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的讀書方式才能讓你「讀得通」?

怎樣的讀書方式才能讓你“讀得通”?

01

不知大家是否有注意到,身邊有些人即使讀了很多書,卻總覺得“博學多才”和他們還有很大的差距,總覺得缺了點什麼。

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英國詩人亞歷山大.蒲伯把讀錯了許多書的人稱為“書呆子”,說他們是無知的閱讀者。希臘人給這種集閱讀與愚蠢於一身的人一種特別稱呼,叫“半瓶醋”。

說他們書讀得太廣,卻讀不通。那何讀了那麼多,還是“讀不通”?

最關鍵的原因,是很多人在閱讀時更多隻是吸收資訊,而資訊的接收是不需要經過任何思考,直接拿過來即可,完全無法被啟發到。

沒有被啟發就沒有進步,隨著量的累積,慢慢就成了“書呆子”和“半瓶醋。”

比如,閱讀以消遣為主的雜誌報紙,或者和本人水平旗鼓相當至更低的書籍,這種只能增加我們的資訊,卻不能增加我們理解力。

又比如說現在非常流行的手機碎片化閱讀,微信裡的各種爆款文章,就算你看了幾百篇,如果只侷限於作者傳遞給我們的那一星半點訊息,完全不去思考這些訊息背後那張龐大知識網絡的話,我們就永遠都只能停留在“書呆子”或者“半瓶醋”的階段裡,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吸收資訊只是被啟發的前一個動作,是被啟發的必經之路而已,但卻不是我們要停留在的階段。

富斯德說:“我們可以由讀書蒐集知識,但必須利用思考把糠和麥子分開。 ”

怎樣的讀書方式才能讓你“讀得通”?

02

這兩天和情商爆表的閨蜜通電話,聊到讀書的話題時,她說出了和之前完全不一樣的觀點。

之前我勸她要多看書,但她不喜歡看。她吸收知識的方式多種多樣,比如通過看電影電視劇、與人交流、打遊戲和刷朋友圈等等方式獲取信息。總而言之,生活中的一切,萬事萬物,她都能從中吸取到自己所需要的養分,但獨獨不愛看書。

這次,她卻出乎意料的和我說:“還是要看書的,就算看整部小說,也比看微信裡的文章有價值得多。”

我問她:“為什麼”。

她說:“因為讀一本書,可以瞭解到整本書背後的邏輯和脈絡,以及瞭解事物背後的聯繫,可以更深層次地進行思考,而不僅僅只是獲取表面的知識點。”

我經常覺得我這個閨蜜有點大才小用,她是一個非常通透的人,絕對的高情商,絕對的深度思考者。

這次她也一語中的說出了碎片化閱讀和深度閱讀之間的區別,也是很多真正的閱讀者和“半瓶醋”之間的區別。

是的,我們的學習不能僅停留在獲取表面的知識上,在看書學習的過程當中,我們除了要知道作者講的內容是什麼外,還要了解他為什麼這麼說,以及背後深層次的含義。

這個不斷探究的過程,就是不斷被啟發的過程。

因為有啟發,我們的理解力同時也在不斷的增加,這樣就有更多探索知識的慾望和能力,不知不覺中,你的思考力已經完成了迭代更新,跨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所以,為何長輩們經常會苦口婆心的和我們說:“遇到事情要多問幾個為什麼?”

這些“為什麼”,是引導我們去了去解事物背後真相的最好的導師。

當我們一步步追溯問題的根源時,也就是你的思想一次又一次被激發的過程,如此,你與書籍作者的距離也就越來越近。而與偉大的靈魂進行交流,本身你的思想就已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昇華。

羅曼·羅蘭說:“從來沒有人為了讀書而讀書,只有在書中讀自己,在書中發現自己,或檢查自己。”

我們在讀書中認識自己,發現自己,然後昇華自己。

怎樣的讀書方式才能讓你“讀得通”?

03

那如何擺脫“讀不通”的困局?

首先,從比自己思想有深度的書籍入手。

從讀一本一開始並不怎麼理解的書籍開始,這個書籍的水平要比閱讀的人水平要高一截。

只有作者的水平比閱讀者的水平高,作者表達出來的東西才能引導讀者去思考,增加理解力。也就是鍛鍊我們思考的肌肉。

比如日常生活中,不管是工作還是學習,我們都需要制定一個目標,這個目標一定是要比你現有的水平高一些,也就是要跳一跳才能夠得著的。

如果制定的目標跟現在的能力旗鼓相當,那這樣的目標不會給你帶來任何提高,反而會阻礙你前進。因為可以輕鬆完成,不需要任何精進。

同樣,在閱讀裡,如果你讀的書和自己現有水平一樣,那獲取的只是資訊而已,無法增進理解。

所以,你閱讀的作品一定要比自己的水平來得“高杆”一些,作者的某些思想是你之前並不太瞭解的。通過書籍與這個作者深度溝通與交流,你開始增進理解,不斷地提升自己。

簡而言之,你閱讀的這本書,傳遞出來的洞見一定是他有而你沒有的。

其次,一定要把這個不相等的理解力,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內。

如果你看的書覺得跟天書一樣,完全不能理解,那你很難持續保持閱讀的興趣。

我清晰的記得,在很多年前,我讀米蘭·昆德拉最負盛名的作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時,怎麼也不能理解,讀起來異常艱難,完完全全不知道作者在說什麼。

以至於後面我對自己進行了否定:自己就不是讀書的料。不然,大家都讚美有加的書,為何我完全看不懂?!就這樣慢慢對讀書沒有了太多興趣。

如果那個時候我知道,自己讀了超越認知範疇太多的書,才導致這樣的現象,是否就可以挽救這麼多年很少讀書的壞習慣?

所以,你看的書一定是比你目前的理解力稍高一些,多讀幾遍就能夠理解得到的,但絕對不是晦澀難懂的。

我們要讓書籍幫助我們成長,增加理解力,給我們啟發,並不代表什麼書都可以不經過大腦就拿來讀。讀得不對,反而會阻礙我們的成長!我就是一個典型案例,現在想想,真是浪費了多少寶貴時間呀,太可惜了!

總而言之,儘量減少碎片化閱讀時間,少讀和自己目前水平一致,多讀比我們自己現有水平高一截但又不是完全看不懂的書籍。如此便不再只侷限資訊層面,而是增加我們理解力並得到啟發。

這樣的讀書,才是有意義的讀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