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個人,值得你一輩子去討好

只有一個人,值得你一輩子去討好

本文整理自我在「得到」APP的直播講稿

沒有做過選擇

那你可能還沒真正活過

我在「得到」APP的《武志紅的心理學課》的slogan是——“擁有一個自己說了算的人生”。

這聽起來有道理,也很簡單。

可能很多人認為,我早相信這句話了,也決定這麼做,這輩子最寶貴的就是我自己。我就要成為我自己,就要擁有一個我說了算的人生,這些意識已經很強了。

結果,當真的去做的時候,卻發現總是做不到。

為什麼呢?一個常見的原因是,你還沒有一個內聚性自我。

01

內聚性自我的英文是cohesive self,是美國心理學家科胡特提出的一個術語,也被翻譯成核心自我。

所謂內聚性自我,就是你的自我像是有一種向心力似的,因此你的心靈素材,就可以向內凝聚在一起。

在個人成長史上,內聚性自我的形成是一個里程碑。

在內聚性自我沒有形成之前,你經受不起情緒的驚濤駭浪,經常是一點兒情緒就把你打碎了,這叫自體瓦解感,其實就是自我死亡的感覺。

一旦產生這種感覺,你的能量都會被死能量給吸走,沒法集中注意力去做建設性的事情,感覺好像被撕裂。

但是,當你形成內聚性自我之後,情緒的驚濤駭浪會穿越你的身體、穿越你的自我、穿越你的頭腦,你能夠覺知到這一切,接受這些信息,同時有一個自我穩穩地站在那,你能消化處理這一切,所以我們稱之為內聚性自我。

只有一個人,值得你一輩子去討好

內聚性自我,需要建立在一種感覺之上,“我基本上是好的”。

這一點特別重要。

即便那些窮兇極惡的犯罪分子,都會這樣說:我認為我是一個好人。

為什麼會這樣呢?

對此,一般人會覺得很驚訝,窮兇極惡的犯罪分子居然恬不知恥地說他們是好人。

實際上這是人性的一個基本需求,因為我們想象自我是一個圓球的話,它需要一種有凝聚力的內核,而這個內核只能是“我基本上是好的”。

如果我說,我是壞的,這個時候我就會四分五裂。

所以當你有了一種這樣的感覺——“我基本上是好的”,這種感覺會形成一個內核,而且這個內核有吸引力,我們不用擔心那些心靈素材,也就是你的種種感受,被拋出去。

只有一個人,值得你一輩子去討好

02

講完內聚性自我之後,接著介紹另外一個概念——“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人格就是太想討好別人,總是圍著別人轉。

這不是一個嚴格的學術概念,而是一個比較流行的說法。

這個概念,蔣方舟前一段時間在“奇葩大會”上講過,流行了一段時間,演講中,她有兩句話讓我印象特別深刻:

一句是“ 愧疚是最大的負能量”;

一句是“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

第一句話好懂,如果你活在愧疚中,那肯定會很不舒服。

但是,為什麼說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呢?

因為,內聚性自我的內核,只能以你自己的感覺為中心才能構建,而討好型人格,都是在圍繞著別人的感覺而轉,那就根本沒法形成。

精神分析業內,會有這樣一個說法:如果來訪者還沒有攻擊你,那意味著諮詢還沒有真正開始。

只有一個人,值得你一輩子去討好

怎麼理解攻擊性呢?

其實攻擊性就是生命力本身,或者說,攻擊性是還沒有完全人性化的生命力。

你必須在這個世界上勇敢地去表達你的攻擊性,展現你自己,在這個展現過程中,如果有人對你說這是好的,那麼,“我是好的”的感覺,就是這麼獲得的。

我充分地展開我的生命,我做我自己,我展現我原始的本能,展現我各種各樣的真實,這種情形下,先是周圍的環境說這是可以的,這是好的,這個時候我基本上是好的,這種感覺就是這樣來的。

後來我內化了這種感覺,就可以自己對自己說了。

內聚性自我,必須建立在真實之上,你真實地展現了帶有攻擊性的生命力。

如果你一直是討好型人格,總在為別人著想,不斷地有人說你這個人真好真棒,這沒有用,這是一種虛假的感覺。

你需要帶著一種任性,帶著一種感覺:“我就要做我自己,這是我的選擇,這是我的喜好,這是我的聲音,我要這麼活著。”

你要帶著這麼一種“任性”的感覺展開生命的時候,然後周圍人對你說這是可以的,這樣挺棒。

只有在這種感覺之上,你才能夠形成一個有內聚性的內核。

如果你都是在討好別人,那就沒有一個堅定的內核在裡頭。所以,我們要強調這句話:“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

