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裡常見的法器有哪些?你知道他們的作用嗎?

寺院裡常見的法器有哪些?你知道他們的作用嗎?

梵鍾:又稱大鐘、撞鐘、洪鐘等。多屬青銅製,少數為鐵製,一般高約150公分,直徑約60公分,形式是上端有雕成龍頭的釣手,下端有相對的兩個蓮華形撞座,稱為八葉,撞座以下稱草間,下緣稱駒爪。以上則分池間、乳間兩部分,且乳間有小突起物並列環繞,又連結撞座,呈直角交叉的條帶稱為袈裟,又名六道。另外,釣手旁有呈圓筒狀的插通內部。梵鍾多懸於鐘樓,作為召集大眾或早晚報時之用。

寺院裡常見的法器有哪些?你知道他們的作用嗎?

木魚:佛教寺院中使用的木魚分為兩種:一種是圓木魚,另一種是長木魚。圓木魚,誦經時所敲打,大眾誦經時,音聲隨其節拍而整齊劃一。此外,誦經敲打木魚,取意於魚的特殊習性,即不論在水中悠遊或靜止不動,眼睛都睜著不休息,佛門取其精進的特性,策勉修道者要用功,不可懈怠。

寺院裡常見的法器有哪些?你知道他們的作用嗎?

長木魚:雕刻成魚形或龍頭魚身形。往往懸掛於齋堂或庫房廊下,作為集合僧眾之用。因為它與民間樂器“梆子”的形制、發音都極相似,所以稱為“魚梆”。又因為它常常是在齋飯時敲擊,所以也叫做“飯梆”。在佛教寺院中,長木魚大都是頭向山門懸掛的。

寺院裡常見的法器有哪些?你知道他們的作用嗎?

鼓:有羯鼓、魚鼓、雲鼓、搖鼓、金鼓、石鼓、懸鼓等。依其用途可分為:齋鼓(食時所用)、浴鼓(浴時所用)及誦經、梵唄等所用之鼓。今之寺院,常見於大殿前的左右兩方建鐘鼓樓,分別安置鍾、鼓,稱為“左鍾右鼓”。寺院每於晨昏擊鐘敲鼓,以警行者當勤精進,慎勿放逸,稱為“晨鐘暮鼓”。

寺院裡常見的法器有哪些?你知道他們的作用嗎?

大磬:以銅鑄造的盂形法物,置於佛桌右側,法會、課誦時,引導一切唱誦的起落,由維那以棓 ( 木製之棒 ) 擊鳴。凡住持或尊宿、仕宦等禮佛,皆鳴三下。

“大磬”的敲用,多半是在“起腔”、“收腔”、“合掌”、“放掌”,以及“佛號”等處。“磬”是“法器”中的主腦,在寺僧集體行動時,由“維那”或“悅眾”用它指揮大眾進退起止,號令贊誦。維那管用“大磬”,“悅眾”持用“引磬”。上殿時,“悅眾”一人或數人,站在維那師身後,悅眾是維那師的部屬。維那起腔,悅眾接腔;維那轉腔,悅眾跟腔。他們必須聲聲響朗、字正腔圓,以防大眾高低失準,參差不齊。

寺院裡常見的法器有哪些?你知道他們的作用嗎?

引磬:俗稱小手磬。底部中央用一個鈕來貫穿,附在一根木柄上,用小鐵槌敲擊。引磬的敲用多半是在問訊、轉身、禮拜及其他動作的場合,如晚課、蒙山施食時,用引磬來指揮行者的動作,執持引磬的方法,左手執引磬槌的下端,右手抱住左手,平於胸,將引磬正對口部。所以稱為“對口引磬”。敲擊時,左手拿著,右手執磬槌敲擊,或者僅用右手中指、無名指、小指與手掌拿住,並且用食指與大拇指向上勾擊。

寺院裡常見的法器有哪些?你知道他們的作用嗎?

雲板:報知時刻或集會時敲打的器具。雲板掛在齋堂前,與梆相對稱,結合禪林日常生活起居、法事儀程、集眾、上殿、過堂(二時齋粥,朝食,即早飯;晝食,即午飯)之前敲“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會上佛菩薩”三遍,敲時心內默唸,有節奏地依字敲之,“嚴”字輕敲,與梆及僧堂、殿堂、齋堂法會儀軌緊密銜接。藥石,即晚餐,敲三下。

寺院裡常見的法器有哪些?你知道他們的作用嗎?

鐺子:法會唱贊時,與鉿子配合板眼敲打,用以莊嚴節奏,為板樂供養之一。

寺院裡常見的法器有哪些?你知道他們的作用嗎?

鐃鈸:鐃、鈸原為娛樂用的樂器,後被用於佛門中的伎樂供養,而成為塔供養及佛供養的法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