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服!他把1公斤鐵板賣到10噸的價兒,源於冷冰的鐵板打動人心

2015年10月18日,中央電視臺第2套節目《一槌定音》節目中,由潘婕帶領的隊伍對陣臧金生帶領的隊伍,當期節目的大獎是郭海博大師的鐵板浮雕作品《鹿頭》。郭海博大師說,他的這幅作品價值人民幣三四萬。《鹿頭》作品的鐵板約一尺見方,重量大概1公斤多一些。而現在市場上1噸熱軋板的價格約3000元左右。

一塊熱軋板經過郭海博大師的加工後,價格約為10噸熱軋板。你信嗎?信不信由你!反正我信服了!

作為河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郭氏鐵板浮雕藝術”的傳承人,郭海博的鐵板浮雕藝術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郭海博卻說,鐵板浮雕是玩出來的 。

玩的就是心跳:愛上說走就走的騎行

郭海博愛玩,玩別人不敢玩。

1986年,郭海博24歲。這是一個承上啟下的年齡。

5月的一天,報紙上登載了一位年輕人長途騎自行車去往少林寺的故事。“看人家!啥時候咱大夥也去一趟,那多過癮!”午飯時間,幾位年輕的同事熱議,興致高漲間便相約:過幾天,也利用節假日,騎單車,同去少林寺一遊。約定的這天到了,清晨,郭海博懷揣所有的積蓄,32.6元,把自己的大永久牌自行車兩個輪子打足氣,臨出家門時又回身把打氣管夾在了後座上。

待到召喚兩個同事時,他們不約而同地打了退堂鼓,還提出了一堆問題:“啊?那天酒後那麼一說,還當真要去呀?這麼遠,路上咋吃住?自行車壞在半路咋整?路上遇上壞人咋辦——要我說,你也別去了。”

郭海博沒再說啥,迎著晨曦中的初升太陽,獨自出發了。

郭海博覺得,不必想太多,餓了再找吃的,天黑了再找住宿,先走起來再說,想太多就永遠挪不動腳步。人,應該說到做到。

就這樣,郭海博上路了。

這一趟單車獨行往返7天。這7天裡所遇事、所遇人,點滴心得收穫是郭海博此後永遠珍藏的寶貴財富。“雖然遇到一些困難,但也一一解決,還是好心人多啊。”遭遇歷歷在目,那次騎行歸來,親身經歷後的郭海博更加相信:真善美總是大於假惡醜,車到山前必有路。

回首往事,郭海博意識到:那一次獨自騎行是自己此後多年一系列故事的一個起點,一個縮影。

單車往返少林寺10年後,1996年,郭海博又孤身騎車去了煙臺,往返半個月,一天騎行300多里路。一路上不斷趕超前面的身影,見一個超一個,每過一個縣找當地郵局蓋個戳兒,漫長的旅程,每天有每天的故事。

現在,郭海博不再騎行,有了私家車後,開車讓他走得更遠。

本來,郭海博想過做一名職業旅行家,環遊世界,但後來,他是以一名藝術家的身份在遠行。

未知的旅途,帶給郭海博的是興奮,是激情。當有問題需要思索,需要解決,郭海博總能在出發中得到啟發。一次次的遠足中,郭海博體會到,旅行對於他已不僅是一段旅程,還是發現和學習的學校。

為了體驗生活,尋找素材,獲得新靈感,郭海博的腳步涉及了所有的藏區:川藏,青藏,甘南,滇藏,西藏。郭海博數次回訪自己出生、童年、少年成長過的地方,尤其是自己的故鄉雁北地區神溪村、塞上張家口、邯鄲涉縣。他相信,一名藝術家需要不斷回望自己的成長曆程,回到起始點,因為那裡孕育著生命的源泉和無數的密碼。

佩服!他把1公斤鐵板賣到10噸的價兒,源於冷冰的鐵板打動人心

大梁江晨曲 (鐵板浮雕作品)

越玩越高雅:用血汗賦予鐵板藝術生命

郭海博出生在一個兄弟姐妹較多的大家庭,山西抗日犧牲救國同盟會出身的父親是一名軍械工程師,一生坎坷,但堅強、爽朗、達觀,話不多,總是在看書、研究設計圖紙。

因為父親的所謂“歷史問題”,別的孩子不願跟郭海博玩兒,還經常欺負他。那會兒,喜歡畫畫的二哥就讓郭海博呆在家裡學習畫畫,讓他臨摹《黃繼光》《董存瑞》等小人書裡面的畫。

