梁照自榆次、衡水、太原、獲鹿、壽陽、新塘等地募化而來。

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正月,石橋告竣,鄉人命名為永隆橋。正定府井陘縣秀才(生員)梁德峻為石橋竣工撰述碑文,嘉慶十二年(1807年)丁卯年舉人於來章書寫碑文,記述了永隆橋重建經過。碑文中盛讚這座石橋:

見規浮半月,儼佔利涉於鼉,梁影湛長虹。……童叟無憂,厲揭曉夜,克便馳驅,洵足補天功培地脈,而為承先裕後之大端也哉,迺為銘曰:巉巉石徑,接構為梁,遠託山□,巍然屹立,直如砥矢,固於金湯,有舉無廢,萬世康莊。

永隆橋略顯粗糙,但溝通了地脈,也聯通了血脈。梁家後代說, “在我們梁家人的心裡,永隆橋修建得雖粗糙,但卻是梁家人團結一致的象徵。”

5.金面青袍關帝像

關帝廟是為了供奉三國時期蜀國的大將關羽而建。

關羽去世後,逐漸被神化,被民間尊為關公,又稱美髯公。歷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崇為武聖,與文聖孔子齊名。“縣縣有文廟,村村有武廟”,這是中國歷史晚期社會各界普遍祭拜孔子和關公的真實反映。據有關資料記載,在宋元明清社會中,對武聖關公崇拜的虔誠和普及,超過了被人們盛讚為千古一聖的孔子。關公廟宇遍天下,五洲無處不焚香。據不完全統計,現世界上共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有關帝廟3萬餘座,僅日本和馬來西亞就有關帝廟1000多座。

梁家村原本有一座關帝廟,後改建於康熙四十年(1701年),重建廟記曰:

天地之正理萃於心,則至秀至靈,正氣暢於身,則至關公為正神,扶綱常而定鼎,宣忠義而除氛,吾於大成之忠孝廉盡主之功烈,靡竟所以隨方,設廟下特立祭祀,蓋赫赫正神顯於世間,善惡有應,萬古常尊。原舊址有防風脈,改建村東,立為三楹。視前弘長,鄉人塑聖王,感化深矣,所以有施磚瓦木料,有施錢穀,有助人工,重塑聖像,廟貌維新,是以俚言筆之石以垂不朽。

年長日久,關帝廟破損,重建於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與別處關帝廟不同,梁家村的關帝是一位金臉關公。

《三國演義》中描寫關羽:

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若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

“紅臉的關公,白臉的曹操”,紅和白是戲曲裡對忠與奸的一種具象表現。為什麼會將關羽描寫成紅臉呢?民俗專家分析,從遠古時代起,紅色便在巫術文化裡有避邪的意思,紅色表達了對神靈的敬畏。而此後紅色更是忠心、忠誠的象徵,正所謂“赤膽忠心”正是對關羽人格魅力的一種寫照。

梁家村中金臉關帝有一段傳說。

相傳十六世人梁殿元(梁成元的弟弟)在山西做生意,一次趕著牲口行走在路上,一位紅臉大漢擋住去路,梁成元央求好漢高抬貴手,許願將來為他“築金身,禮佛像”,好漢方才放行。梁成元回到故鄉後,踐行了他的承諾。

光緒二十一年重修關帝廟碑記中寫道:

縣西十里(作者注:井陘縣城原在天長鎮)梁家村舊有關帝廟,地處巽方(作者注:東南),面朝衡嶽,誠一鄉之屏藩也。無如歷年滋多漸就傾圮,善士梁殿元目睹心慘,向父老而言曰:關聖帝君護國佑民之功不可勝錄,吾願獨出資財重修廟宇可乎?父老欣然稱善曰:此盛舉也!君樂輸財,吾等竭力襄事。於是鳩工庀(音p?)材(作者注:聚集工匠,準備材料),擴其舊基高其闞閎,一楹改為三楹,神像塑成。新像金碧輝煌,不數月而工告竣!