聽上去,當你任性的時候,有人對你說“你是好的”,這像是一種恩賜似的,其實不是。

實際上,當你真實地活著時,當你展開你的帶著攻擊性的生命力時,周圍世界會被你攪動,你不僅會給自己帶來活力,你也會給關係,給對方帶來活力。

只有一個人,值得你一輩子去討好

03

再回到內聚性自我的話題上。實際上,圍繞著自我發展水平,可以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層次:破碎自我

顧名思義,自我是四分五裂的,不是一個完整的整體。

也就是說你根本沒有形成一個真正的自我,無論是假的還是真的,都還沒形成。

關於這一點,我有兩個來訪者,他們的語言非常有穿透力,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一個來訪者是這樣說的:

“每天早上醒來,感覺自己的心碎了一地,但是還要上班工作,怎麼辦呢?就拿一個網兜把碎了的心撿起來,塞到兜裡,可這個網兜還是破的。用這個網兜拎著破碎的心去上班,為了生存,在周圍的環境裡不斷應酬,但是回來之後,感覺自己要死掉了,需要花很長時間才能醒過來。”

另一個來訪者是這樣形容的,她說:

“你們是有皮膚的,而我沒有皮膚,我的血肉直接裸露在風裡。”

你想想,假如皮膚沒了一塊會怎麼樣?無論是溫暖的風,還是寒風吹過,都會刺痛,所以對她來講,已經不再有好的刺激和壞的刺激了,任何事情、任何人跟他打交道,他都會非常痛苦。

我認為只有少數人會活在這樣嚴重的破碎自我中。

有破碎自我的時候,會出現什麼事情呢?

任何時候,你的注意力都會緊緊盯住一個東西,例如需求被滿足,想獲得一個好的評價。你的視野會變得非常狹窄,不能夠考慮到大局,不能夠做完整的思考。

因為假如自我是破碎的,那就沒辦法管理精力和注意力,沒辦法做選擇。

所以,首先需要從破碎的自我中取得進步,雖然很難一下子進入到內聚性自我,但可以先進入到頭腦自我中。

你可能會覺得破碎自我太糟糕了,但是我必須要強調一下,其實很多天才都是破碎自我。

比如很多藝術家、演員,特別是講感覺的天才,他們很多人是破碎自我。

為什麼呢?因為假如被完整的頭腦自我包住,這時候有好處,能夠做管理了,能夠做選擇了。但是同時有個壞處,因為頭腦自我就像一堵牆,一個完整的防禦,它切斷了你和外部世界的聯繫。

而有破碎自我的人經常活在感覺中,因為沒辦法和外部世界切斷,結果外部世界很多信息非常直接進入到內在世界裡,內在世界很多東西也能夠淋漓盡致地表達出去。所以破碎自我的人經常顯得非常有魅力。

只有一個人,值得你一輩子去討好

第二層次:頭腦自我

多數時候,你看到有人跟你談自我的時候,他們講的都是頭腦自我。

你活在頭腦裡,整天在理性地思考,很少展現情緒、展現動力,因此缺乏魅力,自己也感覺自己不真實,這叫做頭腦自我。

關於自我,英文有兩個對應詞,一個是ego,一個是self,在精神分析中,現在self常被翻譯為“自體”。可以這樣理解,ego就是一個思維構成的外殼自我,而self,是像身體一樣實在的內核。

我們講一下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他把人格分為三部分:本我、超我和自我。其中的自我就是ego。

本我是本能,它奉行的是快樂原則,想實現一切慾望,想怎麼著就怎麼著。超我是道德和規則,想管理本我,這就構成了一個衝突,然後 ego 就在這兒起了一個協調的作用。

我喜歡把ego稱為頭腦自我,它是在協調你的內在和外部世界的關係。

頭腦自我比起破碎自我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就是頭腦自我是一個完整的殼,這個時候它已經是一個完整的容器,能把心靈素材、各種各樣的心靈碎片容納到這個容器裡,但是仍然會覺得很不真實。

我自己問題也很多,但是我不斷地在覺知,在思考,在認識自己,然後和大家分享。我並不認為,我現在已經形成了一個特別好的內聚性自我,在相當的程度上,我主要還處在頭腦自我的層面上。

很多來訪者會對頭腦自我有各種各樣的形容。

例如,有一個來訪者講他經常感覺自己活在銅牆鐵壁裡,非常結實,非常嚴密。

如果一個人的頭腦自我像是銅牆鐵壁的話,這個人和外部世界的連接會非常差。這會有一系列的直觀表現,例如僵硬的身體姿勢,缺乏色澤和滋潤的乾枯的皮膚,不自然的笑容等等。

這時,一個人可能會覺得,我挺好的,我很健康,我的生活也在掌控中,我能和別人有基本正常的交往,我的社會功能也還不錯,但你僵硬的身體、乾枯的皮膚和不自然的笑容,出賣了你。