郭海博的哥哥姐姐都能畫幾筆,而且畫的還都不錯。

郭海博上學後,參加了學校的美術組。從那以後,他畫畫就一直沒有間斷過。從張家口遷到邯鄲涉縣後,郭海博讓弟弟也學習畫畫。後來,他們又隨著父親從邯鄲遷到石家莊。他們從小就羨慕那些搞雕塑的人,看到藝術家們把人物、動物捏得那樣傳神,做夢都想學成這種手藝。

郭海博記得,石家莊解放路商場當時有賣維納斯石膏像的,他們就先把她買了回來,然後去井陘挖紅膠泥,就這樣,他和弟弟開始比葫蘆畫瓢地捏起了維納斯。嘿,別說,還真得相信那個天賦,第一件泥塑就雕得特別像。從那兒開始,郭海博和弟弟一發不可收拾,對泥塑進入痴迷狀態。然而,時間久了發現,泥塑易碎不好保存。

“於是產生用銅搞雕塑的想法,可銅在當時是貴金屬,買不起啊,那會兒一個月工資才30來塊錢,用銅是一種奢望。”郭海博說,“既然銅用不起,能不能退而求其次呢?那個年代,在街上常能看到用黑色卡紙剪側影頭像的手藝人。一天,在工廠裡當鉗工的弟弟拿回一幅剪好的魯迅側影頭像給我看,我看後很是興奮,認為鐵這種材料廉價,並且沒有想象的那麼硬,於是決定,哥倆把全部業餘時間都放在鐵板浮雕的探索上來。”

在通過對中國傳統民間藝術、西方油畫、雕刻藝術的潛心研讀和提煉融合後,郭海博發現,鐵板相對於其他金屬材質有其獨到的一面,正好與他們構思創作的主題相得益彰。

老母親對兩個兒子的事業很支持,把樓下存放雜物,不足6平方米的小儲藏間騰了出來。從此,郭海博與弟弟在那靜謐的小空間裡正式開始踏上了探索鐵板浮雕技法的漫漫征途。

郭海博的工作間擺滿了各種傢伙式兒,有多少種多少個?僅僅錘子和鏨子都讓你眼花繚亂,簡直數不清!錘子有大平頭錘、小平頭錘、大圓頭錘、小圓頭錘、扁頭錘、尖頭錘、彎頭錘、砍錘、鏨錘(用於勾鏨圖稿)、木錘(用於校平鐵板)、麻點錘。鏨子有直口鏨,按粗細大小薄厚不同區分有六七種;弧口鏨,按弧度大小薄厚不同區分有五六種;圓頭鏨;方頭平口鏨;半圓頭平口鏨五六種;勾鏨五六種;斜口鏨。

這些都是郭海博的鐵筆。左手持鏨,右手執錘,叮噹作響,上下翻飛,看得人眼暈,卻使鐵筆繪妙花。

把門窗都用厚棉布堵起來,減少了誤會也不會擾民。三九和三伏天,這間小房就成了冰窖和蒸籠。由於存放著易燃品,有火,會增加危險,有著十幾年煙齡的郭海博毅然戒了煙。

佩服!他把1公斤鐵板賣到10噸的價兒,源於冷冰的鐵板打動人心

創作時的郭海博大師

玩得忘我:在叮叮噹噹的敲打聲中只剩下自己

郭氏鐵板浮雕,下筆有痕,工序繁多。設計稿樣、選材下料、放樣、拓稿、勾鏨陰文輪廓、錘鍛、校平、打眼兒與折邊、除鏽、燒藍、拋磨、燒色、清洗、防鏽處理、打蠟、裝框。

郭海博20多年年如一日痴心、專注於鐵板浮雕的創作與創新,其中的甘苦,冷暖自知。他喜歡選擇晚上8點到12點的時候幹活兒,這個時候注意力集中,白天易被打斷。為此,他養成喝濃茶的習慣,濃茶提神。創作時考慮不周,鍛鏨不慎,出現“敗筆”,會影響情緒,帶來煩惱。但在縱橫馳騁的鍛打、雕琢和燒色過程中,也有無比的快樂和進步在鼓舞和召喚著。

郭海博說他特別享受工作中的那種狀態,“鐵板浮雕就是一門孤獨的藝術,在叮叮噹噹地敲打聲中,彷彿世界只剩下我自己。”

實際上,叮叮噹噹的敲打,除了噪聲汙染,還有粉塵汙染。

噪聲汙染對身體的傷害會更大些。“你以為把棉花塞到耳朵裡,聲音就聽不到了,那就錯了。”郭海博說,“醫學上有一個術語叫骨傳導,在創作時,即便在耳朵中塞上棉花,震動也會通過骨傳導影響全身,損害身體。”

