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把全中國的藝人都變成了「良民」,現在是不是該收剎收剎了?

提示:歷史上有些“發明”是讓人想也想不到的,甚至覺得是不可能的,像王莽為美髮“鼻祖”、石勒發明考試。而有些發明是可以想到的,但卻不知道它是啥樣的、到底有什麼用處,比方張衡發明世界上第一架地震儀。還有一些改革的創舉,也讓人覺得不可思議,比方說雍正那麼“嚴肅”的一個人,卻鐵腕整治給人快樂的娛樂業,一下子把全中國的藝人都變成了“良民”。就像發明如果放到那兒沒用一樣,改革一旦過頭,也應該收剎收剎了。


1.王莽歪打正著成為美髮鼻祖


雍正把全中國的藝人都變成了“良民”,現在是不是該收剎收剎了?

今天, 很多美髮店都供財神,其實應該供王莽的,王莽才是美髮行業和鼻祖。

“哎喲喲,我的個老天爺啊……”王莽當政的那會兒,長安的城牆邊上有很多百姓就這麼哭,但這哭不是因為有什麼傷心事,而是為了響應王莽政策感應上天掙錢拿工資。

天人感應,是中國古代儒教神學術語。中國哲學中關於天人關係的一種唯心主義學說。指天意與人事的交感相應。認為天能影響人事、預示災祥,人的行為也能感應上天。 在漢儒們的影響下,王莽非常相信天人感應的事情,就召集老百姓去哭,以哭感動上天。

為此,王莽還寫了一篇《告天策文》,讓百姓在大哭之時悲慟地誦讀。沒有利潤無人幹活,王莽便從國家財政撥款為哭天之人發工資,並在短短几天時間,便給5000多名哭功卓著者封了官。這種數千人面對蒼天的哀號本來已經非常壯觀,但王莽還不忘親力親為、以身作則,和百姓一起嚎啕過後,決定親自以喜沖天。

怎麼衝呢?一方面,王莽開始忙著結婚,一天一個“花姑娘”;另一方面, 王莽怕老天嫌自己老,就把頭髮染成了黑的,在老天面前冒充青年,歪打正著地開創了中國美髮之先河,成為美髮鼻祖。

雍正把全中國的藝人都變成了“良民”,現在是不是該收剎收剎了?


2.石勒發明了讓學生頭痛的考試


雍正把全中國的藝人都變成了“良民”,現在是不是該收剎收剎了?

石勒(274年―333年8月17日),上黨武鄉(今山西榆社)人 。十六國時期後趙建立者,史稱後趙明帝。也是中國歷史上的唯一一個奴隸皇帝。今天,讓我廣大學子非常頭痛的“考試製度”就是他的發明。

石勒是羯族人,羯族人的文化比匈奴人要低。石勒從小沒有像劉淵那樣受過漢族文化教育,不識字。他擔任大將以後,漸漸懂得要成大事業,光靠武力不行,就依靠一個漢族士人張賓,採取了許多政策措施。他還收留了一批北方漢族中的貧苦的讀書人,組織了一個“君子營”。

做了後趙皇帝后,沒文化的石勒更加重視讀書人,命令部下凡捉到讀書人,不許殺死,一定要送到襄國來,讓他自己處理。同時,他聽從張賓的意見,設立學校,要部下將領的子弟進學校讀書。他還建立了保舉和考試的制度。凡是各地保舉上來的人經過評定合格,就選用他們做官。

在這方面史書給我們的記載是:石勒“命郡國立學官,每郡置博士祭酒二人,弟子百五十人,三考修成,顯升臺府。於是擢拜太學生五人為佐著作郎,錄述時事”(《晉書 石勒載記下》)。 即是說石勒在每個郡都設立學官,負責當地的教育工作。並設立地方學校,每郡招收一百五十人,要經過三次考試才能畢業,作為國家的後備幹部來培養。正是因為石勒這項“發明”的成果基礎,才有了後來隋朝在嘗試中逐步建立的科舉制度。

雍正把全中國的藝人都變成了“良民”,現在是不是該收剎收剎了?


3.張衡讓人們知道地球是圓的


雍正把全中國的藝人都變成了“良民”,現在是不是該收剎收剎了?