比銅牆鐵壁的牆好一些的意象是,有來訪者覺得自己周圍像是有一層透明玻璃,也有少數來訪者覺得,他們周圍像是有一層毛玻璃。

還有來訪者說,他們覺得自己像是被圍裹在一層塑料薄膜中,它們非常薄,但無比堅韌,撕不破。

最好的自我,該是皮膚的隱喻。不過到了這種意象時,那就意味著,和自體剝離開的頭腦自我,就和自體緊密貼在一起,就變成了自體的一部分,這時就該是內聚性自我的範疇了。

不管哪個層面的頭腦自我,都像是一層外殼,切斷了你和外部世界以及生命力的連接,有時這種隔閡會讓感覺絕望,於是恨不得撕毀一切,因為撕毀了它,你才能與其他存在,乃至你的生命力建立連接。

只有一個人,值得你一輩子去討好

第三層次:形成內聚性自我

我們常說“面子心理”,因為我們很多人都是頭腦自我,還有很多人是破碎自我,一旦你對他說你真差,那就是傷了面子。

不知道大家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他能夠聆聽到你的信息,你向他傳遞很糟糕的感覺,他能收得住,又給你傳回去一個很好的信息。這個叫去毒化。

父母對孩子、諮詢師對來訪者、老師對學生、好的戀人之間,都應該有這樣的功能,這是內聚性自我具備的功能。

如果我們把頭腦自我理解為是一個殼的話,這個內聚性自我就是一個內核,這個內核就是你充分地展開了你的攻擊性,真實地活著,由此形成了一個堅定的內核。

當你有一個非常真實的內聚性自我的時候,你就會變得既穩定又靈活。

自我發展需要一個過程,如果一個人真是破碎自我,那你就不能夠指望這個人去承受壞。如果一個人有頭腦自我,他貌似接受了批評,但是內心並不能承受得了。

所以,我們要對周圍世界保持一種寬容的態度。我們雖然老說批評與自我批評,但我們得知道,對於沒有形成內聚性自我的人而言,他們只能不得不承受這個,並不能真形成自我反省。

我們還會見到大量這樣的事,當遇到挫敗的時候,先要找一個責任人去怪。我把這個稱之為歸罪心理。

歸罪心理就是把壞的感覺,從我身上切割掉並甩出去,好去保護這種感覺:我基本上是好的。

在好的關係中,如果你有幸碰到一個有內聚性自我的人,這個人比較成熟,他又願意幫你承擔一些東西,你發現他能夠把這個壞兜住,再還給你一個好東西。這就是成熟的標誌。

一個有成熟人格的人,他是一個有內聚性自我的人,他能夠接受住情緒的驚濤駭浪,接受你是“壞”的。

然後又經過他的處理,這個壞的信息變成一種相對來講更好的信息,在這個關係中得以呈現。

內聚性自我如何形成?

只有一種東西可以形成內聚性自我,那就是真實。

你必須真實地活著,除了真實,再也沒有別的道路,而真實意味著你要真實地展開你的生命力。

精神分析說的動力是三個:自戀、性和攻擊性。

很多精神分析師主要只講攻擊性,就是你必須帶著攻擊性來展開你真實的生命。

你有點任性地活著,按照你的感覺來呈現真實的自己。

只有真實的呈現你自己,並獲得一種感覺,這是可以的,這是好的,這時這樣才能夠把這個真實的好東西內化到心裡,形成堅定的內核,除此之外沒有別的道路。

所以如果你想這一輩子都想活得很簡單,人畜無害,非常討好,非常禮貌,這可不可以形成一個成熟人格?

對不起,我覺得這沒可能。

只有真實地展開你帶著攻擊性的生命力,你才有可能形成一個內聚性自我。

我再講一下一個基本的理論模型:

想象一下你是一個能量體,它是圓形的,或者乾脆就是一個章魚。作為一個能量體你會不斷對這個世界發出你的攻擊性,發出你的能量觸角。

什麼叫做能量觸角呢?我想獲得愛,我想吃飽,我想穿暖,我想展現我的自戀,這都是。

當你伸出能量觸角之後,會有兩種可能性:

一種是在關係中被接住了,一旦被接住,你的能量觸角就被照亮了,接住你能量的人就對你傳遞了一個信息:你是好的。當你的能量觸角被接住了,就意味著它從灰色變成白色變成彩色,被照亮了。

另外一種可能性是沒有被接住,或者你是直接被拒絕了,還有一種情況是,沒有人理你,沒有人看見。

前面我們叫做積極回應,後面叫做消極回應,無論是直接被拒絕,還是冷漠,這都是很深的拒絕。

這種情形之下,灰色的中性的能量觸角都會變成黑色。

如果有太多的黑色能量,在你的內在感知裡,你就會覺得無論你表面上怎麼樣,其實在內心深處總覺得好像有一部分是黑色的。

這就像電影《畫皮》中所刻畫的,女主角有一張看起來很美的臉,但那是假的,而真實的它,是一個黑漆漆的、醜陋、猙獰、可怕的東西。

如果你發現自己內在住著這樣一個黑暗的自己,那怎麼辦?滅掉嗎?

