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是「區塊鏈」不是「區域鏈」

大人,是「區塊鏈」不是「區域鏈」

記得有篇文章,說起習慣的力量,儘管知道「免」的發音,在閱讀時還是遵循舊曆,張口即念「摸煙——兔」。

據此,聽到一位政府官員把「區塊鏈」說成「區域鏈」時——已經第三次聽官員這麼說——我不甚訝異。但還是不免驚詫——我是有正反面的。

說起來,本人也是個錯字大王。此刻,深夜,家人都已入睡,當我右手托腮,左手抱在胸前沉思,不得不在屋子裡攝手攝腳來回走動時,內心是戰戰剋剋誠惶誠恐。一種寧靜的畏懼感在心底緩緩升起,真實的生活是如此參差(cha)多態,而我的想象力是那樣貧乏不堪。

面對「區域鏈」,我過於緊張的情緒在眾人的解構哲學中瞬間顯得矯情:

有人說,會不會就此改為「區域鏈」。

有人說,Block翻譯可以很豐富。

有人說,區塊鏈是疙瘩,區域鏈是片,兩區區別很大。

更有甚者,祭出了「區欲鏈」三個字。真是江湖我大哥!

我真擔心會不會有人說出「區楚良」。

區區在下不才。既然生活在互聯網這個「區域」中,對於「區塊鏈」不得不多加關注,亦做過若干解讀工作。

心中本以為區塊鏈的概念早已深入人心,在這一偉大領域內我們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期待它的不可限量的未來。正在一片「勝券在握」的大好形勢下砥礪前行,猛不防來了個「區域鏈」。

乍一看以為區塊鏈的雙胞胎兄弟失散多年後自己找到親人了。俗話說,朝廷還有三門窮親戚呢,來了咱不能不認啊。可是仔細一瞧,這無辜的孩子面目又十分可疑。問他這名字誰給你起的呀?他來了句「你大爺」。擱誰身上不得搓火!

那麼區塊鏈為什麼叫區塊鏈呢?假如就叫「區域鏈」就不行了嗎?也行,假如一開始就譯成「區域鏈」,如今也一樣承擔它的使命。雖然說疙瘩和片標識的意義相差較大,但大夥只要都把片認作疙瘩,誰還有功夫糾正這種習慣呢?

這時候,我想起一部哲學著作,美國的克里普克(Kripke)所著的《命名與必然性》。這本書講了這麼一個道理,就是認為名詞的指稱主要取決於與使用該名詞有關的社會歷史的傳遞鏈條。

牛之所以被稱作牛,是源於這個詞在歷史中擔當了關於「牛本身」這個動物種類的種種屬性,當我們在談論一頭牛時,每個人都清楚它的模樣,體型,分量,習性,馴養規則,你絕不會說牛是長著翅膀的能在天空飛行且善於發出鳴囀的輕盈的動物。

與它有關的社會歷史的傳遞鏈條,也就是德里達所說的「意義鏈」鏈接的非常牢固,表示的十分清晰,你想顛覆門都沒有。

因此官員把「區塊鏈」說成「區域鏈」,就不是一個錯別字的問題了,而是與「區塊鏈」有關的社會歷史的傳遞鏈條的問題。如果這個鏈條出現斷裂,甚至被移花接木,就會造成很可怕的社會後果。

不僅混淆視聽,弄亂關係,而且讓這個龐大的產業蒙上一層厚厚的沙塵暴,大家不能對它有一致的認識,當然也不能對它的發展做出正確的判斷,最後很可能讓它消失在人們的意識汪洋中。

當然,你不必為這種有些聳人聽聞的說法給嚇一跳,誰都知道,區塊鏈這個詞代表的意義堅如磐石,不可能因為某次小小的口誤就染上疾病。

我只是想說,尤其是對那些喜歡趕時髦又不求甚解的人們說一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至於區塊鏈本身到底是怎麼回事,你可以看看我做過的幾期專題視頻節目《亮三點》。看過這幾期節目的人,無一不被「區塊」了的。被「區塊」以後,你就有「鏈」的可能。你雖然還是你,但已經不是你了,你是千千萬萬個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