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陽泉平定人嗎?你知道「平定」的由來嗎?

平定縣為山西東部門戶,自古為晉冀間的交通要道,故向有“全晉咽喉”、“晉東雄鎮”之譽。

你是陽泉平定人嗎?你知道“平定”的由來嗎?

平定行政圖

戰國時期為趙國上艾邑。西漢置上艾秒縣,屬太原郡,縣治在今縣城南7.5公里的新城村。北魏時,因胡漢譯言之誤,上艾縣訛名為石艾縣。唐天寶元年(742年),改名廣陽縣,縣治在今昔陽縣境內的廣陽村。到公元979年改名為平定縣為止,廣陽縣城經歷了公元237年的繁榮後,便逐漸廢為荒村。清人曾尚增在《廣陽懷古》中詠道:“荒村那識漢唐名,廢址參差秋草生。今古心傷陵谷變,廣陽村是廣陽城。” 廣陽縣改名為平定縣是中國一個分裂時代結束和一個安定統一時代來臨的標誌。

你是陽泉平定人嗎?你知道“平定”的由來嗎?

天下第九關--娘子關

故事還要從北宋初統一中國的最後一戰平北漢,即民間戲劇的“下河東”說起。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兵變,定國號為“宋”。宋建立的第四年便著手進行統一全國的軍事行動。當時宋王朝對遼還沒有必勝的把握,只能在邊境上採取守勢,而南方的割據政權所佔領的大都是物產豐富的地區,且軍事實力又較為薄弱,因此,趙匡胤制定了先統一南方,後北上太原削平北漢,進而收復幽雲地區的戰略部署。

你是陽泉平定人嗎?你知道“平定”的由來嗎?

娘子關-瀑布

從公元963 年開始到公元978年,宋王朝先後出兵滅掉了“十國”中的9個割據政權,最後剩下了建都太原的北漢政權。在此期間的公元969年,趙匡胤曾統兵第一次圍攻太原,北漢軍憑藉山河城池之險頑抗,時遼兵馳援,宋軍中又疾病流行,遂無功而返。公元976年,再命大將党進、潘美第二次出兵合圍太原,不料10月宋太祖死,宋軍再撤兵南下。

你是陽泉平定人嗎?你知道“平定”的由來嗎?

藥林寺

宋太宗趙光義即位後,繼續宋太祖統一全國的未竟之志,於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在廣陽建平定軍,據《平定州志》記載:平定軍的來歷和命名之由是“宋太祖徵河東首下之,置平定軍,屬鎮州(今河北正定)。”我們還從《宋史·地理志》中瞭解到,平定軍設置後不久,宋王朝還在今沁縣置威勝軍。“平定”和“威勝”等地名都表達了宋王朝平定北漢的必勝決心。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統兵第三次北伐太原,4月進駐汾東行營(今太原市小店區大村),5月北漢主劉繼元出降,北漢滅亡。這年,廣陽縣改名為平定縣,屬平定軍,同時廢太原縣,改置平晉縣。“平定縣”和“平晉縣”的命名都是為了紀念平定北漢,統一全國這一重大的歷史事件。

你是陽泉平定人嗎?你知道“平定”的由來嗎?

冠山

平定縣設立後,縣城也從40公里外的廣陽城遷徙到古榆關城,即今平定縣城的上城。榆關城在高丘之上,形勢險要,漢代韓信擊趙下井陘口曾駐兵於此,據說韓信築城並以榆塞門,故名榆關。後人曾在關門前鐫大字題刻“漢淮陰侯韓信下趙駐兵處”。榆關城周2裡348步,南有迎薰門,東有榆關門。平定縣治遷此地後,又在榆關城側拓建城池周6裡38步,東有拱岱門,西有瞻華門。從此形成了平定縣城上下兩城相倚的城市格局。

你是陽泉平定人嗎?你知道“平定”的由來嗎?

平定雙塔

金大定二年(1162年),平定縣升為平定州,領平定、樂平兩縣。元至元二年(1265年),平定縣、樂平縣併入平定州。清雍正二年(1724年),昇平定州為直隸州,領盂縣、壽陽縣、樂平縣。1912年,廢州改平定縣。1949年後,平定縣歷屬榆次專區、晉中專區、晉中地區。1983年劃歸陽泉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