6.源遠流長舞社火

社火是中國漢族民間一種慶祝春節的傳統慶典狂歡活動,具體形式隨地域而有較大差異。社火源遠流長,史料稱“社火,在節日扮演的各種雜戲”;又稱“民間鼓樂謂之社火,不可悉記,大抵以滑稽取笑。”(南宋·范成大《上元紀吳中節物俳諧體三十二韻》)。

梁家社火是祖輩傳下來的,是以拳為主的紅臉社火,經幾百年的演練、傳承,形成了自己特色的拳術社火。梁家社火表演程序也有自己的風格,演出前到關帝廟拜刀,演出三戰呂布一路,以保演出平安。之後到梁氏宗祠給列祖列宗燒香叩頭,祭祀祖先,表演功夫拳,以示不忘根本,後繼有人。

梁家社火表演時,戰鼓隆隆,催人奮進。隨著鼓點,演員動作或快或慢,輕重分明,顯得更有力量。踩街或圍觀群眾聚集,流星開路打場,因流星屬危險兵器,人們害怕打著自己,自動散開。跑陣後演員自動圍場,坐地,形成一圍人牆,以防不測傷著觀眾。

1953年,村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們安居樂業,業餘生活活躍,本來社火武術底子很厚的梁家村人聽說縣組織社火大匯演,他們高興極了,有的夜以繼日苦練硬功,動作精益求精;有的老師傅刮淨鬍鬚上陣。在正月十八那天匯演時,三戰呂布、打擂、打五虎、各路拳術、單路子等表演得都很出色,贏得觀眾和評委讚不絕口。梁懷龍耍雙刀時,正演著突然手握刀把,而刀飛出場邊上空,當即梁順小用令旗杆應回,梁懷龍說時遲那時快,扔刀把,接刀柄繼續舞,化險為夷。梁椿表演時,手拿躺鐮,最後一動斜形倒插步,架腦應棍,躺鐮折掉,用躺鐮柄尖一應,正好頂住,將棍頂折。觀眾又驚又喜,連連叫好。主席臺上拍手稱讚,有的領導激動地喊:“別打了,不用評了,非梁家莫屬!”

在這次匯演中,梁家社火隊以兩手絕活取勝,拔得頭籌,獲紅旗一面。以後,梁家人傲稱——梁家社火拔紅旗。

7.歷盡滄桑古民居

6個世紀中,梁家村歷經災難戰亂和世事變遷,但依然保持了特有的歷史風貌,古村落成片區佔地約有兩萬平方米,坐北朝南,民居依坡而建,以神秘的後府為最高點,然後呈扇形擴散,東西兩道土梁延伸到村莊的兩邊,猶如天然屏障。村民們形象地說,像一把簸箕,簸走了麩糠,留下了精華。

一街九巷連接村莊,阡陌交通於其中,形成錯落有致的街巷空間,街巷皆以石材造築,古拙樸質,整個村落與周圍的山勢、環境融為一體,體現古人“天人合一”的築城思想。

梁家歷朝歷代都出過大家富戶,他們在村中蓋起豪宅,也因此村中點綴了明清時期的建築。這些明清古民居具有晉冀合璧、博採京華的特點,以窄長形的內院為主要特徵,其平面佈局以“一正兩廂”為基本形態。一些房屋雖然年久失修,已顯破敗,但仍能看出當年的風姿和韻味。很多細節,如宅門之垂花、墀(音chí)頭之獸雕、柱基之鐘鼓造型等頗能彰顯匠心之獨特。站在村南的山上望去,村裡一色的青石、青磚、青瓦建築,依坡就勢,參差有致,各種雕刻,古樸典雅,深厚嚴謹。據說梁家村當年有“小北京”的雅稱。

後府是梁家村最高處的一處宅院。鴉片戰爭後,戰爭連年不斷,清府國庫空虛,號召子民有人的出力,有錢的捐財,對抗外敵。梁成元向朝廷捐巨資,贏得朝廷讚揚,光緒四年(1878年)三月二十七日,朝廷賞給四品軍功頂戴,賜贈“昭武都尉”匾,懸掛於後府大門上。後府大門口牆雕拴馬石,右立上馬石,五級臺階石門墩,黑漆大門帶過庭,氣派一時。

後府分為主院、東院,主院分前院、中庭、後院,主院與東院皆有兩層上房和配房,舉架樓閣。院內方石鋪地,乾淨整齊,房頂的貓頭筒瓦、五脊六獸保存完好,門窗上的雕花十分精美,顯得玲瓏剔透。連廚房煙道都是壽桃形狀,講究可見一斑。

