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米》作者故鄉株洲醴陵吹響健康扶貧號角

中新網湖南新聞7月4日電 題:山區來了“紅馬甲”《賣米》作者故鄉株洲醴陵吹響健康扶貧號角

作者 劉著之 梁湘茂 李欣鈺

近日,一篇十多年前曾獲北京大學首屆校園原創文學大賽一等獎的短文《賣米》在網絡上引起巨大關注。文章講述了作者張培祥隨母親賣米換錢給父親治病的催淚故事。

如今,在一生坎坷而堅韌的“北大才女”張培祥辭世十餘年後,她的故鄉株洲醴陵市已吹響“健康扶貧”的號角。廣大農村地區的醫務人員、志願者和居民一起,演繹出不少動人故事。

接到村醫周金花的電話,醴陵市均楚鎮周坊村77歲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何攸雲早早就在家等候起“紅馬甲”——醴陵市健康扶貧志願服務小分隊的到來。很快,幾名提著醫學儀器和藥物的“紅馬甲”就來為何老檢查身體了。

“血糖5.6毫摩爾/升,血壓135/71毫米汞柱,心跳78,健康指數基本正常,注意保持。”志願者之一的醴陵市中醫醫院副主任醫師李太喜告訴何攸雲。

原來,何攸雲患有糖尿病,腳骨折動過手術;老伴黃月玲更是因為糖尿病曾5次入院。由於貧困戶可以享受健康扶貧政策,在“一站式”結算後,老何妻子剩餘的986元(人民幣)治療費由政府兜底。此外,醴陵還推出貧困人口家庭醫生簽約個性化服務包,健康體檢、血常規、心電圖、空腹血糖、門診掛號、診查等項目全部免費。

醫療費用的問題解決了,但老倆口都有病在身,又無人照顧。加上就醫路途遙遠,後期健康管理成了很多和何老一樣的貧困家庭面臨的普遍問題。

為此,2018年,醴陵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局與醴陵市紅十字會聯合發文,在全市衛計系統招募醫護藥技人員擔當志願者,為建檔立卡貧困患者提供基本醫療、公共衛生服務、家庭醫生簽約和親情式幫扶。97名來自二級以上醫療衛生機構的醫護人員及社會愛心人士響應號召,加入愛心陣營。

今年56歲的李太喜醫生只有幾年就可以退休了。但招募書一來,他便毫不猶豫地報了名。6月21日,李太喜告訴記者,“周坊村貧困戶共89戶308人,我已經來了7天,走了45戶。”

均楚鎮中心衛生院院長李雲波對健康扶貧工作也非常支持。他說,一個衛生院就40多名醫護人員,組建4支小分隊,每支隊派出4個人,派出了16人,相當於拿出了1/3“家當”。“但是,我們願意這麼做,因為衛生院醫護人員可以跟班學習,提高診療技術和水平;同時,將公衛服務和家庭醫生簽約落到了實處,群眾更加信賴我們。”

6月12日,醴陵市健康扶貧志願活動正式啟動。志願者們與4個鄉鎮的衛生院醫務人員組成了15支志願小分隊,團隊長由鎮衛生院(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擔任,2名市二級以上醫療衛生機構的醫生護士負責實施體檢和回答健康諮詢,村醫負責聯繫貧困戶。大家分工協作,穿行於山林間,為老百姓送醫、送藥、送健康。

6月13日,醴陵市婦幼保健院志願者與茶山鎮衛生院醫務人員走進茶山鎮石均塘村貧困戶劉愛雲家中。免費體檢後,小分隊發現她的貧血情況較嚴重,就記錄下信息,向她贈送了一些藥品,叮囑老人按時吃藥,並打電話督促她兒子一家儘快帶老人治療。

醴陵市衛計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該市共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8095人,其中因病致貧6700餘人。通過組建小分隊,不僅面對面向群眾宣傳了健康扶貧的惠民政策和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讓慢性病患者得到正確的用藥求醫指導,而且村民一旦患病可以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同時,推動市級醫療機構專家資源下沉,讓群眾在家門口享受專業醫療服務,反響很好。

7月的湘東山區,一支支“紅馬甲”隊伍正在奔忙,奏出一曲曲健康和諧的民生凱歌……(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