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服!他把1公斤铁板卖到10吨的价儿,源于冷冰的铁板打动人心

2015年10月18日,中央电视台第2套节目《一槌定音》节目中,由潘婕带领的队伍对阵臧金生带领的队伍,当期节目的大奖是郭海博大师的铁板浮雕作品《鹿头》。郭海博大师说,他的这幅作品价值人民币三四万。《鹿头》作品的铁板约一尺见方,重量大概1公斤多一些。而现在市场上1吨热轧板的价格约3000元左右。

一块热轧板经过郭海博大师的加工后,价格约为10吨热轧板。你信吗?信不信由你!反正我信服了!

作为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郭氏铁板浮雕艺术”的传承人,郭海博的铁板浮雕艺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郭海博却说,铁板浮雕是玩出来的 。

玩的就是心跳:爱上说走就走的骑行

郭海博爱玩,玩别人不敢玩。

1986年,郭海博24岁。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年龄。

5月的一天,报纸上登载了一位年轻人长途骑自行车去往少林寺的故事。“看人家!啥时候咱大伙也去一趟,那多过瘾!”午饭时间,几位年轻的同事热议,兴致高涨间便相约:过几天,也利用节假日,骑单车,同去少林寺一游。约定的这天到了,清晨,郭海博怀揣所有的积蓄,32.6元,把自己的大永久牌自行车两个轮子打足气,临出家门时又回身把打气管夹在了后座上。

待到召唤两个同事时,他们不约而同地打了退堂鼓,还提出了一堆问题:“啊?那天酒后那么一说,还当真要去呀?这么远,路上咋吃住?自行车坏在半路咋整?路上遇上坏人咋办——要我说,你也别去了。”

郭海博没再说啥,迎着晨曦中的初升太阳,独自出发了。

郭海博觉得,不必想太多,饿了再找吃的,天黑了再找住宿,先走起来再说,想太多就永远挪不动脚步。人,应该说到做到。

就这样,郭海博上路了。

这一趟单车独行往返7天。这7天里所遇事、所遇人,点滴心得收获是郭海博此后永远珍藏的宝贵财富。“虽然遇到一些困难,但也一一解决,还是好心人多啊。”遭遇历历在目,那次骑行归来,亲身经历后的郭海博更加相信:真善美总是大于假恶丑,车到山前必有路。

回首往事,郭海博意识到:那一次独自骑行是自己此后多年一系列故事的一个起点,一个缩影。

单车往返少林寺10年后,1996年,郭海博又孤身骑车去了烟台,往返半个月,一天骑行300多里路。一路上不断赶超前面的身影,见一个超一个,每过一个县找当地邮局盖个戳儿,漫长的旅程,每天有每天的故事。

现在,郭海博不再骑行,有了私家车后,开车让他走得更远。

本来,郭海博想过做一名职业旅行家,环游世界,但后来,他是以一名艺术家的身份在远行。

未知的旅途,带给郭海博的是兴奋,是激情。当有问题需要思索,需要解决,郭海博总能在出发中得到启发。一次次的远足中,郭海博体会到,旅行对于他已不仅是一段旅程,还是发现和学习的学校。

为了体验生活,寻找素材,获得新灵感,郭海博的脚步涉及了所有的藏区:川藏,青藏,甘南,滇藏,西藏。郭海博数次回访自己出生、童年、少年成长过的地方,尤其是自己的故乡雁北地区神溪村、塞上张家口、邯郸涉县。他相信,一名艺术家需要不断回望自己的成长历程,回到起始点,因为那里孕育着生命的源泉和无数的密码。

佩服!他把1公斤铁板卖到10吨的价儿,源于冷冰的铁板打动人心

大梁江晨曲 (铁板浮雕作品)

越玩越高雅:用血汗赋予铁板艺术生命

郭海博出生在一个兄弟姐妹较多的大家庭,山西抗日牺牲救国同盟会出身的父亲是一名军械工程师,一生坎坷,但坚强、爽朗、达观,话不多,总是在看书、研究设计图纸。

因为父亲的所谓“历史问题”,别的孩子不愿跟郭海博玩儿,还经常欺负他。那会儿,喜欢画画的二哥就让郭海博呆在家里学习画画,让他临摹《黄继光》《董存瑞》等小人书里面的画。