梁家祠堂東側有一座漂亮的宅院,梁家人稱畫樓。畫樓又叫畫花樓,地處梁家中心位置。這一宅院的建築中,除臨街外,其他房屋都是雙層建築。尤其是坐北朝南的主房,前面從地面至二樓都是木質結構,兩根柱子由柱基石相撐,直通二樓樓頂。畫樓雕樑畫棟,前面和兩側的垛口上方都是各種花草的木雕。

《井陘縣誌》記載,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大旱、大饑荒,糧貴,民食樹皮木葉。詔發救濟。

1722年,適值大旱大饑荒,糧食金貴,窮人以樹皮樹葉為食。財主樑顯見到這種光景,大發善心,以修建花樓為名賑災,招募來百姓幹活,來的就三頓管飯,度過災年。據說,當年連村人帶建築工匠百十來口人,耗費三年光景,耗費了巨大的財力人力,才建起畫樓。特別是河南一木匠,為度災荒,一家四口吃住在這裡三年才返鄉。也可見梁顯的為人。

可是好景不長,畫樓建起沒有幾年,梁顯家境衰敗,村人為了報答梁顯的救濟恩情,家家戶戶聯合到畫樓的二樓燒香上供,並將供品留於梁顯的家人,以表示心意。

8.穿越歷史梁家譜

一世祖梁士忠文武雙全,耕讀一生,教子有方,治家極其嚴格,有祖訓: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智勇仁厚,道傳一貫;有家規:治忤逆,責奸邪,除竊盜,杜倫葬,禁賭博,飭盜賣,懲非偶,防譜失。

梁氏家族在梁士忠的訓導下,在這裡種地為食,集雨為飲,詩書繼世,尊儒尚學,忠厚傳家。600年間,梁家人才輩出。梁家三世祖梁稷在明朝初年任朱元璋故鄉鳳陽訓導,十七世生員樑棟選曾任北京女師大國文教授、直隸省民政廳長。

武將家風也是世代相傳。梁家村和周邊至今還流傳著十八世人梁世禎打敗日本武士的故事。村裡的老人回憶,梁世禎從小就刻苦練習鸚堖拳,平時用石鎖、木架、木板等練功,武藝高超。1942年,日本武士在井陘礦區橫澗村召集比武,梁世禎應邀參加。比武前,漢奸官員逼迫梁世禎比武只能輸不能贏。痛恨侵略者的梁世禎根本沒有理會這些,在比武中痛打日本武士,贏得了比賽勝利。幾天後,梁世禎被捕,被日本人殘忍地殺害。有武藝、有骨氣的梁世禎,成為梁家村村民心中的英雄。

梁家人心往一處想,智往一處謀,成就不少偉事。大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梁家樹立村規民約並立碑,禁止亂砍濫伐,提倡植樹造林;禁止胡亂取土,提倡全民蓄水。20世紀末,梁家還是世外桃源,路難認,道難走,出門爬坡盡石頭,村民要到天長鎮,就要走5000餘米的崎嶇山路,最寬處不過1米,窄的地方只能勉強通過一個人,一趟來回得花5個小時左右。1995年5月,全村400多名村民加入了開路大軍。13載匆匆流走,2008年4月份,一條通往山外的路終於通了。梁家村村委會特地在村東樹立了一座碑紀念此事。

史上,梁家多次修纂族譜。大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新正月,梁家人合議修譜,修譜工作由十七世人樑棟選主持,樑棟選整理家譜並作序,序曰:

嘗思水有源,木有本,人有祖,其一理也。然,源深而流不竭,本固而枝自榮,祖已往,而子孫能不報之乎。陘南梁家村良都社十甲,舊有家譜堂一所,由來久矣,但歷年已久,譜盡摧殘,無以修之,又何以妥侑先靈乎,於是合戶人公議,重彩丹青,再修新譜。然,猶恐譜之有失,又復為之造冊,是誠事亡如存之至意,而後世子孫正可以睹霜露而盡春秋之大典也,是為記。

梁家最近一次修譜是2002年,梁新貴先生召集有威望的族人,共同修撰,他們費盡周折,將東戶、西戶梁姓合併,並將近年認祖歸宗,散落他鄉的梁姓一併修於族譜,耗時3年,懸於梁氏祠堂內。由是,梁家血脈一目瞭然。梁新貴先生功不可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