鐵板浮雕對板材是有要求的,細膩、平滑,顏色一致的熱軋鐵板延展性好,便於反覆錘鍊加工,在創作過程中,不易產生破裂現象,鍛打出的作品乾淨利落。熱軋板黑白相間,黑色是一種經過高溫氧化後形成一層黑膜。這種黑膜在鍛鏨敲打和拋磨過程中形成了粉末,吸入肺裡有損健康。

一件作品竣工前,還要經過除鏽、清洗、防鏽處理等工藝,清洗作品表面汙物時,要用蘸著汽油的乾淨布進行反覆擦洗,之後才能給作品表面噴刷一層防蝕塗料,以隔絕空氣中的水等致鏽物質。這些過程都會有一些揮發性有機物形成,對身體也會產生一定的傷害。

“我們鍛鏨時是不戴口罩的,這是我們的職業習慣。”郭海博說,“就像法醫,你看專業法醫出現場時,也不戴口罩。”

郭海博說:“工匠要有堅毅的性格,和無私奉獻的精神,只有這樣,那些古老的手工技藝才能代代相傳。中國的傳統文化乃至世界的文化都需要這種工匠精神來傳承。很多工匠都是默默無聞的,比如拍賣公司拍賣的那些古人留下來的工藝品,有的能賣到幾千萬甚至上億,可那些精美工藝品是誰做的?告訴你,那些都是沒有留下姓名的工匠們做出來的!我理解的工匠精神:就是腳踏實地,不求名利,心無旁騖,堅持不懈地去做一件事情。所以,只有那些經歷過種種挫折,敢於面對苦難,而且能頑強地走出困境的人,才可達到匠人的境界。”

佩服!他把1公斤鐵板賣到10噸的價兒,源於冷冰的鐵板打動人心

調皮蛋(鐵板浮雕作品)

玩出花樣:表現手法生出自由的翅膀

近30年來,郭海博痴心於鐵板浮雕創作,也醉心於鐵板浮雕創作,鐵板浮雕鍛塑技法和彩銅浮雕燒色技法,在不斷的山窮水復和柳暗花明的交替出現中逶迤前行著。

鐵板浮雕用錘、用鏨、拋磨、燒色產生的繪畫原理,和中國水墨畫的藝術效果是一致的。中國畫在宣紙上鋪開就畫,生宣紙、熟宣紙、半生半熟宣紙,吃墨不同,對繪畫的要求也不同。與之相似的是,對於鐵板也如識人識性,必須先識別和熟悉不同類型鐵板的屬性。

1990年代中期,鐵板浮雕使用的是武漢鋼鐵廠生產的熱軋板,質感細膩柔韌,延展性極好。在這樣的鐵板上進行創作,作品很少出現龜裂、破損、鏽蝕等問題。

但是新的問題出現了。幾年後,由於武鋼不再生產此種規格的熱軋板,不得不改用另一廠家生產的板材,這種板材容易鏽蝕且延展性不太好,容易破損和龜裂。所以防鏽和打蠟的工藝必須追加要求,尋求新的方法。

問題一次次出現,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在千百次的實驗中誕生。慢慢地,郭海博在實踐摸索中發現,缺點在合適的環境下也能發揮其不俗的“特性”,正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在使用北方又一廠家生產的硬且脆的板材時,經常出現破損、龜裂等情況,此種材料對大多數題材的浮雕創作都不適用,但對錘鍛西北中老年人物肖像來說卻相當合適,全因西北地區人物的面部皮膚粗糙、多皺褶,而這種板材恰恰容易產生那種粗糙、多皺褶的肌理效果。而且那種天然質感和肌理特徵又是其他任何材料達不到,不能與之媲美的。

這個重大發現和突破,一解多日困住手腳的繩索,更點燃了創作思維的超大空間。於是,更加大膽的嘗試開始了:鐵板先做破壞性處理,在鐵板上進行雜亂無章的反覆敲打,以打破材料的沉悶感,然後再在此基礎上去追求山、石、老樹皮的紋路與肌理效果。由此,郭氏鐵板浮雕突破了材料和題材的限制,破繭而出,表現手法豐富多樣,觸類旁通,獲得了真正的解放,生出自由的翅膀。

遇到障礙,郭海博更覺得刺激和興奮,好像聽到衝鋒號的戰士。因而他從不輕視偶然,反認為偶然是一種契機,一個信號,偶然中預示著機遇,要牢牢抓住偶然,敢於嘗試。他說,所有發明都是源自偶然。你看,最近中國獲得諾貝爾獎的屠呦呦,就是偶然發現了溫度對青蒿素的關鍵作用。