郭海博的哥哥姐姐都能画几笔,而且画的还都不错。

郭海博上学后,参加了学校的美术组。从那以后,他画画就一直没有间断过。从张家口迁到邯郸涉县后,郭海博让弟弟也学习画画。后来,他们又随着父亲从邯郸迁到石家庄。他们从小就羡慕那些搞雕塑的人,看到艺术家们把人物、动物捏得那样传神,做梦都想学成这种手艺。

郭海博记得,石家庄解放路商场当时有卖维纳斯石膏像的,他们就先把她买了回来,然后去井陉挖红胶泥,就这样,他和弟弟开始比葫芦画瓢地捏起了维纳斯。嘿,别说,还真得相信那个天赋,第一件泥塑就雕得特别像。从那儿开始,郭海博和弟弟一发不可收拾,对泥塑进入痴迷状态。然而,时间久了发现,泥塑易碎不好保存。

“于是产生用铜搞雕塑的想法,可铜在当时是贵金属,买不起啊,那会儿一个月工资才30来块钱,用铜是一种奢望。”郭海博说,“既然铜用不起,能不能退而求其次呢?那个年代,在街上常能看到用黑色卡纸剪侧影头像的手艺人。一天,在工厂里当钳工的弟弟拿回一幅剪好的鲁迅侧影头像给我看,我看后很是兴奋,认为铁这种材料廉价,并且没有想象的那么硬,于是决定,哥俩把全部业余时间都放在铁板浮雕的探索上来。”

在通过对中国传统民间艺术、西方油画、雕刻艺术的潜心研读和提炼融合后,郭海博发现,铁板相对于其他金属材质有其独到的一面,正好与他们构思创作的主题相得益彰。

老母亲对两个儿子的事业很支持,把楼下存放杂物,不足6平方米的小储藏间腾了出来。从此,郭海博与弟弟在那静谧的小空间里正式开始踏上了探索铁板浮雕技法的漫漫征途。

郭海博的工作间摆满了各种家伙式儿,有多少种多少个?仅仅锤子和錾子都让你眼花缭乱,简直数不清!锤子有大平头锤、小平头锤、大圆头锤、小圆头锤、扁头锤、尖头锤、弯头锤、砍锤、錾锤(用于勾錾图稿)、木锤(用于校平铁板)、麻点锤。錾子有直口錾,按粗细大小薄厚不同区分有六七种;弧口錾,按弧度大小薄厚不同区分有五六种;圆头錾;方头平口錾;半圆头平口錾五六种;勾錾五六种;斜口錾。

这些都是郭海博的铁笔。左手持錾,右手执锤,叮当作响,上下翻飞,看得人眼晕,却使铁笔绘妙花。

把门窗都用厚棉布堵起来,减少了误会也不会扰民。三九和三伏天,这间小房就成了冰窖和蒸笼。由于存放着易燃品,有火,会增加危险,有着十几年烟龄的郭海博毅然戒了烟。

佩服!他把1公斤铁板卖到10吨的价儿,源于冷冰的铁板打动人心

创作时的郭海博大师

玩得忘我:在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中只剩下自己

郭氏铁板浮雕,下笔有痕,工序繁多。设计稿样、选材下料、放样、拓稿、勾鏨阴文轮廓、锤锻、校平、打眼儿与折边、除锈、烧蓝、抛磨、烧色、清洗、防锈处理、打蜡、装框。

郭海博20多年年如一日痴心、专注于铁板浮雕的创作与创新,其中的甘苦,冷暖自知。他喜欢选择晚上8点到12点的时候干活儿,这个时候注意力集中,白天易被打断。为此,他养成喝浓茶的习惯,浓茶提神。创作时考虑不周,锻錾不慎,出现“败笔”,会影响情绪,带来烦恼。但在纵横驰骋的锻打、雕琢和烧色过程中,也有无比的快乐和进步在鼓舞和召唤着。

郭海博说他特别享受工作中的那种状态,“铁板浮雕就是一门孤独的艺术,在叮叮当当地敲打声中,仿佛世界只剩下我自己。”

实际上,叮叮当当的敲打,除了噪声污染,还有粉尘污染。

噪声污染对身体的伤害会更大些。“你以为把棉花塞到耳朵里,声音就听不到了,那就错了。”郭海博说,“医学上有一个术语叫骨传导,在创作时,即便在耳朵中塞上棉花,震动也会通过骨传导影响全身,损害身体。”

