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選擇」關於專業,冷熱只是暫時的,找工作還是看個人素質

不管專業的冷熱,從個體而言,都見到過求職困難的現象。

學計算機、學法律、學金融、學工程的人找不到工作,學英語的、學中文的……。

他們大都把原因歸結為專業,冷門專業畢業的自然很有理由,專業太偏了;熱門專業也振振有詞,學這專業的太多了,競爭太激烈了。

教育嚴重與市場需求脫節,是中國大學教育中最嚴重的問題。

這個問題,直接導致大學生就業難。

這些問題包括:

大學生就業意識稀薄——不知道畢業後原來是要工作的;

求學歷程中職業意識缺位——不知道一切學歷必須以職業定位為最終目標,結果今年碩士明年博士後年烈士;

求職技巧匱乏——不懂得求職技巧原來是連接大學與社會的跨海大橋,因而不知道如何向僱主賣自己(sell oneself)、贏得機會;

從業心態糟糕——進入職場後往往不懂得如何珍惜工作機會、競爭發展空間、處理與上司、同事、客戶之複雜關係……

這不是哪一個專業的問題,而是很多專業的畢業生都會遇到類似的情況。其實不管是哪個專業的學生,只要是擁有了良好的就業意識和一定的求職技巧都能夠在職場的長跑中通過不斷做出有利於自己發展的職業決策來獲得最終的勝利。

專業的冷熱不均,在就業市場上已經被眾人熟知。同一學校不同專業畢業的學生,由於社會行業發展的不平衡,會面臨不同的用人單位需求。社會對某些專業畢業的學生需求較小,畢業生於是供大於求;而另外一些專業的學生,由於行業發展對人才構成較大的需求,在就業形勢比較嚴峻的情況下,培養的畢業生仍然保持著“旺銷勢頭”。

「職業選擇」關於專業,冷熱只是暫時的,找工作還是看個人素質

.

所謂熱門專業的優勢只是暫時的,你不努力仍然會社會淘汰

所謂專業優勢,是指所學專業近年來有著旺盛社會需求或者預期具有旺盛需求的專業,在就業過程中可能具有的由於專業原因而產生的優勢。專業優勢的另一通俗表達就是“熱門專業”。

專業最大的優勢自然是就業容易而且就業後的發展前景好。由此衍生出了社會比較認同的熱門專業,比如說計算機、金融、物流、財務等等。說白了就是這些專業的產品相對比較好銷售,市場的需求比較熱烈,而且這些專業大都起薪高,發展前景好。

但是熱門專業裡面也有發展不順的人,那是因為熱門專業本身並不能夠把你放進成功的保險箱,選擇了熱門專業的人們,在學習和工作的過程中,容易出現以下問題:

(1)熱門專業並不等同於自己喜歡的專業。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當初報考大學選擇專業時,是根據父母的意見和社會輿論的導向進行的。即使自己是被填報的第一志願錄取,但究竟自己對這一專業是否喜歡,自己的氣質性格是否與將要從事的職業匹配等等,卻難以給出肯定的回答。也許,從表面上看,自己進入了“中意”的專業,而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卻未必能調動足夠的興趣。只有適合的,才是最好的。這在什麼地方都管用。

(2)熱門專業在學習和就業過程中面臨更加激勵的競爭

對熱門專業的“爭奪”,從在高考志願填報過程中就已經開始。往往只有填報第一志願,而且考分位居前列的學生,才能被錄取。因此,進入熱門專業的學生,原有的基礎更為紮實,而要在這批尖子學生中做到出類拔粹,也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有兩點,是最為讓人擔憂的,一是有的學生一看“高手如雲”,就自動繳械,放棄去做最好中的最好的鬥志;二是有的學生心氣很高,鬥志很盛,卻不能認同雖然努力了,卻仍然不能像以前那般“名列前茅”,於是意志消沉。再說隨著中國大學的擴招,不同學校新增的專業大都是熱門的專業,導致所謂熱門專業的就業人數瘋狂擴張,在就業的時候自然而然面臨更為激烈的競爭。

(3)熱門專業的學生容易被“熱門”的假像迷惑

熱門專業的就業形勢好,熱門專業的同學自然心態也很牛,“我是‘熱門’,我怕誰”。可有的人身在“熱門”,自然不免高估“熱門”的威力,認為自己無論怎樣“混”,到時依舊能對用人單位進行挑挑揀揀。道理是沒錯。但是事實卻並不完全如此,一是你進大學的時候是熱門,畢業的時候未必是熱門,比如說某專業目前的供需比是1:8,等到畢業的時候形勢發生變化,供需比變成了1:2甚至是2:1。我剛讀大學的時候貿易可算是熱門專業,可等到畢業的時候學貿易行業一片蕭條,找工作都有困難。那時候通訊算時冷門,可到了畢業的時候竟然成了熱門中的熱門。二是用人單位是來招賢的,寧缺勿濫,用人單位對應聘者的專業背景並非十分看中,而是更關注考察其專業能力和專業素質。專業再好,能力和素質跟不上也是枉然;三是專業的門檻並不是像很多人想象的那麼高,外專業能跨越這一

