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銅利:「不安分」的新農人

都說做農業要有情懷,這話放在劉銅利身上,一點也不假。

明明可以在國企機關工作,但他卻轉身推廣起“大荔模式”;

明明可以依靠農資銷售、農技服務做個省心的生意人,卻要流轉土地1500畝做起新農人。

從一個農業的門外漢到如今銅川市王益區的農業帶頭人,劉銅利自不惑之年開始接觸農業,經過整整10年,在農業這塊領域,闖出了一片新天地。

6月22日,看著辛苦付出了3年多的園區終於要迎來收穫,劉銅利的心裡抑制不住地激動。

從2016年流轉了位於銅川市王益區黃堡鎮梁家塬村的土地開始,到2017年在這片園區栽下1000畝蘋果苗、200畝葡萄苗、200畝桃樹苗,劉銅利自建這片園區起,就認準了要做一名新農人。

既然要做新農人,做農業就要有點不一樣。在銅川市果業局果樹試驗站站長袁鋒印的指導下,劉銅利將原本種植小麥等傳統作物的1500畝土地流轉後,先是按照每畝地4噸有機肥的施肥標準,改良土壤、提升肥力;隨後按照不低於50釐米的標準實施深翻,讓土壤呼吸、保水保墒。

等到栽植時,劉銅利選的是雙矮苗子的蘋果、來自日本的桃子;栽植技術上,除了寬行密植便於機械化操作外,整個園區還實行了株間覆蓋、行間種草,進一步以草蓄水,減少蒸發……通過一系列改良舉措,劉銅利的果園苗木由去年栽植時的1米多長到了2米多,平均每棵果樹有20多枝結果枝。“今年我們只留了一點花讓結果,其餘的都掐了,為的就是讓果樹‘養精蓄銳’,以便日後發力。”看著果樹間偶爾冒出的拳頭般大小的蘋果、桃等,劉銅利彷彿看到自己的孩子終於有了出息,頗感欣慰。

這兩天,他正準備給整個園區上滴灌設施,讓這片位於渭北旱塬的果園不再因水而愁。

有了果園,劉銅利並沒有停下來,他還在銅川市王益區王家河工業園區內建起了果庫和農產品倉儲物流基地。在基地內,一個佔地3畝多,可容納4000噸蘋果的地下冷庫吸引了不少省市農業專家前來參觀,節地、節能、規格高,是大家對這個果庫的普遍評價。“周邊不少地方都有百姓種果樹,但整個銅川市的果庫並不多,將來這個果庫建成後,周邊的百姓也有了存放果子的地方,這樣就可以依時依勢銷售,避免果子賤賣。”劉銅利說。

“做農業,就要帶著大夥兒一起富”,是劉銅利給自己提出的要求。2009年,從企業轉入農業的劉銅利,參照大荔縣荔民農資農技模式成立了銅川市益民農資有限連鎖公司,實施農資銷售,並對農戶進行免費的農技服務,讓農民能享受到農業專家的技術指導,開創了銅川市王益區農技服務的新局面。

如今,銅川市益民農資有限連鎖公司改製為益民利農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專家團隊已經發展到20多人,常駐專家7名,培訓農民1萬人次,其中包括500名職業農民,而這項業務還在不斷擴大。“如今,我們公司的另一重身份就是銅川市王益區益民農業技術培訓學校,負責全區的職業農民培訓。10月將正式對外開放的基地就建有專用的培訓室,今後職業農民或普通農民技術培訓,終於有了固定場所。”益民利農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曹蕾說。

從農資服務最初多半以大田作物為主到如今大田、果、菜等全覆蓋,從農技服務“就病論病”到如今根據作物特點提前配好全年“藥方”,實施全程服務,劉銅利也從一名商人轉變為農業帶頭人。

眼下,益民利農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的園區帶動了12戶貧困戶在園區打工,參與入股分紅貧困戶37戶。在他的帶動下,園區周邊有人流轉100多畝土地種植花椒,有人流轉100多畝土地種植中藥材,不少農民也跟著他,學起新技術,種上新品種。

“等明年園區整個穩定了,我打算實施免費承包制,讓農民自願認領,按照統一的標準和病蟲害防治進行管護,將來收穫時統一回購,按照一定比例利潤分成。”想起未來的宏偉藍圖,劉銅利信心滿滿。他謀劃著,將來和村上可以結合農村“三變”改革,將農民的土地流轉費、勞務付出等作為入股本金,實現園區與村民和村莊的三者共贏。(原載2018年7月5日《陝西日報》第5版)(陝西日報記者 喬佳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