铁板浮雕对板材是有要求的,细腻、平滑,颜色一致的热轧铁板延展性好,便于反复锤炼加工,在创作过程中,不易产生破裂现象,锻打出的作品干净利落。热轧板黑白相间,黑色是一种经过高温氧化后形成一层黑膜。这种黑膜在锻錾敲打和抛磨过程中形成了粉末,吸入肺里有损健康。

一件作品竣工前,还要经过除锈、清洗、防锈处理等工艺,清洗作品表面污物时,要用蘸着汽油的干净布进行反复擦洗,之后才能给作品表面喷刷一层防蚀涂料,以隔绝空气中的水等致锈物质。这些过程都会有一些挥发性有机物形成,对身体也会产生一定的伤害。

“我们锻錾时是不戴口罩的,这是我们的职业习惯。”郭海博说,“就像法医,你看专业法医出现场时,也不戴口罩。”

郭海博说:“工匠要有坚毅的性格,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只有这样,那些古老的手工技艺才能代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乃至世界的文化都需要这种工匠精神来传承。很多工匠都是默默无闻的,比如拍卖公司拍卖的那些古人留下来的工艺品,有的能卖到几千万甚至上亿,可那些精美工艺品是谁做的?告诉你,那些都是没有留下姓名的工匠们做出来的!我理解的工匠精神:就是脚踏实地,不求名利,心无旁骛,坚持不懈地去做一件事情。所以,只有那些经历过种种挫折,敢于面对苦难,而且能顽强地走出困境的人,才可达到匠人的境界。”

佩服!他把1公斤铁板卖到10吨的价儿,源于冷冰的铁板打动人心

调皮蛋(铁板浮雕作品)

玩出花样:表现手法生出自由的翅膀

近30年来,郭海博痴心于铁板浮雕创作,也醉心于铁板浮雕创作,铁板浮雕锻塑技法和彩铜浮雕烧色技法,在不断的山穷水复和柳暗花明的交替出现中逶迤前行着。

铁板浮雕用锤、用錾、抛磨、烧色产生的绘画原理,和中国水墨画的艺术效果是一致的。中国画在宣纸上铺开就画,生宣纸、熟宣纸、半生半熟宣纸,吃墨不同,对绘画的要求也不同。与之相似的是,对于铁板也如识人识性,必须先识别和熟悉不同类型铁板的属性。

1990年代中期,铁板浮雕使用的是武汉钢铁厂生产的热轧板,质感细腻柔韧,延展性极好。在这样的铁板上进行创作,作品很少出现龟裂、破损、锈蚀等问题。

但是新的问题出现了。几年后,由于武钢不再生产此种规格的热轧板,不得不改用另一厂家生产的板材,这种板材容易锈蚀且延展性不太好,容易破损和龟裂。所以防锈和打蜡的工艺必须追加要求,寻求新的方法。

问题一次次出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在千百次的实验中诞生。慢慢地,郭海博在实践摸索中发现,缺点在合适的环境下也能发挥其不俗的“特性”,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使用北方又一厂家生产的硬且脆的板材时,经常出现破损、龟裂等情况,此种材料对大多数题材的浮雕创作都不适用,但对锤锻西北中老年人物肖像来说却相当合适,全因西北地区人物的面部皮肤粗糙、多皱褶,而这种板材恰恰容易产生那种粗糙、多皱褶的肌理效果。而且那种天然质感和肌理特征又是其他任何材料达不到,不能与之媲美的。

这个重大发现和突破,一解多日困住手脚的绳索,更点燃了创作思维的超大空间。于是,更加大胆的尝试开始了:铁板先做破坏性处理,在铁板上进行杂乱无章的反复敲打,以打破材料的沉闷感,然后再在此基础上去追求山、石、老树皮的纹路与肌理效果。由此,郭氏铁板浮雕突破了材料和题材的限制,破茧而出,表现手法丰富多样,触类旁通,获得了真正的解放,生出自由的翅膀。

遇到障碍,郭海博更觉得刺激和兴奋,好像听到冲锋号的战士。因而他从不轻视偶然,反认为偶然是一种契机,一个信号,偶然中预示着机遇,要牢牢抓住偶然,敢于尝试。他说,所有发明都是源自偶然。你看,最近中国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就是偶然发现了温度对青蒿素的关键作用。