門坎與你進行的競爭的人多著呢!像物流、管理等等很多的專業本身基本上門檻很低,即使象一些門檻看似很高的專業也不像想象得那麼高,很多數學系、物理系、機械系以至外語系學生計算機水平反而比一般的計算機專業的學生還要高,很多系的學生英文水平超過英文專業的也並不稀奇,至於“高手總在文壇外”的說法更是早就有之。

「職業選擇」關於專業,冷熱只是暫時的,找工作還是看個人素質

.

冷門專業,它冷你不冷,提高個人綜合素質是關鍵

冷門專業的學生,在學習與就業過程中,面臨的專業就業前景不理想的壓力。

專業劣勢還有一種表現就是你不喜歡你的專業,所以要從考大學的時候就應該開始去規劃自己將來的人生和職業。遺憾的是,中國的教育還遠遠沒有發展到這個地步,這幾年教育部擴招更是直接把大學從精英教育變成了街邊的大白菜,導致出現了大學生就業難的現象。既然現狀是這樣,靠人不如靠己,埋怨政府和學校都沒用。再說了,這種情況下畢竟還是有很多的成功者,你不能獲得職業上的成功,還是因為你自己不夠優秀。

我非常能夠理解一個不好的專業給一個人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在今天的中國,畢竟你的專業是你工作的起點和基礎。但是即使真的不小心選了所謂的冷門專業也並不意味著不能獲得職業的發展,關鍵是要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一步步地扭轉自己的劣勢。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不怕專業冷門,只怕學藝不精。不管你的專業是什麼,只要你在這個領域確實學有所成,你就一定能利用你在這個領域的知識成就一番事業。事實上,除了極少數確實和民生關係不大的專業,沒有永遠的熱門也不會有永遠的冷門,就如同海爾所言“沒有疲軟的市場,只有疲軟的產品。”尤其是經歷過職業長跑以後,原來所學的專業熱門也好冷門也罷,都會遭到一定程度的稀釋。

其實不同專業有不同的職業規劃辦法,人家沒有專業的都能夠取得職業的成功,何況有專業的呢,關鍵是不要讓你的專業成為前進的包袱而要成為發展的基石,根據自己擁有的資源不斷去調整和積累,職業之路才能越走越寬。從長遠來看,真正決定你職業發展的是你得個人素質。當然從自己的專業出發去做職業規劃絕對是事半功倍的做法。

「職業選擇」關於專業,冷熱只是暫時的,找工作還是看個人素質

.

專業大致可以分為如下幾類:

1、工具類專業,這類專業的特點是專業本身只是一種工具,其行業性特點不強比如說像語言類專業,管理類專業等等。對於這類專業,要想獲得比較好的職業發展,關鍵的選擇是要入行,否則想獲得職業的可持續發展非常之難,職業之路會越走越窄。

比如英語專業,英語作為一種語言工具,很多非英語專業的人也能夠操著熟練的英語進行工作和交流了。因此對於英語專業的人來說,第一個選擇是走精深之路,比如做英語方面的研究者或者老師,單純的憑藉英語吃飯;第二個選擇是要迅速的進入一個行業或者職能,比如利用英語的優勢進入外貿行業或者機械行業,去做銷售或者人力資源,去做導遊等等。這個應該是大多數人的選擇。這叫入行,工具類專業的人如果不入行很難做到職業生涯的可持續發展。想有大的發展還是要入行,而且入行之後要逐步成為主戰場的一分子。

為數不少的人上大學讀企業管理專業,至於MBA的熱度更是一直有增無減。但是我們在組織中進行工作的,無論是企業還是政府部門,無論從事哪個具體職位,都是需要了解管理知識的。管理一定是和具體的行業、企業和職能聯繫在一起的,它們是皮而管理是毛,如果失去了具體的行業和職能本身,管理就會浮在上面。對於做管理的人而言,如果不能深入到具體的行業和業務當中去,職業生涯的發展就會後續乏力。

2、職能性專業,這類專業本身就是為企業的職能而設定的,比如財務、人力資源、營銷、投資等等。

這類專業的職業生涯其實是最容易規劃的,只要堅定的沿著自己的方向走下去就能夠成為一個領域的高薪人士。對於這類專業,需要注意的一是要儘可能的選擇一定規模的企業,因為只有這樣這類專業才能夠發揮作用,創造更大的價值,個人的發展空間才會大。