張衡(78年—139年),他是東漢時期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在這麼多的光環裡,最耀眼的那一環是他發明了“渾天儀”和“地震儀”(地動儀)。地震儀是張衡經過長年研究,在公元132年發明的,也叫候風地動儀,那可是世界上第一架地震儀。地震儀被列入想不到的發明,是因為我們到現在都不知道它是個什麼東西、到底有沒有用處。

這個地震儀是個什麼樣的東西呢?《後漢書》只用了不到200字記述了大概,“以精銅鑄成,圓徑八尺”,“形似酒樽”,“地動搖尊,尊則振,則隨其方面,龍機發,即吐丸”,還說,“雖一龍發機,而其餘七首不動”,“驗之以事,合契若神”。

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就是,這個地動儀像一個酒杯子,裡面的正中間豎著一個細長的直杆,地震時,這根直杆會倒向地震的方位,擊落那個方位的龍首;龍口就會張開,吐出一顆銅丸,正落在下面的銅青蛙的口中。還說,這杆擊落一條龍嘴裡的銅丸後,但其他七條龍嘴裡的銅丸都不動彈,好好的。因而,人們就能根據跌落銅丸的龍的方位判斷出哪個方位發生了地震。

張衡的地震儀靈不靈,到底能不能測出地動?這個沒人能說清楚,原因是後來它忽然“失蹤”了。我們在博物館裡看到不過是仿製的,小學課本里見到的那個圖案也是仿製的。有人說它不過是個工藝品擺設,沒什麼用處,但話不能這麼說,直到全世界依然測不出地震何時發生的今天,地震儀的存在至少讓向我們證實了這麼一件事情:在漢代,中國人就知道地球是圓的,而不是方的。

雍正把全中國的藝人都變成了“良民”,現在是不是該收剎收剎了?


4.雍正把藝人變成了“良民”


雍正把全中國的藝人都變成了“良民”,現在是不是該收剎收剎了?

這一項不算髮明,算是政策改革,但也是創舉。

歌者,伎也。古代稱唱歌的人為伎,即藝人。伎有歌伎、舞伎等之分。他們的工作就像我們今天的歌手、演員之類。在歌伎的基礎上還有歌姬和歌妓,歌姬是大牌,歌妓的地位很低下、很悽苦。他們在整個古代的地位基本上都不是很高,甚至被人瞧不起。

在我國的歷史上,一直都是對這個行業進行“歧視管理”的,所謂樂籍制度就是這樣一個概念。

樂籍制度始於北魏,指將罪民、戰俘等群體的妻女及其後代籍入專門的賤民名冊,迫使之世代從樂,倍受社會歧視和壓制,是謂樂籍。樂籍中人廣泛參與了傳統社會中的大部分音樂活動,並承擔起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主脈。女樂是樂籍制度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因素和樂籍群體的重要組成,其身份普遍卑賤,其中許多甚至類似奴隸、幾與物品等同,是聲色娛人的群體。

這種制度明顯是對音樂人的不尊重,不應該保留它,但卻經歷了那麼多朝代沒有一個人願意去動它,直到清朝,雍正皇帝才著手解決這一問題。

雍正的解決辦法很簡單,他說:“朕以移風易俗為心,凡習俗相沿,不能振發者,鹹與以自新之路,如山西之樂戶、浙江之惰民,皆除其賤籍,使為良民,所以厲廉恥、廣風化也。”

雍正把全中國的藝人都變成了“良民”,現在是不是該收剎收剎了?

雍正給了世代卑賤的音樂人以社會地位,讓他們變成了“良民”,並通過行政的手段讓這些人自我在奮圖強,走上了自新之路,以激勵廉恥,讓社會風氣得到改善。

從此,中國歷史上的樂籍制度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和聲署,掌宮廷朝會、燕饗諸樂。史籍記載:雍正元年(1723),除樂戶籍,另選通音樂者充樂工。七年(1729),改教坊司為和聲署。乾隆七年(1742),置署正、署丞、侍從、待詔、供奉、供用等官,均以禮部、內務府、太常寺、鴻臚寺官兼攝,侍從、待詔無正員,作為署正、署丞的加銜。

雍正,鐵腕人物,有作為的皇帝,他看到這不合適,馬上將這改了,“音樂人”的地位也就是從那個時候被提高,受到社會的正視的。新社會,我們把這些人叫歌手、歌唱家,甚至人民的藝術家,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與尊重。

然而,近些年來,這個行業的某些人士彷彿一直不太自重,今天搞個“富商緋聞”,明天弄個“天價票務”等等,彷彿不通過這種手段就不能生存一樣。說他們窮吧,一個個住著別墅開著豪車;說他們富吧,一個個卻精神空虛,不是玩曖昧就是狐假虎威。在他們製造出的那些“新聞”裡,讓我們感覺到我們這個社會分明充滿霧霾,烏煙瘴氣。(文/路生)

雍正把全中國的藝人都變成了“良民”,現在是不是該收剎收剎了?


結語:就像發明如果放到那兒沒用一樣,改革一旦過頭,也應該收剎收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