一年夏天,做到一半的作品“爱因斯坦人物肖像”,因有事耽误,搁置了一段时间再拿起来做时,“爱因斯坦”已经生锈了。不愿意废弃,于是拿起砂纸打磨。没想到,在反复细致的打磨下,黑陶效果的全黑画面竟因为砂布的抛磨而呈现出金属的光亮和层次感,非常独特的肌理,一扫抛磨前的平庸、贫乏。瞬间,眼前的“爱因斯坦”熠熠生辉起来,立体、生动、鲜活了。

过瘾,兴奋,郭海博又发现了一个“新大陆”。

这几年,在反复的创作实践中,郭海博发现并熟练掌握了利用高温氧化的方法在铁板浮雕上进行烧色处理的技法。这是一种利用铁板可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生成出浅黄、暗黄、浅红、暗红、紫红、浅红、深蓝等多种颜色的自然属性,用气焊或喷灯等工具对铁板实施加热着色的工艺。同样的技法,运用不同的金属材料进行烧色处理,所表达的色彩感觉不同,在铁板上烧色,不如铜板上的颜色更锐利,更鲜艳,铜板上更有一种“窑变”的感觉,尤其适合花鸟题材的创作。

如今,彩铜的作品越来越丰富,且广受收藏界欢迎,但郭海博自己更偏爱铁板。

他最钟爱自己的作品是铁板作品《钟馗》,有写实,有写意,重点突出,个性鲜明,飒爽英姿,淋漓而成。

佩服!他把1公斤铁板卖到10吨的价儿,源于冷冰的铁板打动人心

钟馗(铁板浮雕作品)

玩出名堂:联合国有关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

“让冷冰的铁板打动人心”,郭海博说,这就是铁板浮雕的最大魅力和艺术追求。

河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河北省雕塑艺术委员会主任、河北省画院雕塑院院长黄兴国,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判断:郭海博无论从天赋还是从后天来看,都不适合从事艺术这一行当,仅凭着满腔热血和业余时间的投入意欲在艺术界做出些名堂,不靠谱。

2016年7月,黄兴国在《亦工亦匠亦文章》中盛赞郭海博:海博其人及作品我不得不刮目相看。

技巧源于工心,源自几十年孜孜不倦的探究,还有伴随着千百次实验的辛酸与甘苦!

匠意源于笃信,源自少年时代深埋于心中的那颗艺术的种子,不然他怎能执念地以肉身去摆弄那些生硬冰冷的铁板,并要忍耐千万次的敲打所发出的令人难以承受的噪声;不然他怎能把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支配到铁板浮雕的创作上而乐此不疲?

文化源于学习,源于思考,源于能将个人的情感、思想、价值取向与社会的价值诉求有机地关联起来,并将每一次的作为置于文化的制高点。

郭海博的成功不是偶然和侥幸,而是天道酬勤这一真理的伟大印证!

20余年来,郭氏铁板浮雕艺术频频入选省级、国家级大型美展及工艺美术和民间艺术博览会,并多次摘金夺银荣获大奖。

2004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民间艺术组织授予郭海博“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2013年6月,郭氏铁板浮雕艺术被列入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4年12月,郭海博又被认定批准为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郭氏铁板浮雕艺术”的传承人2015年10月,被河北省委宣传部评为2015年度燕赵文化之星。

2015年12月,被河北省工艺美术协会评为2014、2015年度人物。

2016年1月,因积极开展非遗衍生品传播推介活动,成绩突出,在首届河北省非遗衍生品设计推广评选活动中,荣获推广奖。

2016年5月,荣获由河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评选颁发的“河北文艺贡献奖”。

2016年9月,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当代最具实力艺术家丛书《大匠之道》,第2辑为郭海博专辑。

郭氏铁板浮雕的唯一性,绝不是技术,而是精湛的技术与艺术家的情感思想,在相互碰撞下所产生的艺术火花的珠联璧合,艺术家的生命则随之延展。

当代著名诗人、书法家旭宇先生,誉其为“华夏一绝”。

中国文坛名宿书画界泰斗启功先生,看到郭氏铁板浮雕艺术后特书赠:“铁笔传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