一年夏天,做到一半的作品“愛因斯坦人物肖像”,因有事耽誤,擱置了一段時間再拿起來做時,“愛因斯坦”已經生鏽了。不願意廢棄,於是拿起砂紙打磨。沒想到,在反覆細緻的打磨下,黑陶效果的全黑畫面竟因為砂布的拋磨而呈現出金屬的光亮和層次感,非常獨特的肌理,一掃拋磨前的平庸、貧乏。瞬間,眼前的“愛因斯坦”熠熠生輝起來,立體、生動、鮮活了。

過癮,興奮,郭海博又發現了一個“新大陸”。

這幾年,在反覆的創作實踐中,郭海博發現並熟練掌握了利用高溫氧化的方法在鐵板浮雕上進行燒色處理的技法。這是一種利用鐵板可隨著溫度的逐漸升高生成出淺黃、暗黃、淺紅、暗紅、紫紅、淺紅、深藍等多種顏色的自然屬性,用氣焊或噴燈等工具對鐵板實施加熱著色的工藝。同樣的技法,運用不同的金屬材料進行燒色處理,所表達的色彩感覺不同,在鐵板上燒色,不如銅板上的顏色更銳利,更鮮豔,銅板上更有一種“窯變”的感覺,尤其適合花鳥題材的創作。

如今,彩銅的作品越來越豐富,且廣受收藏界歡迎,但郭海博自己更偏愛鐵板。

他最鍾愛自己的作品是鐵板作品《鍾馗》,有寫實,有寫意,重點突出,個性鮮明,颯爽英姿,淋漓而成。

佩服!他把1公斤鐵板賣到10噸的價兒,源於冷冰的鐵板打動人心

鍾馗(鐵板浮雕作品)

玩出名堂:聯合國有關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大師”

“讓冷冰的鐵板打動人心”,郭海博說,這就是鐵板浮雕的最大魅力和藝術追求。

河北師範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教授、河北省雕塑藝術委員會主任、河北省畫院雕塑院院長黃興國,曾經有過這樣一個判斷:郭海博無論從天賦還是從後天來看,都不適合從事藝術這一行當,僅憑著滿腔熱血和業餘時間的投入意欲在藝術界做出些名堂,不靠譜。

2016年7月,黃興國在《亦工亦匠亦文章》中盛讚郭海博:海博其人及作品我不得不刮目相看。

技巧源於工心,源自幾十年孜孜不倦的探究,還有伴隨著千百次實驗的辛酸與甘苦!

匠意源於篤信,源自少年時代深埋於心中的那顆藝術的種子,不然他怎能執念地以肉身去擺弄那些生硬冰冷的鐵板,並要忍耐千萬次的敲打所發出的令人難以承受的噪聲;不然他怎能把幾乎所有的業餘時間都支配到鐵板浮雕的創作上而樂此不疲?

文化源於學習,源於思考,源於能將個人的情感、思想、價值取向與社會的價值訴求有機地關聯起來,並將每一次的作為置於文化的制高點。

郭海博的成功不是偶然和僥倖,而是天道酬勤這一真理的偉大印證!

20餘年來,郭氏鐵板浮雕藝術頻頻入選省級、國家級大型美展及工藝美術和民間藝術博覽會,並多次摘金奪銀榮獲大獎。

2004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國際民間藝術組織授予郭海博“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2013年6月,郭氏鐵板浮雕藝術被列入河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4年12月,郭海博又被認定批准為河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郭氏鐵板浮雕藝術”的傳承人2015年10月,被河北省委宣傳部評為2015年度燕趙文化之星。

2015年12月,被河北省工藝美術協會評為2014、2015年度人物。

2016年1月,因積極開展非遺衍生品傳播推介活動,成績突出,在首屆河北省非遺衍生品設計推廣評選活動中,榮獲推廣獎。

2016年5月,榮獲由河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評選頒發的“河北文藝貢獻獎”。

2016年9月,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中國當代最具實力藝術家叢書《大匠之道》,第2輯為郭海博專輯。

郭氏鐵板浮雕的唯一性,絕不是技術,而是精湛的技術與藝術家的情感思想,在相互碰撞下所產生的藝術火花的珠聯璧合,藝術家的生命則隨之延展。

當代著名詩人、書法家旭宇先生,譽其為“華夏一絕”。

中國文壇名宿書畫界泰斗啟功先生,看到郭氏鐵板浮雕藝術後特書贈:“鐵筆傳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