有的企業只有一個出納一個會計,你做財務能有多大前途。其次是要加強本職能領域的相關技能提升,保持內在職業生涯的連續性,不要輕易的改弦易張。要把本領域的事情做深做透而不是停留在知道或瞭解的層面,不斷向更高端進階,同時你的外職業生涯也會沿著本專業的既定職業路徑發展比如會計—會計主管—財務經理—財務總監,或者招聘專員—薪酬專員—人力資源經理—人力資源總監等等。

專業職能的人最容易去懷疑自己的專業價值,其實那是因為你的專業影響力不夠。我遇到有做人力資源的朋友,說公司不重視人力資源,我說這恐怕有部分的原因是你工作不到位,沒有發揮專業的影響力讓公司看到你工作的價值。

3、行業型專業,這類專業一看名稱就知道你應該進那個行業,比如化學工程、造紙、通訊等等。

這一類的專業當然你能夠喜歡那是最好,直接進入和其相關的行業,踏踏實實去做,一步一步成為行業的專家或者高級管理者。不喜歡找一個方向去做也能夠取得成功。

4、 研究性專業。比如什麼考古、馬列之類的專業。

如果喜歡這類專業,那就乾脆一路讀到博士,老老實實呆在大學或者研究所做研究,實在耐不得寂寞可以做個兼職之類的,收入也不見得低。應用數學專業,物理學專業通過考研二次革命過渡。

5、 垃圾類專業。這類的設置有很多,幾乎就等於沒有專業,甚至有時候還會限制一個人的發展,這時候最好的做法恐怕是隻能忘記專業靠個人素質謀求長遠發展了。

「職業選擇」關於專業,冷熱只是暫時的,找工作還是看個人素質

.

找工作要不要專業對口?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卻影響了很多人的職業發展。

大學生畢業時的第一反映就是尋找專業對口的崗位,總覺得花了好幾年學個專業不能用一下實在太可惜,對於專業不對口的崗位,連投簡歷的勇氣都沒有,尤其是在就業環境越來越惡劣的今天。但是你要想獲得職業生涯的發展,一定不要有專業限制的包袱。能夠學到自己喜歡的專業並找到本專業對口的工作固然是一件幸事,但是學到了並不理想的專業企事業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一樣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成功的職業生涯。

實際職業發展過程中,千萬不要有太多的職業限制的包袱。如果對於工作5年以上的人做個統計,真正從事原來專業的恐怕不到一半,職業發展過程中有太多的因素促使你去偏離最初的專業。其實這往往是一件好事情,首先來說除了一些技術性比較強的企業,企業中很多的崗位並沒有很強的專業要求比如說銷售、市場、人力資源等等,有些崗位即使有一定的專業要求比如說財務、生產等,但更重要的是在工作當中的學習和鍛鍊,而且企業裡的絕大部分崗位,只要擁有一定的學習能力,都能夠在一定的時間內勝任。

在大學裡學到的東西,即使專業對口,能夠發揮作用的也沒有多少。用人理念比較成熟的企業更看重應聘者的能力和素質。至於工作幾年後的求職,企業更是不看你原來的專業而是看你畢業後都作了什麼樣的工作。

一個人大學畢業後五年內原有的知識基本上就折舊個差不多了,實際上大學裡學到的具體知識本身能夠用上的就很少,這也是單純從實用的角度為什麼用人單位在操作性崗位更喜歡用技校的,因為人家來之能戰。

我們今天工作中所用到的知識和技能大部分都是工作後學習得來的,而且工作中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更為實用。所以原來學什麼專業並不是那麼重要,關鍵是你要在工作中不斷學習和積累。同樣條件下一個歷史專業但有一年工作經驗的人肯定比人力資源專業的應屆生更有競爭力,其實即使是同時起步,歷史專業的也未必見得會比人力資源專業的差,甚至很多時候還會超出。

「職業選擇」關於專業,冷熱只是暫時的,找工作還是看個人素質

.

找工作,找到符合自己職業興趣的更重要

在考大學和找工作時都有一個天平,哪邊的砝碼更重,哪個就應該是我們的去向。只是考大學的砝碼是學校和專業,而找工作的硅碼則是企業和興趣。如果在考大學時未能使專業和興趣保持一致,那在找工作時,興趣還是較專業更為重要。當然我並不反對先憑籍自己的能力找到工作,解決生存問題後再一步步的去接近自己的職業理想。

要對自己負責,要對自己的職業發展負責。

在職業發展的過程中,你可以尋求被人的幫助或指導,而且要善於徵求前輩們的意見,但永遠不要去依賴任何人,哪怕是自己的父母。

讓自己擁有獨立的職業人格和成熟的職業心理。

(點擊右上角“+關注”【51達職】,走出就業困惑,走上職業佳境,走入事業意境。你的關注就是小達的創作源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