其實不是,我們要試著想辦法,不要那麼有破壞力地活出來。

只有當你真實呈現這個黑色的生命力,在世界上展現出來,你才有機會獲得救贖。

如果你一直這樣封閉地活著,活成一個好人的樣子,這個世界貌似受益了,貌似你沒有製造破壞,但是這個世界失去了你,這是非常可惜的部分。

我們經常被要求懂事、乖巧,但是我想說一個相反的想法,我們要活得大膽一些、活得任性一些、活得放肆一些。當然你要注意,沒有人有資格真去傷害別人。

無論如何,只有在這個基礎之上,你才能夠獲得救贖。

所以,你要展開你帶著攻擊性的生命力。

只有一個人,值得你一輩子去討好

第四層次:做自主性選擇

內聚性自我不斷髮展,你發現自己處理好壞善惡對錯生死等話題的包容力越來越強,逐漸覺得自我是可以放下的。

當真偶爾能放下時,會覺得自己和周圍世界融為一體,生命力在你周圍流動,甚至會體驗到天人合一的感覺。

世事無常,一切都在變化中。在無常和複雜裡,都有一個非常簡單的恆常,即選擇。

選擇決定了你是誰。

當你做一個選擇的時候,作為自體的你自己,就和外部世界建立了一個關係,這個關係會形成一個圖景內化到你的心靈中,這些圖景,真正構成了你自己。

選擇會意味著冒險,當你真去做選擇的時候,你要負責,並且,選擇會破壞一些東西,常見的有兩個,一是“我很厲害”的全能感,一是“我很好”的清白感。

人類最原始的一種心理叫全能自戀,是覺得自己是神,覺得自己無所不能。

這種感覺很容易被破壞,只要你一做選擇,就會被破壞。因為選擇必然意味著,你選擇了這一邊,同時就會失去那一邊,你不可能同時擁有所有好處。

可以說,一做選擇,就有破綻,選擇越多,破綻越多。所以,那些真正做事的人,他們身上的漏洞就像篩子一樣,很容易被看到。

但如果你做一個什麼都不做,而只是去指點江山的鍵盤俠,那常常會活在一種“我什麼都懂都可以批評”的全能感中。這是不做選擇的人的專利。

並且,你做任何選擇時,都在展開你的攻擊性,這真是會帶來一些破壞,於是會或多或少產生愧疚感。

所以,一做真正你想要的選擇,你就會覺得,自己好像沒有那麼清白了,沒有那麼好了。

總結一下就是,如果這輩子你沒做過什麼重大選擇,那可能是為了獲得這兩個好處:

我還可能是全能的,至少是超厲害的,我之所以沒那麼厲害,因為我還沒做選擇啊,哼哼,一旦我去做選擇,你們會看到,我有多了不起;

我沒有傷害過誰,所以你看我多清白啊,因為這種道德感,我也可以去評點任何人。

真這麼活著時,你對這個世界,也就沒有什麼貢獻了。

所以,你可以問問自己是不是在迴避做選擇,如果你想成為你自己,如果你想成為一個強有力的人,或者你想體驗到這個世界是怎樣的,你必須做各種各樣的選擇,而且一定要拿出這樣的勇氣:

這是我的選擇,我想這麼做,我想要這個,這是我的選擇,所以我要為此負責。

只有一個人,值得你一輩子去討好

選擇,非常奧妙,就像我們前面講到的能量體這個模型,你不斷地伸出你的能量觸角,才有機會跟這個世界建立大量豐富的連接。

當你不斷這樣做的時候會有這麼一種可能性:你作為一個能量體,你和這個世界的連接越來越多,被照亮的時候也越來越多,最後你可能作為一個整體的存在,你就被照亮了,這時候你會體驗到人性好像是一種光明。

如果你想通過不做選擇來顯示“我是好人”,這根本上是不可能的,因為你內在會藏著很多黑暗,你會懷疑自己是不是一個很黑暗的人。

我個人認為,光明通常是經過各種各樣的自主意識的選擇而構成的。

無論如何,選擇決定了你是誰,如果你沒做過大量的選擇,你的人生可能還沒有真正展開。

只有一個人,值得你一輩子去討好

作者介紹:武志紅,資深心理諮詢師,心理學作家。著有暢銷書《為何家會傷人》、《為何愛會傷人》等。

注:本文整理自我在「得到」APP的直播講稿,經過了得到公司的許可,也做了一些修改,拿來與大家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